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忠实 《回族研究》2006,(2):117-118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陕西不是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但陕西的少数民族文学在全国一直有着一定的影响。早在上世纪50年代,马成化的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穆莎与海哲》的问世,就填补了我国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空白。新时期以来,陕西的少数民族作家已出版了20多种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作为回族民间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爱情叙事诗,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长期的传播中赢得了回族及周边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它又以粗犷、直率、沉郁的语言抒发了一种悲壮的感情,令人回味无穷。文章欲以在西北农村广泛传唱的“花儿”体叙事长诗《马五哥与尕豆妹》为例,试图利用社会人类学的功能理论来尝试性的分析回族爱情叙事诗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3.
诗的民族     
傣族人口在国内有一百多万人,是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但这个人口不算众多的民族,却为祖国的文学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距今300多年前,我们傣族的叙事长诗就已有500部了。在叙事长诗中有“五大王”,可以看成是傣族叙事长诗的代表作。这“五大王”即《吾沙麻罗》、《粘巴西顿》、《兰嘎西贺》、《巴塔麻嘎捧尚罗》、《粘响》。说傣族是诗的民族,毫不夸张。五大诗王中的《巴塔麻嘎捧尚罗》是傣族创世神话的汇集,内容包括英叭创造天地,布桑该雅桑  相似文献   

4.
《青姑娘》是白族文学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叙事长诗,主要讲述的是白族妇女青姑娘以生命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故事。该诗结构上采用了白族特有的本子曲形式,在语言上则具有声音和谐美、词语淳朴美、形式变化美以及修辞乡土美的特色,可以称为白族文学中的模范文本。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部被誉为“一部长诗介绍了一个民族”的经典作品——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它一问世,就立即轰动了全国,先后被《人民文学》等4家刊物发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出版;并被译为8国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同时,还被改编为电影、舞剧、京剧等,在国内外放映和演出。当历史的脚步进入21世纪的门槛,中国文坛对20世纪的文学进行回顾时,《阿诗玛》当之无愧地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部文学经典作品”之一。这时,人们的目光再次移向《阿诗玛》搜集整理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著名民俗学家杨知勇。  相似文献   

6.
《阿诗玛》叙事长诗在创作、润色、发展和日益完美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彝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浓厚民族特色的阿诗玛文化。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我国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在湖北省人口总数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土家族和苗族。回族同胞在民间习惯上被称为回民。历史上,回民不仅信守教门(伊斯兰教)的规矩,还信守诸多的老礼儿。讲礼数、重规矩是回族民风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2—3日,“《回族研究》创刊20周年座谈会”在银川香渔王子饭店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发来贺信,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李锐、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国权、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陈育宁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及《回族研究》热心读者、回族民间人士、新闻媒体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  相似文献   

9.
受到文化界广泛关注的汉族民间叙事长诗<黑暗传>作为一种"活态诗史",具有"神话史诗"的特征;完全可以将<黑暗传>认定为"汉民族神话史诗".  相似文献   

10.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以民众生活为根基,以民族关系为旨归,依托汉藏民间故事类型的提炼和分析,探讨和解析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而洞见和阐释民间叙事共同体的共享性与意义。论著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汉藏民间故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交流的新观点,不仅对于汉藏文化关系研究,而且对于中国民间叙事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海回族"花儿"的爱情观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口承语言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花儿”是青海各个地区的回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一种精神、生活文化 ,也是他们喜怒哀乐、爱情观、审美价值观等的真情表白。它具有深厚的艺术性 ,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青海回族“花儿”的描述 ,对他们的爱情观作一粗浅的表述 ,以期为今后的“花儿”研究奉献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回族历史悠久,族源成分复杂。本文以元明清三朝为时间跨度,以中国及新疆为研究空间,结合新疆及相关历史资料,探讨伊犁回族源流的问题,认为伊犁回族主要源于内地。  相似文献   

13.
冀中回民支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是回汉团结抗日取得辉煌战绩的光辉典范.本文认为回族人民爱国爱教的历史传统,是冀中回民支队取得胜利的基础;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冀中回民支队取得胜利的保证;贯彻符合实际的民族宗教政策,是冀中回民支队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机智灵活的作战方式,是冀中回民支队获取胜利的法宝.并从上述四个方面对冀中回民支队取胜的原因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回族节日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构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回族节日文化的特性及其意义 ,充分揭示了回族节日是回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人们从中可以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及美化生活的养料。  相似文献   

15.
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认同理论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回回”认同的不同理解。从回族与其他民族的 关系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这个互动视角来把握和理解回族认同,是界定回族认同的一种比较宏 观的分析方法。回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展现出与伊斯兰教有关联的回族内在特征以及自身 性质和自身特点中那些已经被涵化了的汉文化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政权则整合和 强化了回族认同。对回族认同的界定,应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应从回族与其他民族以及与国家政 权的关系,从回族形成、发展及演变的整个过程来加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6.
禁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回族语言及其禁忌是族群和族群意识构建需要的结果,反过来又作用着族群和族群意识的构建和整合,它体现了回族人强烈的自我表述愿望和族群话语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18.
马平 《回族研究》2004,(4):87-89
19世纪晚期,3支陕甘回民起义军残部的其中1支,由阿爷老人家率领进入沙皇俄国境内并定居.长时期以来,回族史学界有关阿爷老人家的生平事迹或语焉不详,或众说纷纭.经过赴中亚实地考察,在有限文献及一些口碑资料支持下,最终核实阿爷老人家的真实身份,解决了历史疑问,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东干族(回族)研究提供了一些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口头程式理论为基础,从修辞、诗句两个方面分析了回族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的口头程式特征,并结合民俗语言学的知识,提出口头传统的程式是"民众运用口语进行口头表达的一种习俗惯制",是"口头传统叙事抒情、代代传承的一种模式、方式和规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3世纪波斯语成为在中国生根的一种外语、一种少数民族(即回回人)的族内共同语言,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圈的国际交际语言。明朝建立之后,承续元朝传统,波斯语不仅继续成为明朝与外国交流的语言,而且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兼通汉回两种语言的回回人受到重视。①波斯文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成为书写《荐福图》的五种文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