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知青运动分为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1955—1966年为移民垦荒。加强农业、缓解城镇就业压力阶段;1967一1976年为极左路线肆虐、上山下乡演变为政治性大运动阶段;1977—1980年为知青政策大调整直至“消亡”阶段。周恩来在知青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当然是表现在前两个阶段。一、周恩来思想和“文革”前的上山下乡1955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北大荒垦边,在全国城镇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拉开了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从1960年开始,上山下乡运动纳入了国家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周恩来与上山下乡运动…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并在之后形成上山下乡运动高潮。随着"扎根"农村政策的推行和下乡青年在乡的长期化,多数知青都面临着婚姻问题。虽然知青的已婚率逐年上升,但一个下乡知青要在农村正常组建家庭,其婚前顾虑较多,婚后的婚姻生活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特别是在上山下乡运动行将结束、知青大规模返城时,知青婚姻更是经历了严峻考验。有一小部分已婚知青选择了离婚,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家庭,听从国家的安排,在当地就业。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知青婚姻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3.
1962年,官方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入国家计划.至1977年,十几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在"放逐"的行列里,走在最前面的就有1964~1965年到大巴山区落户的1.4万多名重庆知青.今天,已经人到中年甚至濒临退休年龄的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上山下乡运动带给他们的苦难人生.这份沉重的人生记录,弥补了有关"黑属"群体在知青运动中的空白,为知青运动史提供了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4.
1962年,官方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入国家计划。至1977年,十几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在“放逐”的行列里,走在最前面的就有1964~1965年到大巴山区落户的1.4万多名重庆知青。今天,已经人到中年甚至濒临退休年龄的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上山下乡运动带给他们的苦难人生。这份沉重的人生记录,弥补了有关“黑属”群体在知青运动中的空白,为知青运动史提供了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宝贵史料。《无声的群落:大巴山1964—1965老知青回忆录》(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部迟到的书,它是在全国各区域、省份的知青回忆录出…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大陆的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将上个世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对“文革”十年和知青运动进行同步考察,一些地方政府的文史(地方志)编撰人员甚至将毛泽东1968年底发表的“12.22指示”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主编的话     
本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栏发表的是著名作家叶辛研究中国知识青年运动发生、发展过程的论文。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民众心理特征带来的影响至深且巨。虽然时隔多年,许多亲历者个人的痛苦似乎已经淡漠,有时甚至还会按照“历史辩证法”的逻辑,从“大处着眼”,对知青运动后来终于成了  相似文献   

7.
王冠华 《中国学术》2001,3(4):383-38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持续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直接影响了近两千万人命运的运动。要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不能不研究中国知青史。定宜庄的这部著作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一部专史。它叙述、分析了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即从1953年到1968年这一段。  相似文献   

8.
知青文学的肇始是源于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在"文革"中形成高潮的知青运动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坛上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潮"、"知青文学"等文学现象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奥运之年是知青运动的40周年。当年的知识青年于文学、历史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群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正确解读知青文学,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客观认识其消极影响,无论对文学发展还是对社会进步都是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农村青年进城入厂有很多的异同点。要吸取知青运动的经验教训 ,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解决城乡青年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上山下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使共约1800万知青由城镇迁居农村,超过当时全国城镇总人口的10%。这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运动起因于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由城市企业对劳动力吸纳不足而形成的就业压力,而运动本身又反过来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迟滞。  相似文献   

11.
曹为 《学术探索》2014,(3):36-39
本文旨在考察克吕尼运动的性质及其与格列高利改革的关系。作为中世纪欧洲集权尝试的开端,克吕尼运动和格列高利改革分别指向集权的两个基本面,即道德方面和政治方面。克吕尼运动在本质上是一场道德革新运动,其成功关键在于将集权作为道德革新的基本手段。格列高利改革将克吕尼的经验拓展至政治领域,一反遁世离俗的本尼迪克式理想,要求按照基督教原则改造现实世界,从而奠定了12、13世纪政教斗争的基本逻辑。一方面,克吕尼运动为格列高利改革提供了思想条件和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克吕尼运动始终将自己约束在道德革新领域。究其原因,它的理想本质上是本尼迪克式的。  相似文献   

12.
启蒙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启蒙与启蒙运动不能混为一谈。启蒙不是先知先觉者对后知后觉者的开启鸿蒙,而是人们对运用理性的共同提示。启蒙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划分出了界限,但并不是将相关的两者切割开来而已。启蒙筹划的是在人为自己立法的总体处境下,人类如何面对启蒙的生存状态,谋划确切了解世界、有效改造社会的事业。就此而言,启蒙具有恒久的价值。对中国而言,启蒙是转型中国必予重视的基本精神,它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人面对现实,也有助于中国人应接现代转型的任务,促使中国走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3.
梁波 《北方论丛》2004,46(5):92-95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它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作为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特别是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之间的中介,利益结构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具有一种转化功能,它的变化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运行机制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它将给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只有通过现存的政治结构的变化才能实现,所以,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状态对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中国的政治发展正是在不断调节这些矛盾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山西的时代环境,为广大妇女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它在迅速造就一支纺织大军的同时,也成就了千百万农村妇女的人生信念,在最广大的意义上解放了妇女,使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深了她们参与社会的程度,在家庭经济生活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勇 《晋阳学刊》2011,(2):101-107
湖南时务学堂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人,为稍后开展的维新运动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输送了人才。首批40名学生在此后10余年大半死于国事,为中国社会进步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是湖南时务学堂值得夸耀的成就。然而遗憾的是,湖南时务学堂并没有坚持办下去,随着梁启超等新势力的介入,学堂内部矛盾逐渐显现,与外部的冲突,特别是与湖南省内各种力量的冲突也日趋严重。过去的研究将这些冲突一概归并为新旧势力的冲突,以为湖南旧势力无法容忍梁启超等人的新思想。其实,平心静气重新检讨各派势力的言论与主张,我们不难发现时务学堂内外冲突可能并不像过去所描述那样,新者皆新,旧者全旧,而是别有原因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女权主义组织对女权运动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女权运动的影响与成就大部分是女权主义组织的活动带来的。一般认为以下妇女组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中产生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全国妇女组织、妇女争取平等行动联盟、妇女解放运动、妇女健康运动等组织。他们集会、发行书籍,表明自己的主张;组织妇女活动,显示女权组织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李玄 《学术探索》2012,(3):53-55
受激于西方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影响使得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将"法律与文学"研究纳入关注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国情现状使得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发展形态和理论特色,也决定了"法律与文学"研究在中国具有与西方"法律与文学"研究截然不同的发展元动力。精英理论的本土化与精英理论的世俗化,是中国语境下法律与文学理论系谱研究的元问题,它牵扯到当今中国语境下对法律与文学的基本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反射出中国法律与文学对现代法治向何处去的揭秘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在它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开启了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新开端,发现了实现救亡图存的依靠力量、找到了实现救亡图存的科学理论、拥有了实现救亡图存的领导核心。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勇担历史使命,一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动挨打、不断衰弱的悲惨命运,实现了由沉沦到上升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五四精神对激励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投身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秦代直道的和平功能与昭君出塞的旅游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诚之 《阴山学刊》2006,19(1):59-64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令蒙恬监修的一条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和平时期,秦直道沟通南北,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汉代的王昭君和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愿和亲出塞北上时,曾经秦直道到漠北。它是一条“统一之道”、“帝王之道”、“民族团结之道”、“经济发展之道”、“萨拉乌素流域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汇交流之道”和“红色旅游之道”。  相似文献   

20.
韩小林 《齐鲁学刊》2004,(1):101-104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运动,提倡全面向西方学习,并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