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看,简单表达式主要通过一般位移动词和路径动词来表达,复杂表达式由框架事件和伴随事件构成。从位移事件的类型看,位移事件可以分为自移事件和致移事件两种类型。无生自移一般用复杂表达式,不用简单表达式;有生自移既可用复杂表达式,也可用简单表达式。致移事件一般使用复杂表达式,极少使用简单表达式。  相似文献   

2.
虚拟位移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一种特殊表征,使用运动的形式描述静止的客观场景。自Talmy首先注意到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虚拟位移受到认知语言学的广泛关注,但学者偏向以延伸路径虚拟位移作为研究对象。文章分析了临现路径虚拟位移、散射路径虚拟位移和相对框架型虚拟位移三类虚拟位移的概念整合过程,阐释了虚拟位移背后的认知机制。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毛泽东诗词中的虚拟位移进行认知阐释,揭示了伟人诗词背后的认知机制,有助于毛泽东诗词的理解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汉语词汇语义学的重建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6月 2 6日至 2 8日 ,由中国语言学会和香港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隆重召开。香港科技大学丁邦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东京大学平山久雄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教授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大会会务组和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将五位教授的报告录音整理成文 ,摘要刊发 ,以飨读者。王宁、戴庆厦、平山久雄、沈家煊四位教授的整理稿已经本人审阅修改 ;丁邦新教授的整理稿因暂时无法联系 ,未经本人审阅 ,不当之处由整理者负责  相似文献   

4.
5.
从歧义的类型、范围、作用三方面探讨了汉语语言表达中歧义的性质,并从词性、结构不同及施受、领属不明等方面分析了致歧因素,就如何消除歧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在使用中产生了种种变异,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词汇,但也存在着消极变异现象,具体表现为概念偷换、情感淡薄、谐音滥用、语法背离、词汇畸变和语用庸俗化.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于汉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异读字是古今汉语中一个共存现象。本文从语言演变的角度论述了古今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发展及规范等若干问题。破读、通假、古今字分化、古音沿袭、汉字简化、文白异读等是古今汉语异读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本人对某些异读字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总结出异读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从词层面看,实体到底是以凸体还是衬体身份并入动词词义,这跟实体本身的可移动性密切相关;并入动词词义的凸体和衬体都容易发生隐喻扩展,从而产生语义泛化乃至新义位的分立和新词的创制.从句法层面看,单一凸体和单一衬体共现于同一小句时,凸体占据的句法位置要比衬体更加显著,但这一无标记配位有时会因信息编码原则和受影响度原则而作出调整;多个凸体同现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或者打包占据一个句法位置,或者区分主次占据不同句法位置:多个(实际上只能两个)衬体同现时的配位模式则是临摹原则和均衡原则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聚合体是现代汉语中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语义特征。据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汉语聚合体的语义生成与理解机制的分析,多数汉语聚合体的整体语义不是其成分语义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误解操作对成分语义加工融合、引申或泛化的结果,体现了意义构建的语义跳跃特征,是说话者范畴化、原型认知与汉语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互动的结果,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表意丰富性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主观位移句中,位移动词用于描写静态空间场景,这种位移动词的特殊用法可以从认知角度加以解释。主观位移及表层语言结构的形成依赖于人类概念整合、概念转喻和完型心理等认知能力与认知操作。主观位移产生于对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的概念整合操作之中。在主观位移的语言编码过程中,凸像的选择性、路径信息的必要性和方式信息的受抑制性等语言特点也具有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1.
虚构位移表达是对静态场景的一种动态表征形式。在虚构位移结构中,位移词用来描述并不发生实际运动的静态实体,在语言表层凸显静态实体的某种物理运动。利用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射体(trajector)、路标(landm ark)来分析虚构位移的语言结构特点,可以发现隐现在语言结构中的观察者或其视线发生了位移,其中观察者采用顺序扫描来建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范围延伸路径虚构位移为分析对象,采用Talmy的运动事件为理论框架,从凸像、背衬、位移方式及位移路径等几个方面,在英语语言中对这一语言结构的类型特征研究基础上,分析汉语虚构位移表达的语言特点。文章认为当汉语结构中出现如"来"、"去"等本身已包括路径信息的趋向动词时,还要利用介词指明位移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框架语义学视角下专题讨论汉语"移动"的认知问题,突破了传统上汉语"移动"语义的研究视域,澄清了一些长久以来未予明辨的问题,比如移动域的边界划分和伴随移动的认知,为某些句子的生成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以汉语言中拟亲属称谓这种独特而常用的社交称呼行为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情况及社会文化成因进行探讨。参照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顾日国提出的汉语中制约交际的中国礼貌原则,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交叉层面上展开分析.认为汉语言中的拟亲属称谓用法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却符合中国礼貌原则所倡导的贬己尊人准则和称呼准则。在此基础上,指出汉语言言语交际中独特的礼貌规范和社交称呼缺环是拟亲属称谓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活的语言,它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人们实际生活中变化着.英语词语亦如此.本文试图通过透视"英语词汇语义上的动态发展",引起我们对词义变化的足够重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语词汇.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群众推荐基础上的专家评选,来探讨何种力量以何种方式参与了对新时期文学的建构。提出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之间具有某种深层互动关系:一方面范围极广的群众推荐本身体现了新时期文学的民主化诉求,另一方面专家评选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对专业化的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因而实际上,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对社会主义文学规范的重新阐释和建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Talmy虚构运动理论基础上,分析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达的认知机制和过程。研究发现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达的认知机制是以空间中实体的客观运动事件为源域向以抽象的静止心理表征为目标域的隐喻投射过程。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主观上将静态的“心”整合为运动主体或具体的运动事件。从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三个方面简要归纳英汉“心”类虚构运动框架,阐释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征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8.
根据Talmy的词汇化模式理论,世界上的语言可分为两大类: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后来,Slobin又补充了一种同等框架语言类型。对于汉语的类型归属,学者们提出三种观点:分别是卫星框架语言、动词框架语言和同等框架语言。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汉语既是动词框架语言,也是卫星框架语言,并通过实际语料发现动词框架类型在汉语中占优势。许多语言都表现出复合型特点,把某一语言归入非此即彼的类型范畴,这是一种错误。大部分语言不仅仅有一种编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