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诺思洛普·弗莱是20世纪最杰出的加拿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批评的解剖》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开启了"神话-原型批评"的先河。本文试图以弗莱《批评的解剖》中的"模仿观"作为契入点,艺术、文学和诗歌创作三个维面作为探源,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弗莱的著作《批评的解剖》中的相关理论,做全面的了解和梳理。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由于在布局、构图上的精密构思而结构严谨、独具一格。在注意到其文本中对于现代"摄影术"大量成功运用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绘景、写人的典型文本片段进行细致分析,以揭示"摄影术"融入到现代散文艺术中的过程与表现方式。并通过进一步追寻"摄影术"融入散文的内在动因,挖掘出文化范式这一制约性因素,正是其现代化转型决定了白话散文逐渐脱离传统,最终成为了真正意义的现代散文。  相似文献   

3.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8,(1):53-58
《石遗室论文》是陈衍批评散文的集大成之作。该著主张,文应"通经",作文立足于"学",注重学问对散文的影响,重视散文结构、技巧、语言的分析,与传统文话有多重勾连。与此同时,该著将史的精神贯穿其中,注重对散文嬗变的历时性讨论,运用比较及推本溯源等研究方法,注意思辨性与专题性,重视文本及散文家评论的客观、公正,已逐步向现代散文史过渡与演变,对近代散文学及散文史的构建有重要导向意义。陈衍试图初步构建一个历时性的由文本、散文家等构成的古典散文批评系统。  相似文献   

6.
散文研究的拓新之作──评王尧《中国当代散文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研究的拓新之作──评王尧《中国当代散文史》小河青年学者王尧的新著《中国当代散文史》(以下简称《散文史》),以其文化与审美心理的双重视角,以及透辟的分析、隽美的语言,成为一部引人瞩目的散文研究的拓新之作。确立以社会文化心理为“外视角”,审美心理为“...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是劳伦斯.布依尔十余年来的研究重点。程相占提出有两种生态批评: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学批评",它是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化批评",它的主要目的是重新考察某种文化传统对于自然的态度、对于环境的文化构建。劳伦斯.布依尔则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明确,他从理论上总结了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趋势和几种研究方式,指出第二阶段的生态批评日益将其基础放置在"环境正义(公平)"的伦理范式上。程相占认为生态批评最初关心的是自然或自然环境问题,但考虑到城市和都市区域是最大的人建环境,"环境批评"这个术语包容的对象范围更宽广。劳伦斯.布依尔的主要著作之所以都采用"环境批评"术语,原因之一在于他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其研究与环境美学有着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场域动态运作的呈示对文化艺术场域产生的复杂影响,催生了在大陆引发的"林清玄现象",土生土长的林清玄进而成为台湾转型期文化乡土散文独树一帜的代表。许多论者大多阐述其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或宗教情结,本文拟以林清玄文化乡土散文创作中的又一视角"童年"为出发点,诠释了"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及理性复归下呈现的多维意蕴。  相似文献   

9.
长沙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及其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沙文化产业应该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依托独特文化传统,建设"极富湖湘人文底蕴历史文化名城";把握加快开放机遇,打造"最具休闲特色国际化娱乐之都";壮大文化产业规模,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传播力,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作更大贡献。其实施路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出一个鲜明的口号:"快乐之都,幸福长沙";确立"走出去"国际化文化战略;推进"筑巢引凤"文化建设工程;实施"造船出海"文化发展战略,努力寻找国际化的文化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周瘦鹃是20世纪初中国通俗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同时也是出色的散文家。其作于20世纪中叶的以花木草本及苏州地域文化为描述对象的散文文本,显示着作家创作视野的开阔和指向的明确,传达出其融诗词为一体、知感交融、虚实结合之艺术传达方式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1.
李贽的艺术批评思想主要是提出了艺术领域的"吟心说",并由此指出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吟其心";艺术创作过程是"顺其性"自然发出,发愤而作,"吟"的过程可以毫无拘束,直至冲破"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框范;"化工"才是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艺术批评的最高原则是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2.
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以论评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散文理论,他重散文的独创性而反对蹈袭前人,并贯穿 为文的真实与自然;重创作的文法之变,认为通变即是神妙之文;提出散文应该注意作家的本领和作品的气象, 特别以"气"论文,重作家的才情和作品的气势。这三者在对散文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中,勾勒出散文写作的基本 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及历史文化积淀与四川少数民族特定生存环境之关系 ,结合社会政治及时潮荡激等外部因素 ,运用散文文体学理论和文化学观点 ,剖析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的特质及其形成原因。着重指出 :运用“异质”的表现符号体系 ,选取具有本民族文化形态特征的童年生活作题材 ,着重从本民族文化意识和价值判断的角度去审视 ,是民族杂合共处的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的基本特色 ,研究之 ,对繁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建构新型中国文学的事业 ,有实在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下散文创作中涌现出不少追问"自我"的文化反思佳作,它们的反思视阈较之新时期反思文学更为宽泛,寄寓着作者对人生苦难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追问,有着人类性主题的深刻内涵,并以其真实而丰富的体验,睿智而明净的哲理,从容而娴熟的表达,重构散文的深度、高标诗性和思性。文章以三位代表作家的作品为个案,就当下散文创作的文化反思现象作一释读,分别涉及历史人生反思、自然生态反思、伦理亲情反思。  相似文献   

15.
雷蒙·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和城市的意象,对英国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制度、权力关系、文化现象等作了一番深入的思考。该书继承并修正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是20世纪生态批评和空间批评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6.
从亡国之由的追问中,黄宗羲批评了士人阶层中弥漫的"市井之气"、"乡愿"之学及晚明以来士人不自振拔、逃禅等"风节委地"之士风。他认为,作为遗民的士人,为故国尽死节并非唯一选择,其应然的应世方式是"持子陵之风节",傲活人世,竭力著述,"抱道不仕"新朝,在维系"清气"、"扶植善类"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在文体学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作为一部官方组织、集体编纂、旨在对历代文化典籍作总结与批评的目录学著作,其考察视野之开阔,涉及问题之纷繁广博,是一般文体学专著所无法比拟的。《四库全书》对于图书的收录、编排以及《总目》所体现的文体批评观念,如文体谱系与文体分类、文体渊源与文体本色、骈文与散文文体、史传与小说文体等理论,都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清代前中期的文体学思想与认识水平,并对当时及后世的文体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的“自说自话”式的述史方式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及散文批评研究中得到生动的证明。这即是指范培松先生早于!op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史》和新近问世的《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以下简称《批评史》)。前者因其独特的个性化阐释被孙玉石誉为“将在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中树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批评史》第609页)。而后者,我以为也将以其构建个性化述史空间的典范实践屹立于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研究的群峰之中。 我以为,范培…  相似文献   

20.
“文气”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气说论古代散文风格,突出推崇阳刚之美。文气说本兼论诗文,但意境、神韵等新审美范畴产生后,诗论偏重干阴柔之美;而散文无论是理论概括描述还是具体批评阐释,对阳刚之美的崇尚都处于压倒优势。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古代散文注重传经明道,要求以浩然之气去打动人;古代散文理论的风格美与审美理想一致;古代散文理论受禅的影响小,文气说中很少有禅学成份;与贵阳贱阴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