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迈过十年征程。十年间,“一带一路”合作务实推进,实现全面发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互联互通网络构建、深化经贸合作以及加强资金融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一带一路”倡议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波动较大,地区安全问题严峻,规则协调整合水平仍需提高,以及“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话语权构建不足等问题,形成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提升融资风险规避掌控能力,建立完善投资监管、财政、债务可持续性框架以及法律风险评估机制,推进绿色规则标准体系对接,在“一带一路”环境治理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机遇,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领导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带一路”研究致力于改进和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效能。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将有助于突破现有研究局限和助力“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对2013—2020年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进行全景式总结,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中研究群体较为分散,作者层面和机构层面的合作程度较低,研究主题以“一带一路”传播为中心形成明确完整的内容体系,研究热点的演变则呼应了中国近年来对外传播向战略传播的转变。总体上,新闻传播学领域现有“一带一路”研究相对滞后,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尚未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后续研究可从学科积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突破,拓展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3.
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全球治理的基础性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外交场合都提到“中国要向世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全面、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是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体系的重要举措。上合示范区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是中国面向上合组织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建设好上合示范区需要全国的大力支持,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应当充分学习借鉴“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全面提升国际公共产品属性。  相似文献   

4.
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从愿景到行动,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深入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开拓出一条贯通沿线国家、区域共同繁荣的共赢之路。本文首先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三阶段,其次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指出“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顶层设计,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外交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体现。接着概括了“一带一路”的主要成就与挑战。成就涵盖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等多个领域。挑战主要来自美西方国家、澳印日等国、东道国以及中国自身内部四个方面。最后,扼要分析了新阶段“三大倡议”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并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化,回应国际社会对优质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期待,结合自身产能优势和历史资源禀赋,于2013年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的不断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实现了深化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输出国内优势富余产能、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等重要使命。但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到了亚非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意义,宣扬“债务陷阱论”,推出“蓝点网络”计划、“重返更好世界”倡议和“全球联通欧洲”计划,等等,运用西方国家在金融治理体系中的优势地位,限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文章认为,中国政府应通过以下举措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第一,积极回应“债务陷阱论”等争议性话题,为潜在的债务违约风险做好预案;第二,挖掘本国优势,避免零和博弈,推动中国基建标准“走出去”;第三,发挥主要国际组织作用,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增强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治理结构支持。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实践表明,中国不仅深化了与共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成功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在理论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对西方经济理论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超越、对西方生态理论以生态危机为本质的超越、对西方帝国主义理论以霸权统治为目标的超越,重构了西方现代化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帝国无序布展的世界体系。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全球化,要实现“一带一路”引领世界包容性现代化进程,就要建立互利共赢发展共同体、绿色生态共同体、求同存异共商共建共同体,以推动全球治理模式和全球文明范式的发展变革。  相似文献   

7.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中,“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日益成为各国发展的瓶颈;全球经济失衡的内涵出现新变化,发达经济体内部庞大的政府债务已经取代国际对外收支失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日益重要;世界经济治理的架构呈现新演化,七国集团难以单独主宰全球经济。美国的战略猜忌与掣肘、周边国家的战略疑虑、严峻的地区安全局势是“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中国应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对南海争端的管理,多渠道塑造和提升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新理念,而且还为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平台,能源合作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从范围和线路的划定上包含了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和东盟等中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和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却未将油气资源同样丰富、发展潜力较为巨大的美洲和北冰洋沿岸地区列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从更为有效的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野,将东线的美洲和北线的北极地区一并列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范围,积极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外界的质疑及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阻碍,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共建将为“一带一路”倡议突破这些阻碍提供新的路径。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虽然国际组织参与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联合国系统内全球性国际组织参与相对积极,重要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参与有限,且部分国际组织对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尚存在疑虑。主要原因在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组织的目标与宗旨对接不明确,中国在部分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有待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也面临外部政治压力和内部问题等。突破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的困境,要深入、广泛地宣传“一带一路”核心价值观,消除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质疑;要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搭建新合作平台,不断寻求国际组织议程与“一带一路”目标的契合点;通过提升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将国际组织同“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家传播的理论建构、全球化时代的“一带一路”发展以及国家传播研究等诸多议题,近百位专家学者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国家传播学高层论坛”中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就国家政治传播与国家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建构与国家对外传播、网络媒体空间中的国家传播、“一带一路”建设视野中的国家传播研究、国家传播研究的话语学视角、国家传播研究的修辞学范式等6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交流和探讨;研讨认为,国家传播的伦理秩序、研究主体呈现多重新向度,应逐渐尝试去西方化,重视不同范式之间的更替和累积性的理论建构;尤其在全球治理框架下“一带一路”的媒体合作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及媒介机构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跨区域问题解决方面进行深度沟通,还应利用“话语转向”的建构主义安全化理论来面对国家/国际安全的重大挑战,为中国叙事全球化架桥铺路。  相似文献   

11.
国际航天合作对在“一带一路”区域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必不可少,因而对该倡议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政策,卫星应用、尤其是通过卫星应用建立“空间信息走廊”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进行国际航天合作的核心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家众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不一,法律完善程度和各类具体制度差异甚大,航天发展水平和需求也参差不齐。在此背景下,国际技术转让、相关权益的分配及保护、卫星应用的相关法律规制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应采取“双管齐下”的规制路径,在国际层面,一方面利用既存资源促成国际合作,另一方面采用软法以及条约的形式搭建新的合作框架;在国内层面,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全方面完善相关立法,以达到逐渐实现航天活动透明化,乃至促进国际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核心内容,提升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有益借鉴和启示,也可以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当前,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面临着来自于西方话语霸权、国际社会的质疑以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等外部挑战.究其原因,有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冷战思维以及维护西方自身利益的因素,也有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建构缺失的影响.要以坚持道路自信,做好项层设计为前提,解决好构建中国道路国际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核心问题,抓住提升中国道路国际传播能力这个关键,不断提升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历程,主要可分为完成“一带一路”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阶段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走深走实阶段。在这十年期间,“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了政策沟通、加强了设施联通、推动了贸易畅通、促进了资金融通、增进了民心相通,使得国际共识范围不断拓展、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经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多元项目合作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实践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高层引领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坚持以市场化原则为导向,坚持以创新开创合作新局面。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要从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发力:凝聚共识,深化国际合作;战略衔接,优化区域布局;夯实平台,释放市场活力;创新包容,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重大举措。文化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共建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价值、因果、路径和目标的理论回顾与梳理入手,理清文化共建的内部逻辑问题,通过全面分析新时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共建的传播延续、系统易损和话语失衡风险,提出针对“目标偏离”问题的主体性构建路径、“场域差异”的应对措施策略、解决“载体不足”的结构性调整方案、应对“手段僵化”的持续性创新方法,以及“协同不够”的体系合作机制,为实现“共情”“共振”“共享”“共创”“共治”的“一带一路”文化共建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实,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投资规模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建议多措并举,通过优化投资模式、实施品牌强农、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互联网”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合作等措施,全面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农业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16.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为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促进世界生态治理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这一国际倡议的引领下,我国不仅与世界共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还通过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动实践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在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亟需构建出一套更加成熟完备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从话语逻辑分析入手,对于由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关系发展所引致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间国际话语权博弃问题作学理性探讨.指出,在现行国际话语权定义中应当引入非利益原则,并使之与国家利益原则趋向平衡;在中西话语之辩中的西方国家话语逻辑依然凸显利益本位;中国和苏丹等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建构巫需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社会出现逆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以及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该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向引领者和贡献者转变,可谓是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同时也预示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这种新型经济全球化具有“海陆并举、合作共赢、南北并进”的特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升级、提振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更是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既面临诸多知识产权风险,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虽然对知识产权保护愈加重视,但是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对沿线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甚了解、侵权与维权事件应对不足、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进展缓慢等问题。在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竞争重要领域的这一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可以对比和借鉴其他国家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有益经验,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协同机制,不断加强同其他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20.
刘乐 《国际论坛》2023,(3):3-21+155
“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创新。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化拓展。在此过程中,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了首倡、推动和引领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中国外交所开展的理念创新主要包括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相互对接的合作思路、互联互通的合作主线、正确义利观的合作伦理、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愿景;中国外交所开展的机制创新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三方市场合作、“国际组织+”。在本质上,包容性建构是中国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创新的核心特征与根本价值,具体体现为“一带一路”合作设想的世界性、合作内容的亲缘性、合作对象的开放性、合作议题的延展性、合作设计的交互性、合作安排的兼容性等多重内涵,而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一体思想、无外思想与协和思想的现代转换。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对于“一带一路”的包容性建构还面临着包容成本、不对等包容和包容悖论三重挑战。对此,可从循序逐步包容、促使双向包容和塑造包容规范三个方面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