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村落边界理论视角,从地域、经济、治理和社会4个维度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变迁及重建的理论框架。将农民集中居住区与超级村庄、城中村等既有村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边界形塑的实践样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不同于超级村庄、城中村等市场驱动型村庄边界的演化过程,农民集中居住区地域边界演化及社会空间重组具有显著的行政主导特征,经济、治理、社会等多元融合的地域关联及边界形塑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导致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秩序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村落边界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秩序重建应突破“农民上楼”“合村并居”的行政社会实践逻辑,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重构新型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农村生活与城市体验空间融合、农耕文明与都市文化地域重构、礼俗秩序与法理规范协同共治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化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以豫北 N 社区为例,从乡土文化延续和公共文化嵌入两个维度系统阐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 首先,作为自治型自我治理机制的乡土文化延续,通过乡土文化的历史延续和民间信仰的乡土传承,有效应对了社会空间转型和文化空间消失导致的本体性不安和个体化焦虑,从而实现了社会空间的文化自治理;其次,作为他治型行政治理机制的公共文化嵌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构和“文化下乡冶实现了社区文化公共领域和社会生活公共空间重构,并基于隐性技术运作的柔性治理再生产出国家—农民关系的施恩回报逻辑,从而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最终奠定了国家政权合法性的社会基础;最后,社区公共意识匮乏和认同感缺失正是当前社区文化无法有效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唯有通过自治和他治的机制衔接,形成乡土社会本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的功能耦合,才能真正能实现文化治理、政治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多元善治。  相似文献   

3.
经由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中形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人口流动快速、人口结构和利益多元化凸显以及公民社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其善治之道恐非学术界广泛推崇的"社区重建"所能担当,可行的选择应是诉诸国家重建,主要路径是培养居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生活习惯,建立基本的市场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投资于社会资本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在"农民"变"市民"的转化过程中能否实现安居乐业是令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某市A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力就业调查为基础,分析其就业状况及成因,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集中居住区是位于城市或城市边缘的特殊社区,这里居住着为城市发展贡献出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的农村居民。在农民变市民的转化过程中,他们的社会保障现状究竟怎样?本文通过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进行了特点概述和成因分析,得出了参保水平较低、续保率较低的结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值得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农民主体性的普遍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显著特征,但乡村文化迷失诱发的农民“精神贫困”已严重制约农民主体性的生发。要在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有效解答“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就必须坚持乡村文化振兴内生性原则,赋权乡村文化农民办,不断加强农民主体性的教育引导,以实现在乡村文化重构中重塑农民主体性。同时,通过确保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面貌不断得到提升、主体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从而在乡村文化价值再造中不断彰显农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口译员并不是简单的对不同语言文字进行转换的工具,不是仅仅进行点对点语言符号的接收和输出,而是对不同地域间文化进行交流的衔接纽带,是文化交际的当事人和衔接者。口译员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翻译技巧处置原语,调节语境,使交际顺利进行。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尽量克服被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本文以塞莱斯科维奇教授为代表的释意派理论为基础,从文化视角具体分析了口译员主体性在口译实践三个阶段中(理解原文,脱离语言外壳和译语输出)的发挥,但也应指出,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不可能是无限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对主体发挥有很大的限制,在口译员发挥主体性期间,必须对跨文化内容进行充分理解,解决诸多导致文化差异的现象和原因等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的衔接与对接,努力降低文化内在矛盾和影响,才能真正建成打通联结不同地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基于Wirth-Redfield 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视作一种乡土—都市连续统的特殊地域社会类型,从公共空间和社区意识两个维度考察该地域社会类型都市性嵌入与乡土性嬗变的实践逻辑。 首先,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使得社会交往趋于公共化且打破了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互动模式,实现基于村庄认同社会互动到基于社区认同社会互动的转型;另一方面社会认同转型在改变乡土世界运作规则的同时也使得后乡土中国的农民公私观念发生微妙变化。 其次,社区意识悄然崛起,一方面社区环境商品化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家园意识;同时,房屋产权明晰化使得业主身份建构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基层组织与村组织有机融合引导村干部逐步向社区干部过渡,干部管理社区化既是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主要议题也是重构社区组织认同结构的必要路径。 最后,Wirth-Redfield 模型视角下的乡村都市化不仅仅是人口聚居模式和社会样态的显性变化,更是一场隐形的文化转型,其核心是要告别乡土社会实现一种新型的城乡文明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各地加快了"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的步伐,形成了形式多样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江阴市积极借鉴城市社区党建经验,结合农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特色,逐步形成了网格化的基层组织体系、扁平化的基层管理体系、多元化的党建服务格局、规范化的基层保障体系的"四化"党建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11.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及农民上楼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诸多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立场将农民集中居住视作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兴起及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向背景下,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目标的发展主义政策路径逐渐受到反思和质疑。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结合Y村城郊开发区农民集中居住不同阶段的微观案例,揭示发展话语如何凭借现代城市替代传统乡村的发展真理性,对农民的传统生计进行边缘化建构和经济指标转译,从而使农民的主体生计诉求让位于集中上楼的政策规划。以此对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及长期以来的乡村改造政策背后的发展主义逻辑进行理论追溯和反思,并探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乡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新发展语境。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强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铸就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坚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坚实有力的文化自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归旨,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辩证统一于一体,实现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深刻觉醒、坚定信念和独立自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踔厉奋发的宝贵精神品格,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不断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和创造活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部署要求,包括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看待文化繁荣发展,从新发展理念看文化强国建设,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角度看文化安全,从而更好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这个文献所提出的文化建设上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体现了我们党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崇高的文化追求;而"文化自觉",则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化的特点、属性、本质和发展规律,按照这样的科学认识去实践、去部署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则要在全社会形成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自觉认识中国国情,能否自觉统筹中国城乡文化发展,已经是衡量"文化自觉"的重要尺度。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没有其他捷径,只能靠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翻译这一术语得以重新改写与界定。将译者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下,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译者从文本的择取到文本的理解都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翻译动机到翻译成品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下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和操纵。因此,只有当译者在认同主流文化趋向的前提下,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显彰。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主体性提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提升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性取得了明显提升,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提升人的主体性提供明确的制度遵循、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比较中,更能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性提升的优势及特色。为了进一步提升人的主体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建构推进“两个结合”的具体进路。  相似文献   

17.
从一般规律看,文化结构是包括了物质形态、行为形态、精神形态在内的三维结构。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也具有统一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理念为核心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谐理念的文化建设过程。从文化结构角度看,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化创建活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行为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精神建设。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推进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全社会思想意识的正确发展;通过建设和谐文化,着力培育全民族综合文明素质;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文化背景、文化传承、文化载体和文化内涵的系统性工程。将城市文化植入农村的现实举措在一定层面上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引发其根本性的变革,农村文化发展保持了其自身的传统生活空间和姿态。对于该现象的理解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文化景观,在文化生态体系中分析文化植入手段,以期高度自信的城市文化与相对自觉的农村文化实现有效融合和共建。  相似文献   

20.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在狭义的文化空间范畴内,而应该从更广义的文化空间视角来展开。广义的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它有很多支化的成分,如文化政策、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它们是非物质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福建土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从文化空间维护角度和文化空间再造角度两个方面展开。文化空间的维护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民俗活动的支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客家方言的使用。文化空间的再造主要包括以申遗为机遇、以区域联合为基础、以遗产旅游为依托、以教育引导为保障、以大众传媒为指引来共同营造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