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玲 《南都学坛》2010,30(5):96-97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基于身份不同而产生的同工不同酬现象,构成了对劳动者的歧视,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实现同工同酬不仅是出自人类本性的自然需求,而且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劳务派遣机构应在坚持社会公益性的前提下,通过专业化分工来实现规模效应。非市场因素导致正式工劳动报酬畸高的现象应受到限制,用工单位对派遣工履行同工同酬的法定义务不与其选择劳务派遣的初衷相悖。对处于同类工作岗位的派遣工和正式工适用同一套标准计算劳动报酬,剔除身份差异对劳动报酬的影响是实现派遣工同工同酬权利的应有内涵。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应承担完全连带责任。涉及派遣工同工同酬权利的诉讼应由用工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3.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补齐共同富裕在农村的短板。同时,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环节和应有之义。在理论逻辑方面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全面性”“共建共享性”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河北省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农村人才缺乏、阻碍农村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农村公共服务顶层设计,探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发挥数字技术等建议,以期赋能城乡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公立医院在用工形式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如何确保降低用人成本的同时,做到同工同酬,避免劳动纠纷,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在结合医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严格遵循共同富裕“总体概念”的定位,在融合发展视角下,本文认为残疾人共同富裕具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般内涵,将其定义为残疾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与全体人民平均水平差异不断缩小的过程。在理解和把握残疾人共同富裕内涵、特征和目标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残疾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指标设想。残疾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应坚持定量定性相结合、主观客观相结合、可比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基于以上认识和现有研究,本文提出共同富裕的四个一级指标:收入、消费、基本公共服务和幸福感,从富裕水平和共享程度两个维度提出了二级指标,并在2035年和2050年两个节点提出了二级指标的参考目标。最后,为加快残疾人共同富裕监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提出的,宅基地制度改革也应遵循法治要求。我国相关立法机关应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将宅基地资格权这个政策语言进行法律解读并将其导向法律规范制定和修法层面,落实集体所有权,确保宅基地资格权取得的公平、公正与公开,确保宅基地资格权权能的充分、完整性,减少政策与现有法律之间明显抵牾存在的时间差,以法治方式保障宅基地基本功能,以法治引领破解宅基地改革试点中的问题,使其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制定,为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它的颁布实施,将对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约束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产生重要作用,使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民工的境遇将得到显著改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派遣工与正式工同工不同酬较之于劳务派遣规模过大和主流化,是更为根本的劳务派遣问题,实现同工同酬是解决劳务派遣问题的关键。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不仅是法律原则,而且是法律规则;其"同工"仅以岗位作为界定的标志;其"同酬"在空间范围和衡量标准上有两个层次,即用工单位内部和用工单位所在地。2012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虽然对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规则作出修改和补充,但在同工同酬的界定和实施机制上,仍然有诸多不足而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9.
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的根源和基础。[1]劳动生产出物质文化产品,满足着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创造了富裕幸福的生活。与此同时,在劳动创造美好富裕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地实现着人的劳动幸福权这一初始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幸福权就是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哲学依据;而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目标追求的“共同富裕”则与劳动幸福权的实现同频共振,是人的劳动幸福权实现的最终样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邓小平同志波浪式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下,已经实现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目标。那么,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和帮助后富的地区、后富的人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再分配领域,本文则强调第三次分配领域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人类社会历史与逻辑的演进历程表明:一定意义上,按劳动能力分配是人类社会内在分配原则;当前业已突显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必然产物;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劳动能力同等为基点的,而劳动能力同等和共同富裕二者的实现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共同富裕视角,构建基于单片滑动均值算子的灰色斜率关联度模型,以昆山市作为参照标准,计算江苏省全部县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多指标面板数据灰色斜率关联度,进而测算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联程度,分析在波动冲击下江苏省县级财政收入增长不平衡的原因。研究发现,苏南、苏中、苏北区域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抗风险的能力依次递减,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不平衡、分化明显。单片滑动均值算子的灰色斜率关联度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苏南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增值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灰色斜率关联程度高,各产业层面协同性较好,而苏中、苏北区域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
劳务派遣可以称为标准的劳动关系的前身,是在三个当事人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对于不能选择的模式不能启动,并且把其法律规定充分的完善。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的实施是比较困难的,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都有不同的效果,不能达到统一,这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保障劳务派遣制度的顺利实施。被派遣劳动者相对于其他劳动者有更大的受权益伤害程度。劳务派遣制度追求的是一种相同的同工同薪的权利,让劳动者没有因为身份、工作等级等原因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相似文献   

14.
从共同富裕视角深入剖析和谐消费的理论内涵,发现和谐消费包含消费力和谐、消费关系和谐以及和谐消费力与和谐消费关系的有机统一,其中,消费力和谐与消费关系和谐分别反映了共同富裕的效率与公平思想。为进一步明确中国和谐消费的发展状况及其经济增长效应,根据和谐消费的理论内涵,探索性地构建和谐消费力与和谐消费关系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和谐消费水平,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和谐消费的经济增长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来看,2007—2020年中国和谐消费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整体而言,中国消费和谐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和谐消费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和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在剔除异常值、增加控制变量与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3)进一步检验发现,和谐消费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牵引高质量供给,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供需联动机制。据此,建议以居民收入提高与社会保障完善为主线,促进消费力和谐;以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与社会信用体制健全为抓手,改善消费关系;协同推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以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法律衡平与劳权保障中的现代劳动法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探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相对于用工者所处于弱势地位,与其用工者在订立与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存在着实质上是以法律形式平等掩盖了双方的实际不平等地位。这就要求现代劳动法应以约束和规范用工者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价值取向,要在法律上形成劳动基准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衡平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劳动立法、司法与执法工作并举,为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机制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法律衡平与劳权保障:现代劳动法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探析了法律衡平与劳权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相对于用工者所处于弱势地位,与其用工者在订立与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存在着实质上的以法律形式平等掩盖了双方的实际不平等地位。这就要求现代劳动法应以约束和规范用工者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价值取向,要在法律上形成劳动基准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衡平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而言,同样需要我们要做到劳动立法、司法与执法工作并举,为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机制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多视角准确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从其内涵 ,从我国的现实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 ,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角度看 ,由先富走向共富 ,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必然选择 ,也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共同富裕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学者们主要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界定、主要依据、基本特征、价值意义、问题挑战、实践路径和指标体系展开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为接续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有效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为实践工作奠定了现实基础。但已有研究从研究内容的深度、研究思路和视角的广度、研究方法的宽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需挖掘深层次内容,拓宽研究思路和视角,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邓小平晚年关于共同富裕保障与途径的思想。在邓小平看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共同富裕的保障;先富带后富是共同富裕的途径。文章对这两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视角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决策支持。【设计/方法】基于数字鸿沟的视角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机制及异质性。【结论/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深入分析其中的机制发现,由于存在数字鸿沟,数字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促进效应还尚未显现。对全国分地区样本检验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在西部地区、非沿海地区更为显著,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沿海地区不存在显著影响。最后,采用门槛模型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存在非线性效应,当教育达到门槛值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农村金融发展低于第一门槛值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当达到第一个门槛值和第二个门槛值之间时,数字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