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为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U-74)、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滨州市2~3个社区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300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经济收入有关.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有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社会支持.空巢老人的SCL-90测评结果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CQOLI-74)结果呈一致性,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 既要重视空巢老人的躯体健康,更要重视空巢老人的心理卫生水平和健康教育,帮助老人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能力,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和情感需求,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现状,探讨心理干预对随迁老人、空巢老人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对221名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调研,选择心理弹性得分较低的40名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无心理干预,对两组的心理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显著低于中国社区人群常模(P0.05)。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在坚韧、能力、控制和心理弹性总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随迁老人求助得分显著高于空巢老人(P0.05)。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经济满意度上差异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坚韧、能力、控制、求助和心理弹性总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随迁老人、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水平不高,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3.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研究对于保障其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的调查数据,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系统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好,但同时存在着群体性差异,经济状况满意度、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敬老院意愿、村委会关心度、性别、老人家庭收入、新农合医疗报销满意度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社会化理论、社会劳动的性别分工理论,构建影响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安徽省广德县为例,揭示性别差异对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总体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农村女性较之男性更能够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农村男性较之女性则更能影响他人的生态保护行为。不过,农村男性和女性在生态保护中自我提升行为的差异不明显。今后,可以从性别差异这一微观角度出发,规范农村居民的生态保护行为,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空巢老年人的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老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年4~5月进行入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福州市鼓楼、台江、仓山三个区60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共得到有效样本1767例,其中空巢老人696名。空巢老人躯体健康、生活自理能力(ADL)、经济状况、精神健康、社会健康5个维度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果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总体比例的39%,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由logistic检验得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受年龄、性别、原职业、是否赞成非家庭养老方式、锻炼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倡导空巢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与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空巢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提高对空巢老年人经济支持,完善社区为老服务,从而改善空巢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94名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在健康担心方面和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方面,男女教师显示出显著的性别差异。2.对健康担心、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情感和行为控制上显示出显著的年龄差异。3.在健康担忧和松弛和紧张(焦虑)方面的学院差异极其显著,在情感和行为控制上差异显著。4.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在量表的五个维度上都表现出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在情感和行为控制方面差异相当显著。5.不同职称的教师在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上均未显出显著差异。6.性别、职称、年龄、学院对健康担忧维度都有预测作用,其中性别的预测作用最大;婚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其他5个维度以及总体幸福感的预测作用都最大。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对农村老人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两类,对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健康变量的情况下,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农村老人健康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结构型和认知型社会资本通过影响农村老人的身体活动和积极心态进而影响老人的健康评价;积极心态在社会资本影响老人健康过程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大于身体活动。为充分发挥社会资本这一非制度性因素对老人健康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提升农村老人社会资本的积累,注重农村地区信任、互惠和互助等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对湖南、河南、河北、陕西、黑龙江五省18个自然村的部分农村空巢老人进行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拮据,缺乏满足感;起居无依,缺乏依赖感;情感孤独,缺乏快乐感;缺医少药,缺乏健康感.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家庭、社会等视角审视了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自我和社会养老能力不够理想,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农村老人文体娱乐活动不够丰富等.其观点和结论可为进一步解决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提供理论上的新视角和实践上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男性的婚姻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安徽省乙县农村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网规模和构成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社会支持网的影响以及两个群体社会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表明,婚姻状况显著地影响了农村男性社会支持网规模,失婚使大龄未婚男性获得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远少于已婚男性;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来源也迥异于已婚男性,他们的支持网中有弱关系的可能性低于已婚男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CLDS2016数据,基于6 174个样本,从性别差异的视角,运用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村民自治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和村民自治参与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农村女性面临着社会资本欠缺和自治参与不足的困境,自治参与率的性别差异达14.28%;(2)社会资本是影响村民自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强连接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对自治参与均具有显著影响,但一般信任为负向作用;(3)分组回归发现,强连接网络、特殊信任和互惠规范对女性村民自治参与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对男性村民影响显著,但一般信任对男性村民为显著抑制作用;(4)性别在互惠规范对村民自治参与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在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道德约束中,并未发现性别的调节作用。综上,可以发现社会资本是影响村民自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尽管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资本存在显著差异,社会资本对两性自治参与的影响机理亦有不同,但社会资本并非造成村民自治参与性别差异的关键因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合性别差异对女性自治参与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活满意度一直是老年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鲜有研究将之放置在城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本文从农村老人迁移的视角,综合利用2013年深圳市P区农村流动老人专项调查、2015年河南省Y县农村老人调查数据,深入分析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农村流动老人与非流动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孙子女照料强度的增加会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流动老人的隔代照料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老人隔代照料强度的增长会降低其生活满意度,而男性老人照料强度的增长会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对于非流动老人而言,照料孙子女会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并且这种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此外,老年人的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健康自评得分和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都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有利于理解城镇化对老年人生活福利的影响及照料孙子女强度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逐渐显现出空心化和老龄化。农村空巢老人作为边缘化群体的出现,有其社会结构原因和个人家庭原因,主要表现为权利边缘、文化边缘和经济边缘。构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体系、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和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财政投入等,能更好的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消除边缘化。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业女性化现象将女性农民推向农业发展一线,而女性农民生产意愿问题却被长期忽视。利用安徽省8县15乡(镇)19个行政村的2073个有效样本,通过Logistics模型,围绕个体特征、家庭状况、农业决策、生产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比较了务农意愿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1)年龄、健康状况、连续务农时长三个变量对两性务农意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2)女性农民务农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对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生产方式等变量的敏感性明显不如男性;3)土地流转具有显著的性别偏好,女性农民更倾向于流转耕地;4)虽然女性农民生产积极性较差,但她们对于生产决策权却表现出热切关注,以期破除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性别隔离。在促进小农户与社会化服务相对接的小农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关注女性农民的劳动参与、经济贡献与性别价值,将性别意识融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有效提升女性农民务农意愿、务农能力与务农信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东省612位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保障、生活管护、经济来源和精神慰藉等养老需求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难题主要表现为:医疗需求旺盛但大病保障薄弱,管护需求迫切但各方照料严重缺位,急需经济保障但收入少消费低,精神困境突出子女社会慰藉少等。由于家庭中子女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对健康、自理的要求尤为迫切。为此,应加快建立家庭、社区、国家和市场联动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然而,农村主体并非是同质的,由于性别差异,农村男性和女性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有所差别,新农村建设应该社会性别主流化.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云南一个典型回族社区的新农村建设构建需求进行分析,为相关政府工作人员提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通过自建的女性与男性小说家作品语料库间的对比,可以揭示女性小说家词汇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在词汇丰富度和词汇密度方面,女性小说家均低于男性小说家,说明女性作品中传递的文本信息量少,阅读难度相应较低.通过主题词分析发现,在名词使用方面,女性小说家与男性小说家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偏爱使用与娱乐、学习等相关的名词,少用表人际关系及事业的名词和粗俗语;在人称代词和语气词使用方面,女性小说中的频数显著高于男性小说;在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使用方面,女性小说中的频数显著低于男性小说.  相似文献   

17.
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分析了外出务工对农村人口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及性别差异;使用质性资料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了佐证,并对相关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外出者,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外出和未外出人口婚姻满意度差异不显著,而男性外出务工人员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外出者。形成这一结果的机制在于:当前农村婚姻成本的性别差异、外出后性别观念的变化和对生活艰辛更深切的体会。促进农村外出人口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更需要重视和提升外出务工女性的婚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在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预计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1]。在农村空巢现象尤为明显,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占空巢老人的25%左右[2]。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查阅有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调查的相关文献,旨在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提高  相似文献   

19.
马媛媛 《国际公关》2023,(15):94-97
随着社会经济和性别平等思想的发展,女性和男性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女性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数量也在增加。不同教育水平的农村女性在婚姻上存在差异。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与配偶收入、户籍性质、家庭地位密切相关。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女性的婚姻情感、家庭暴力的应对、处理婚姻危机的能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提高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善农村女性的婚姻状况和质量,实现社会流动和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20.
农村空巢老人共生系统是动态变迁的,它引发该系统的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及约束条件等发生相关的变化。在这一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面临种种困境。创造资源平台,严格共生约束,增强老人主动适应性,是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力的主要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