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女性文学的宏观视角对新疆多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观照,可以看出民族女作家带着民族和性别的双重身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魅力,即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叙事;民族文化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认同;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的书写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构成了共鸣、共振、相互丰富的关系,为中国女性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分支、新的文本,为学术界从新的角度认识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 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述类型,由此对彝族 自身的身份表述做一个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层面研究发现,作为“农民的知识分子”的赵树理,其创作始终高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启蒙旗帜,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民间文化立场,力图创作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学作品,将新的革命思想、现代民族国家精神播撒到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基层社会中。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讲述了主人公追根寻祖、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旅程,表明黑人要想真正成长起来,只有在文化卜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保持民族文化之根,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身份,并承担起对自己过去的责任和在对别人的爱尤其是在对女性的爱的拓展中,才能最终获得“飞翔”的翅膀而达到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相似文献   

5.
身份问题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在海外华人女作家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漂泊海外的经历使她们对身份有着更多的感受和思考,为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她们徘徊在中西文化边缘,记录着身份转变过程中艰难的心路历程.基于这一共同的创作主题,文章突破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语言界限,分析了三位海外女作家於梨华、汤亭亭和虹影的作品,表明对自我身份的书写和重构已经成为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身份书写.  相似文献   

6.
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成果的品位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作家身份认同与其创作成果品位认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活动往往全景折射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整个过程:作家族属的认同应当从主体融合的视角观照,而族属认同的价值定位,则应当从民族文化融合的整个发展曲线中寻绎轨迹.否则,这种认同就没有操作意义.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对民族文学创作主体及其成果的品位予以认定时,必须首先走出三种误区:淹没趋向、淡化趋向、过度强化趋向.  相似文献   

7.
个体种族文化身份、社群文化身份、民族国家身份、全球性文化身份是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四种基本构成。当代羌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多民族的边缘地域文化影响下,对多民族文化的欣赏与兼容的文化态度,在中华文明共同体发展进程中的族群历史记忆抒写和对当代中华民族与国家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身份探寻。当代羌族文学创作较典型地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认同、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彝族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呈现出民族志书写的趋势,冯良《西南边》是较为典型的一部。彝族作家冯良有与生俱来的民族志书写优势,其作品形成了具有田野调查基础的民族志书写的范式,长篇小说《西南边》作为其民族志书写的集中体现,描述了彝地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有较高的文学审美性。对文化的阐释是作家探索民族发展和心理历程的重要渠道,在《西南边》中,作者通过对奴隶制、“毕摩”文化和民俗的阐释表达和探索了从民族改革到改革开放时期彝族的发展史及彝族人们的心路历程,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彝族的民族精神与品格。  相似文献   

9.
从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创作中的文化动因出发,从文学与文化的层面,探讨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义,可以发现纳博科夫的创作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人类理想化的存在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其创作的文化立场和世界主义倾向。多元文化背景使纳博科夫能够结合自身流亡经历,更好地展现后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文化错位问题与身份认同危机,从而具备了世界性的文学视野和民族文化站位中的超然立场。因此,将世界主义视角引入纳博科夫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跨民族、跨文化文学交往过程中的“他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一种在特定的异质文化环境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边缘写作视为一种创作状态,从自身经验出发描写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命历程;从族裔身份出发,书写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创始以来,中国女作家在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文化空间中塑造了许多有别于男权文化想象的真实的女性形象,提供了丰富的女性视角下的城/乡文化信息,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足.比如创作集中于城市题材而缺少对乡村女性的关注;多写城市世俗生活和私人经验,过于物质化,缺少对城市的批判意识和透视深度;在乡村文化书写上,对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表现出过多的情绪化眷恋,出现了理性把握不足的欠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原先固有的城/乡文化观念正在面临着现实严峻的挑战,对于女性创作在城/乡文化空间中新的话语现象我们无法给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我们只是希望在女作家的文化视阈中,城市和乡村的女性人生都应得到深切的人文观照,宏大叙事和私人话语可以同时并进,城/乡巨变和日常生活皆应加以展示,这样才能使女性写作不至于陷入自说自话的琐屑与狭隘,才能使女性写作走出城/乡文化夹缝,走向丰富厚实的多元化叙述空间和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2.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文化身份呈现出显著的“混杂性”。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学生涯里,休斯在其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将黑人的民族身份与“美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身份混杂起来,书写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他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混杂性”,这一相似之处表明巴巴和休斯在探寻少数族裔文化发展的出路之时,都有着包容的心态:他们坚持多重文化身份,倡导以边缘的繁荣实现对中心的消解,以最终达到各种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3.
对话属性是译介学的本质属性,在与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他者的观照中,映射出自我民族、自我文化和异国异族文化的特点,从而使自我民族意识得到强化,自我民族身份得以凸显,使本民族具有建构文化身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的平等关系,寻找认同和承认的政治空间,从而重塑新型共同体。审视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的作用,为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呈现一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遭遇的环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和核危机等难题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是回族民众的精神纽带,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文学观照的意识形态,回族作家拥有的特定族属身份和底层观照意识,经过作家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之后,成为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民族生活、细致地体验民族文化、敏锐地洞察民族精神世界的最佳视角。本文以回族作家石舒清、李进祥的小说创作为例,探究作家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立场和内在的宗教意识,即使在对底层人的人文关怀中,也闪现着鲜明的宗教伦理观,现代意识的人文关怀和传统的宗教信念,在作品中呈现出彼此交融纠结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6.
阿库乌雾的诗力透彝族文化的深处,写出了民族生命的本源美和力量美,并在宗教文化的溯源、思考中,显示出一种元初客观真实状态及多元存在观念。哲学的深思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结合,又促使诗人走向预谋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的重构,其终极目的是圆成一个民族现代生存精神与艺术精神完美同构的梦。在艺术美的追求上,诗人力图以出走而后回归的视野来审视民族历史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意象组构中,昂扬着一种来自民族文化深层的阳刚之美。其艺术手法多样,艺术风格独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黔西北基督教盛行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的实地调查,论述了彝族文化变迁现状与政府参与彝族文化复兴策略,认为基督教盛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一种以基督教为内核的、民族文化为物质外壳的复合文化.政府参与下的文化复兴运动最终会走向文化嫁接,其结果也是一种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18.
经典彝文古籍都是以名言警句、诗句等文体完成,多为五言诗歌体,但也有七言、九言和十一言的,在文体上,句与句、段与段、篇与篇之间非常讲究音韵规律。吉狄马加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诗人。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吉狄马加汉语诗歌中的民族文化基因,阐释彝族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用汉语创作的彝族诗人创作的影响。研究表明:彝族古典文集在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影响着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他的很多诗歌题材都直接源于彝族古籍;其次,在诗歌的内容上,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彝族古典文集与传统文化的气质与性格。此外,以彝族经典古籍文献为始基的彝族文化因子则通过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诗人诗歌创作不竭之源泉。  相似文献   

19.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自己光辉的历史,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样,彝族的信仰与禁忌也就成了其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它是在彝族先民们与大自然搏斗求生存的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与彝族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和世界观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的。对于彝族的信仰与禁忌或具有宗教意味的崇拜与习俗的研究,是了解彝族历史衍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信仰与禁忌是潜意识的宗教式崇拜的派生现象禁忌是人类广泛具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新疆当代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的散文创作体现了自然生态观和生命生态观的交融。其作品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及由这种合谐而显示出的一种生命生态观。其对大自然的描写是民族生活与民族文化孕育的结果,对生态的关注为西部文学增添了新的地域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