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十四年前.因为三尺讲台的诱惑.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开始了不懈的追求、实践、探索。我的理想是使自己的教学与众不同.不仅带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让他们享受汲取知识的过程。我决心成为一名快乐的教师。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问题.在思考中获得乐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前无情的丈夫离我而去.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教学互动离不开空间上的配合。高校理论课密集,而传统的“平行式”课堂布局并不是特别适合开展理想的教学互动。优秀教师既是好“演员”,又是好“导演”,能够根据课程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快速灵活地调整课堂布局,创造良好的“向心空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课堂组织得犹如一场精彩的演出。在讨论式教学中比较适合采用“环绕式”空间,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则比较适合采用“围墙式”空间,这些空间模式都可以视实际需要作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 引人入胜受益无穷执教的时间不长,却在这方面花了不少的功夫,试图走一条适宜发挥自己之所长,达到理想教学目的的路,让每个学生在我的课堂里乐意学习,并学有所获。这样,我对自己的课堂要求是八字方针:“引人入胜,受益无穷”。要做到引人入胜,就必须使自己的课在艺术性和创造性两方面做得很好,否则难以吸引学生,达不到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目的,极难完成教学任务。关于艺术性,我不想简单地解释为生  相似文献   

4.
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不能仅仅基于对个体的思考,审美趣味和艺术教育理想是指向普遍性的,这就要求整合个体和全体审美力。西方哲学中的“游戏说”为营造艺术教育课堂的审美语境提供了理论依据,给出了一种在教学中实现“同知同乐”理想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同步课堂是当前应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实践。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的视角,运用深度追踪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收集实证研究资料,以6支教学团队中的2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同步课堂教师身份建构和团队实践过程。研究发现,虽然同步课堂项目设计了“主讲-助教”的教师角色结构,但教师身份改变和团队实践过程都充满了张力和挑战。优质学校教师的身份在对“我是主导者和带动者”的认同和“我也要对得起我面前的学生”的协商中形成,呈现出充分参与和边缘性参与两种状态;薄弱学校教师的身份在对“我是辅助者和受益者”的认同和“我还是我们班学生的直接负责人”的协商中形成,呈现出边缘性参与和边界性参与两种状态。教师个体身份建构的张力也在理念、人际和实践3个层面上塑造着教学团队实践,并非所有教学团队都能够自然形成教师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王淑杰 《新天地》2011,(12):130-131
一、“友善用脑”学习前我对学生以及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 1、从教师自身来说,我也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着怎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使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但是,在教学中我又经常不由自主的将数学教学变成了“解题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做题的过程,缺少思维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初临讲台,我想施展一番,手执学科杂志上介绍的一个课题“单元结构教学法”开始我的教学生活。那时我对我的课堂充满幻想,幻想在一个学期之后破灭。1997年的金秋十月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而紧紧抓住这段记忆的是两堂“指导一自主学习”的传播课,以及课后课题倡导者精彩的点评。我又重新对课堂充满了幻想,由于当时在乡下中学没有机  相似文献   

8.
日常作文教学始于小学三年级。对于在学业上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感受力、表达力、观察力、描写力等等都是非常有限的。如何依托课内单元的命题作文来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我手写我心”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呢?我想,立足于课堂,(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和“学”有机结合的过程。 “教”是教师的职责,“学”是学生的任务。“教”是“学”的手段,“学”是“教”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实践证明:教学中忽略了哪一方面都是徒劳无益的。 本人由于工作关系,近年来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映,总结学校各阶段“教”与“学”的情况,发现不少教师教学之所以不成功或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  相似文献   

10.
在凝聚了发生在我课堂上、在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的新书《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正式出版后,有朋友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这本书写了多长时间?”“你什么时候开始计划写书的?”也有的朋友真诚地说:“你太不容易了,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的写作从没想到要出版、要发表,只是随意地记录着我的教育生活,记录着我对教学的思考,压根不曾计划过要出版一本书;我更没有感到“不容易”,因为我并不是在“艰难”地“坚持”写作,而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怎么能说是“不容易”呢?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西南大学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开展了课堂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为了解该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效果,总结课堂实践教学经验,进一步指导今后的课堂实践教学,课题组从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认知,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考核、实施效果的反映,以及影响实施效果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2.
曹阳 《新天地》2011,(10):146-147
教学中发现课堂讨论有的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安排课堂讨论。我认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关键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调控:原则应因材施“论”.  相似文献   

13.
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进展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应对时下手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冲击和挑战的积极办法就是因势利导,主动将手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以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的“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低以及实时控制大课堂难等长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教学痛点问题。本研发团队开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技术系统遵循“回归课堂”“教学并重”“精准教学”三大理念,初步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软智慧课堂系统,多维、便捷和精准的身份识别,课上实时无障碍互动和基于云计算的通用大数据平台四大创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做了一点开拓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外籍教师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教教学的相关研究研究始于Ferguson队简化语域的研究,目前研究的对象包括外教教学的语域、语法适合性、话语分析、交际策略等,除此之外,外教教学的效果还没有相关的实证调查研究。据此进行的外教教学效果课堂调查发现,外教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分析起来,主要是因为外教与学生互动不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最终导致了“外教厌倦症”这种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思恋泪水般晶莹,有一种记忆阳光般温馨。小时候唱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向往着陕北蔚蓝色的晴空;长大后唱起回延安的深情歌调,遥望着宝塔山巍巍的塔影。多少岁月像滔滔流水逝去,多少往事如渺渺春梦消隐。有一种追寻定格在神奇的黄土高原上,倾注在闪亮的延水涛声中。大秧歌的鼓点,信天游的嗓音,绣金匾的心愿,南泥湾的情韵,唱响的是同一首歌——边区的太阳红又红,人民,人民,真正的主人是人民。啊,延安,我追寻着你,追寻着人民当家的珍贵历史,追寻着历史留下的瑰丽图景。边区参议会上来自民间的李鼎铭先生,在掌声中畅谈“精兵简政”,毛…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研究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在考察数学课堂学习现实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教学用问题”,它是数学课堂学习的动力源,包括:元认知提示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导向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唤起性问题和判断生问题。这些问题在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中的“启动”、“维持”和“意向生成”三个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学用问题”的系列作和构成“教学用问题链”。“教学用问题链”是高效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此项实践教学在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上大有助益。“以学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本质与“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一致。“以学为中心”的翻转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以互联网等多媒体媒介为依托,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中,以“新闻一周报”“课堂模拟”“时政热点讨论”及“创新项目设计”等翻转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我校“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语类教学法指导下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前后测成绩对比、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定量定性分析法,探讨该模式在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效果。结果表明“SPOC+翻转课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创造良好的协同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语类教学法的优势,有效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倾国倾城”到“门前冷落” 在诗歌寥落的今天,我们若回眸一望,会发现历史上的诗歌竟出奇地“惊艳”,在外国人眼里,诗歌和陶瓷一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自不必说盛唐时候,文坛上的诗歌可谓“艳压三宫、倾国倾城”,即使到了二三十年代,时髦青年谁不知道徐志摩、戴望舒?便是那一首《雨巷》,就引得许多满脑子诗歌般罗曼蒂克的青年,微雨中擎一把小伞在街头巷尾徘徊,其目的是祈盼遇上诗中所述“丁香一般的姑娘”。在那个理想失落的年代,诗歌便是那许多人追寻着的美丽幽怨的“丁香姑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高中数学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高中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在教学理念、课堂文化以及教学互动与反馈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文章认为高中数学教学应在深化师生对“问题解决”教学理念认识的基础上,以严谨的课堂教学设计为着力点,通过建设宽容的课堂文化和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教学互动来打造高效的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