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人才交流》2020,(9):16-18
<正>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一直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把许多商事法律规范纳入民法之中。这次民法典的编纂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应对市场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下面挑选一些具体的立法变化,来谈谈民法典对商事交易规则起到的完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民事执行行为的认识,存在司法行为说、行政行为说、折中说三种不同说法,我国通说认为民事执行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司法行为,正确认识执行行为的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我国执行制度在发挥保障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得以落实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表见代理制度是指由于本人的过失或本人与无权代理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从而为之的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表见代理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目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的商榷。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本文通过对法治社会的现状做出阐述,以使法治建设获得更好的发展,以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我国的依法治国建设正如火如茶的展开,各地的法治政府建设随之加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之一,秦皇岛市的法制建设从立法、执法、司法、民生多角度切入,但在高校方面尚显力度不足.基于此,从依法治国出发,结合法治秦皇岛建设的客观实际,对高校依法治校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法治化发展,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将法律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中,将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融入到农村的文化生活文化建设中势必会推进农村的法治化进程,使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应该从制度层面和意识层面等多角度全面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农民纠纷解决机制,使农民解决纠纷的思维方式逐渐向法治化转化,促使我国早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信力是基于司法的权威、公正而言的,如果司法失去公正、权威的品质,就会大大削弱其公信力。当前,我国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司法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司法权容易受到非法干涉等诸多因素,给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带来了严重制约。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路径为:一是切实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二是严厉惩治司法腐败行为,三是确保法院独立审判案件。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实施法律顾问制度,是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制度依托.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人民法院应当用它的全部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司法的公正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实现司法为民的前提保证。司法公正能够真正给予民众切实的安全感,从而使得全社会的公正观念亦得以形成和强化。2012年4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试行)》,它的出台,必将提升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正,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社会,民主法治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民主法治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法律援助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证那些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或特殊案件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法律援助有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保证依法治国得以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当今司法实践中,阻碍法律援助建设的问题也存在,例如:人均法律援助的资金等经费问题有待于迫切解决。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律建设水平还不算高,要想充分实现宪法和法津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因此,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是刻不容缓的。本文论述了我国在法律援助实践中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通过看到这些问题来具体列出方案解决法律援助的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问题,使得人们的基本人权和诉权得到真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司法的背景下,刑事和解作为一种解决刑事案件、恢复被破坏社会秩序的崭新的方式,为法学家和社会公众所关注。本文叙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理念、现实意义,提出了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该制度设计目的在于防止非法取证,实现司法程序的公平与公正.随着现代法治理念的不断进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成为法治国家法治建设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法律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的基础”。新时期,法学本科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第一线输送人才的任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重新定位于培养我国法治建设所亟需的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和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意识也在不断的强化,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人民法院已成为化解各类社会纠纷重要方式之一。法官则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的重要使命。完善法官的任职保障制度,尊重法官权利,提高法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保障法官人身、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权利等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和推动我国的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亦是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朝末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法院,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的法院制度以及司法制度都不够完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我国的司法民主化与司法大众化程度不高,造成司法官僚化倾向严重。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的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和大众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存在的法理基础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促进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有效融合的措施,以期为我国的司法职业化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种政治驱动型的转型,即政府作为组织力量在社会转型中居于支配地位.中国的社会转型客观上需要一个稳定而强有力的政府来组织和领导,但是如此积极的行政行为在有力的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的负面现象.本文作者立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国情,试图通过对公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制度的探讨,为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WTO的司法审查标准包括权力正当行使、行政程序正当、事实法律认定合理以及实体规则不得违反等标准,而我国目前立法体系下确立的是合法性的司法审查标准,这不仅未符合WTO所确立的合理性审查标准的要求,而且也不适应我国目前行政诉讼的实际需要。鉴于此,我国应当应当尽快建立起合法性与合理性并重的司法审查标准模式,并通过立法层面对于合理性标准的确立,司法层面对其的正确把握来完善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任何人类的造物都是人类一定价值的载体。法治也不例外,总是凝聚着人类对国家、社会的愿望,以及对自己的生活境遇和生活质量的改变。我国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方向正确的,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尤其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时,我国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如何设计,是关乎法治道路方向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法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