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而,科学合理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加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经济现状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西部经济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搞活型”和“开发型”。首先,经过40余年的建设,西部地区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除农业等领域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但目前这些企业缺乏活力,其突出表现是经济效益低,亏损严重。其次,我国西部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科学技术落后,资源优势一直没有得到发挥,目前仍然是我国最落后、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寻求一个既能搞活现有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1998—2020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检验了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呈倒“U”型影响,对绿色技术创新呈“U”型影响,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能源生态足迹,在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之间具有负向中介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均呈倒“U”型影响但作用效果不同,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抑制能源生态足迹效果最为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有效传递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为我国长江、黄河的流经地,是我国生态屏障、生态涵养地的重要区域之一.四川民族地区面临着既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的艰巨任务.四川民族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长期没有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协调好二者关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文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藏彝走廊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态形式特别丰富的区域,它的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来源于这个地区民族文化生态单元的结构特点和不同单元间联系的差异。走廊内的民族文化生态单元是山谷,即分布在藏彝走廊大大小小的河流干流、支流乃至溪流两岸的地区。在当地少数民族的称呼中,比较狭窄的山谷称作“沟”,比较开阔的山谷或者河流交汇地形成的冲积区称为“坝”。藏彝走廊各地都有许多谚语,说明这些民族文化生态单元的不同。羌族的谚语说“山分梁子水分亲”,实际上就是用岭谷作为家族或者族群的分界线。嘉绒地区则说“嘉绒十八沟,沟沟都不同”,同样反映…  相似文献   

6.
从当前来看,中国总需求结构具有从“高投资低消费”型向“高消费低投资”型转变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中国“高投资低消费”型总需求结构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从整体上看,中国“高消费低投资”型总需求结构的形成将不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中国总需求结构转变的过程中,西部民族地区要通过采取转变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等直接面向消费的产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议中央适时调整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等措施来实现经济平稳转型和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研究指出,“生态隐性脆弱地区”是在“生态脆弱区”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在生态脆弱区之外,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多、暴露度高,存在或潜在生态系统失衡或退化风险的区域。生态隐性脆弱地区具有生态系统复合性、与人类行为相关大、对外界影响反应较缓慢三方面的主要特征。基于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的外部性分析,应从严格生态考核、严格外来投资审核、引进适用绿色技术、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生态补偿、强化理念更新六个方面推动生态隐性脆弱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规划的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小城镇存在的“不定性”和土地资源环境恶化的现状,传统的小城镇规划的作用正在弱化。针对传统规划的弊端,阐述了小城镇规划一方面应向“地-人-地”规划、“反规划”、“二线吻合”的生态规划转变,另一方面应向“规模规划”、弹性规划、分期规划的动态规划转变的思想,进而提出生态规划与动态规划是小城镇规划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研究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和文化,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成为时代赋予民族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对于减少可能形成新的“环境盲点”和“环境盲点控制区”,促进民族地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要义是把优质生态环境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或精神文化价值,从而使两者统一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浙江省丽水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在长期坚守绿水青山、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建生态产品价值量化体系、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参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是一个历时长久、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规律为分析框架来探讨其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在充分克服就事论事的狭隘思维和避免主观片面性的前提下,准确地把握我国“三农问题”的本质,并界定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农村改革发展的总枢纽。同时,以矛盾规律为指导,能够抉择解决农村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必要条件和农村改革发展趋势等重大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推进方略构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均具有重大意义;要积极排除农民市民化的种种障碍,让进城农民享受市民待遇,必须做到统一认识,统一城市发展方针,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就业机制,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统一服务与管理,让更多的进城农民变市民,逐步实现进城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现代化”是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的核心,是卢作孚在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乡村建设运动的终极目标和崇高思想,也是他乡村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他在中国乡村建设上的远见卓识,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原因,提出现阶段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应该是大力依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全体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土地仍然是当今农民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的生产资料。由于人口不断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我国农村人均土地面积日益减少,由此而来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若得不到 及时和有效的解决,势必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笔者试就贵州民族地 区土地权属争议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热爱农村"看似农村人针对城市文化扩张的一种保存和高扬地域文化的自卫策略,并以此来反抗和拒斥城市的话语霸权。然而,悖论在于,"热爱农村"并非是农村人自觉独立地、自我生长出来的理念,而是城市文化扩张所带来的一种反冲。城市希望农村是一个异于其自身的他者的形象,而农民的城市认知在这种过程中无可奈何地成为"共谋"。在乡村学生的城市认知中,城市是一个梦,同时,城市也只能是一个梦。共生在他们的城市认知中的城市情感是:渴望、惧怕、冷漠、厌恶,而且他们在无意中暗示着这种情感的一个发展趋势--越来越消极,越来越否定。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战略决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改变我国典型的城乡分割、城市乡村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其路径探索的不断深入,农村就地城镇化已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并通过对湖北省4个典型农村的调研,在分析其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农村就地城镇化应有序推进;增强农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村就业的比较利益;建立合理的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扩大镇级政府行政管理权限,探索建立资源"贡享对等"机制。  相似文献   

19.
抒写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路遥小说创作的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是一位具有自觉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的乡土作家 ,他对城乡差异有着深刻的体验。城乡融合过程的独特感受与陕北高原的文化环境交相浸润 ,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铸就了路遥小说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村公共服务"缺位"、"错位"、"越位"的太多,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存在许多问题。鉴于当前农村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要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各种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为主体的民间组织、私人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化供给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