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评奖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性活动,具有三个必须理清的理论问题:一是需分辨评判的对象是作家还是作品;二是应拥有怎样的评判标准;三是文学评奖作为一种什么样的活动、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理清上述问题,能突破对文学评奖的现象式表面认识,实现较有学理性的理论探求。  相似文献   

2.
一 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盛典"落下帷幕不足一年(2008年10月28日),但却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一个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每四年才评选一次.评完之后,关于此次评奖、获奖作家、当选作品,乃至对今后文学的启迪和影响,该有多少话题可议呀.但曲终人散,只听到几声"应景"的或喝彩或訾议,便戛然而止、悄无声息了.  相似文献   

3.
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的建立是新时期文学制度现代化探索的重要面向。在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针对各种体裁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体现了文学场与权力场之间共同的逻辑规范。80年代中后期,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各种全国性文学评奖的沉寂,喻示了形式的审美性成为文学场中占支配地位的逻辑。自90年代以来,经济资本成为社会场和文学场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本类型,并改变了80年代建立的文学场等级秩序及已建立的文学场逻辑,文学评奖成为体现不同位置的文学活动博弈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中国文坛,各类文学评奖名目繁多,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但众多的文学评奖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成为一些参与文学生产者沽名钓誉、争权夺利的名利场。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阿来在文化媒体上怒批国内文学评奖现象:"国内有的文学奖项到后来都不是在评作品了,有点像在评先进。"候大伟、樊曦(2013)也认为:"一次得奖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大家就可以拿着证书去评职称、调工资了。这样的文学奖对个人有好处,对文学却是一种伤害。"其实阿来所揭发出来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问题隐匿在文学评奖的制度设计和操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政治倾向与商业力量是过去30年文学评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不同话语权之间复杂的博弈常常使文学评奖过程具有妥协游戏的特征,平衡各方利益的中庸趣味占据了主导地位.创作主体为获奖而写作的倾向,推动了史诗情结和宏大叙事的风行,文学的多元性和独立性成为被牺牲的代价.文学评奖要找回失去的尊严,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确保程序公正,坚守自己的独立品格,拒绝把评奖当成追逐现实功利的工具;而文学创作要确立自己的尊严,必须拒绝为获奖而写作,坚守自由与独立的文学立场.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评奖一直颇多争议。较早以调侃的方式把中国评奖乱象搬上银幕的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1988年),借"三T"公司替三流作家宝康操办文学奖发奖大会道尽文坛评奖荒唐之事。  相似文献   

7.
自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确定"反映时代、创作典型、引人深思、感人肺腑"的标准,并在具体评选过程中实行"群众、专家、领导三结合"的原则,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评奖便在最高荣誉奖项的评选过程中,确立其基本的"生成方式"。  相似文献   

8.
审美文化产品的评价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内在张力.本文以新时期文学评奖为例,对意识形态元素与审美元素、精英文化元素与大众文化元素、生产元素与消费元素等三组评价元素的内在张力作了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对审美文化产品影响力的评价,应建立在对各元素内在张力的综合测评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记忆行为至关重要,它建构文化,承载历史,塑造个人.文章借助记忆理论探讨了文学与记忆的亲缘关系,指出在用文字建构的艺术王国里,文学与记忆并肩而行,作家用文本书写和传承记忆,又用记忆来丰富和深化文本.在对传统与信仰的坚守中,文学与记忆形成了最坚固的联盟.  相似文献   

10.
11.
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作家普遍脱离社会现实,处于自我封闭的创作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严重的市场化趋向.这种危机也渗透到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使之丧失了重要的文学导向作用.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文学大奖推崇的是提升人类社会的文学表现力和人文理想的文学,而不是迎合当下读者趣味和市场的文学.有鉴于此,茅盾文学奖要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需要接受一次"休克治疗",重新确立评奖的核心价值,建立"推动民族文学经典创作"的评奖机制--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不是迎合市场化和影视化世界的大众趣味,而是提升大众文学趣味从而促进社会精神的发展."国家最高文学奖"的宗旨不是促进文学作品的市场营销,而是激励作家创作"最杰出的作品",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经典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四川社科界》2004,(4):19-25
为使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中央[2004]3号文件精神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2000]第142号令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而又冷静地论证苏联侨民文学。介绍侨民文学戏剧性的冷与热,剖析侨民文学三个浪潮的由来以及侨民文学成就与不足。最后从侨民文学推论出:苏联文学已成为历史,但作为历史的苏联文学,将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永恒的阅读对象和研究课题,将吸引人们去对它作悠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身份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出现了强烈的群体分化 ,其中既有文化间的鲜明对立 ,也有现实中的利益悬殊。这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强烈的群体变异特征 ,它既体现在作家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评判上 ,也体现在艺术审美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15.
就新时期裕固族作家文学,应分三个方面作以扫描式观照:整体创作概况;代表作家的创作风貌;内在意蕴和审美特质。上世纪80年代是裕固族作家文学起步和探求发展的初潮期;90年代是全面发展、不断收获的涨潮期;新世纪初是向纵深发展并走向全国的续潮期。在民族文学界有影响力的作家包括铁穆尔、贺中、妥清德、贺继新、杜曼纳姆加等。裕固族作家文学具有普遍的文化寻根意识、深切的忧患意识和人类性主题的参悟,并浸润诗意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王蒙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4,(2):129-136
王蒙对文学的认识是精辟而又深刻的。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生命现象。文学的艺术性体现为它是一种构思的艺术,叙述的艺术、独白抒情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不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的特点。文学是精英的也是大众的。艺术比奖金崇高百倍。价值的追求是多元的,尝到艺术真味的作家,不会为了钱而放弃创作。  相似文献   

17.
近代锡伯族作家文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叙述了新疆锡伯族自乾隆中期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文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8.
高迎刚 《江淮论坛》2005,(1):119-122
文学期刊与文学评论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日渐式微,并不表明人们时文学本身失去了兴趣,而恰恰表现出文学界所持有的文学观念的落伍。而文学观念的改变,必将有利于文学创作的繁荣与文学评论的健康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按照年鉴研究会2001年工作计划,中央级年鉴工作部举办了第二届中央级年鉴评奖活动。参考首届评奖办法和地方年鉴评比经验,结合中央级年鉴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本届评奖工作的方案和办法,规定了评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辽代文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文学既是当时的北国文学 ,也是中华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辽代文学的崛起 ,为多元一体、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北宋文学优势互补、异轨齐驱的重要范本。现存辽代文学作品 ,以诗文为主。辽代初期的诗文传留殊少。中期以后文化趋于繁荣 ,作者逐渐增加 ,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作品开始大量涌现。而契丹族妇女文学的崛起和发展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辽代的妇女作家以萧观音、萧瑟瑟为代表 ,其文采风流 ,不让须眉。辽代的口头文学 ,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辽代的神话传说大多与契丹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关 ,是民族发展的曲折反映 ;其国土风俗歌谣纯朴遒劲 ,指陈时弊的讽刺歌谣俚俗生动。辽代的契丹文文学 ,也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