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形象学、伦理学、心理学、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方法,梳理归纳出现实中国、伦理中国、虚幻中国、英雄中国四种"中国形象",并从写作语言、时代语境以及作者身份三个维度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里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形成机制及功能效用。  相似文献   

2.
尹晓煌博士所著的《美国华裔文学史》对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用英文和中文创作的美国华裔文学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必将拓展我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空间,为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华裔作家们数十年的努力下,华裔美国文学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因此,适时地增加美国文学课程中华裔美国文学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同处美国的写作背景下,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文化认同等方面却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它包含了比较的多重性;从流散写作角度看,它体现了流散的典型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文学及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华裔文学起于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天使岛”诗篇,从早期的《金山歌集》、《埃伦诗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小说的崛起,美国华裔文学历经坎坷,逐步登上了美国经典文学的舞台,它是一面镜子,较真实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长经历。由于历史上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排斥、挤压甚至敌视,华裔及其后代有着强烈的种族和身份意识。中国和中国文化始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根”,但是这种“根意识”也随着华裔在美国特殊的生活经历而发生嬗变,构成了华裔独特的族裔体验。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华裔美国诗歌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美国黑人的诗歌相比,华裔美国诗歌的历史并不长,亚裔/华裔美国诗歌形成气候是在20世纪80年代。围绕华裔美国诗歌的种种问题(一般来说,也许是种族性的文学建构)可以被概括为两方面的矛盾,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承认华裔诗人或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与他们族裔意识的强弱不无关联,而他们族裔意识的强弱,一般说来,又与他们的血统和出身不无关联。华裔诗人或作家群体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常变不息。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9.
张爱学 《社区》2011,(31):61-61
到了美国,我最想看看那里的穷人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0.
陈强  陈韵正 《社区》2008,(17):52-53
美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但我在这里也见过沿街乞讨者、流浪汉和无家可归者,还有一些住在破旧房屋的穷人。一个国家,有富人,自然也会有穷人,关键是政府和社会如何对待穷人。  相似文献   

11.
薛涌 《社区》2011,(8):39-39
美国的公车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是我在请教朋友国内公车情况时对方的反问。我在美国住了十五年,居然没有一点线索。当然,总统乘坐的什么“一号”,不管是车还是飞机,肯定是“公”的。不过,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听说过什么公车。  相似文献   

12.
汤璐 《21世纪》2010,(2):22-23
据美国《侨报》报道,犹如人们所预料的,美国南湾坎贝尔市(Campbell,又译金宝市)议会于去年12月1日晚,全票顺利地通过了任命现任华裔副市长罗达伦(Evan Low)为新任市长。为此,现年26岁的罗达伦成为全美最年轻的华裔市长,为在美华裔参政史谱写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比较分析方法,从纵横双向比较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中国式人物———关公、花木兰、屈原和蔡文姬,考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中国式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差异。主要是因为中美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差异以及华裔美国人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使得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式人物在性格,性别意识,情感经历等方面虽然与传统中国人物形象有一定相同点,但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与各移民输出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以及移民网络与移民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外来移民于战后60年代起掀起了一次涌向美国的新浪潮。新移民的类别更加多样化,教育水平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在居住模式上呈现出集中与分散并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排外主义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排外主义萌生于殖民地时代,勃兴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对美国的移民政策、民族政策和文化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族裔身份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文化在华裔的族裔身份定位中有必不可少的作用。社会环境、经济形势和政治动机等因素 ,使得身份定位中的中国文化政治化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是以民族、国家为根本框架的,具有地理上的意义。华裔己步出原有的民族国家体系而生活于美国,但“依母脐带”仍然使其存续原有的母体文化,长期生活于美国又使其适应干美国文化,而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华裔们身上具有多文化性。世界正处于全球性的文化转型期,作为中国人文学中一个独具魅力的群体,美籍华裔女作家作品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其深远的文化意义。华裔美国女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他们的身份认同与艺术追求。无论他们是崇尚“美国化”,还是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作品中随处可见身处“世界之间”的华裔美国人面对“身份”问题时弃婴般的痛苦挣扎。为此,他们竭力重塑华裔美国人历史,构建华裔美国人光辉美好的未来。他们的作品对于华裔美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祖先、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的族裔身份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裔的族裔身份(Identity)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华裔族裔身份定位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中国文化对于美国华裔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中国文化是理解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衍变和现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主流文学的重要一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普遍渗透着相反的两种趋势:一方面是中、美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华裔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疏离。本文主要概述了美国华裔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既互相交融又相互碰撞的特征,折射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裔作家及其后代对中美文化所表现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几代作家围绕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阐述了两种文化未来势必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网络化的盛行,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译者身份、译介形式、译本选择、译介时间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仍存在译本“孤本即权威”、译介作家作品“扎堆儿”、译介作品体裁单一问题。从新世纪的社会背景及文学环境来看,大陆对美国华裔文学译介趋势的上升得益于新的政治环境与多元宽松的出版政策及机制,而网络媒介的推进,全球少数族裔问题的热增以及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学术环境的成熟,也为美国华裔文学在大陆的译介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