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围绕维吾尔族民间叙事传统"达斯坦"的田野调查材料,从表演语境出发,分析其演唱人群体"达斯坦奇"的演唱特点。基于达斯坦的演唱,或依循口头传统规则,或基于书面文本范式,指出达斯坦民间艺人的演唱可分为纯凭记忆的创编性演唱和念诵文字抄本的定型演唱。虽然有些艺人不能归为"创造型"歌手,但"复述型"歌手也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正是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演唱方式与受众积极互动,让达斯坦口头叙事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也使这宗濒危的口头艺术与时代接轨。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曲艺研究深受时代风潮的影响,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在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上深受束缚.口头传统研究可以在诸多方面扩展曲艺研究的思路,其理论与方法也可以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推动研究回归田野,在整体性的视域中获取更可靠的文本;还原表演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创造性与能动性;考察口头传统中的创编,关注文本化的政治.学者要立足本土知识和地方概念,用口头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审视中国鲜活丰富的曲艺资源,推动曲艺研究范式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田野调查贯穿了民俗学学科始终,而"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则是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史上重要的一次调查.本文通过概述"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计划及其实施,从田野调查的角度总结"计划"的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就文化人类学而言,一方面,"田野调查"日益成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界定标识;另一方面,学界对"田野调查"何以成其为"田野调查",至今未有明晰的界定方法."田野调查"这种悖论性的长期存在,势必将影响到后续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多角度考察与论证,提出了"田野性"这一概念,以期运用"田野性"对广义田野调查进行再认识,达到较准确地对人类学田野调查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人引领的史诗研究在口头传统的学术格局中形成了全新的定位,并在本土化实践中从偏重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走向口头诗学的田野研究。回观中国史诗学的制度化经营,学科专业化的主导原则和实践路径也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超越了既有边界,使人文学术的知识生产呈现出跨界重组的动态图景。  相似文献   

6.
历史人类学在注重文献、碑记资料的同时,特别强调田野调查,以增加学术的"现场感",把注意力转向传统历史学的"宏大叙事"所遗漏和忽视的基层社会与地方社会,尤其关注那些被认为是"没有历史的人民"和无文字社会的历史研究.本文对自己在田野中发现的循化县清水乡两个村落之间水利纠纷事件进行探讨,借以解释地方社会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对民众生活世界的逐步渗透,许多少数民族口头传统及其代际传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迁。虽然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口头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有强韧的生命力,但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活形态史诗演述出现了复杂的发展走向。本文以近年来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关注从传承人群体数量的骤减到年轻一代习艺从师的动机选择,从"玛纳斯奇"的非职业化到老龄化,从口头叙事资源的萎缩到印刷文本的背诵,从演述技艺的退化到史诗韵体叙事的故事化等方面的内容,尝试对当下柯尔克孜族史诗的存续力量及其显见的式微趋势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口头程式理论为基础,从修辞、诗句两个方面分析了回族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的口头程式特征,并结合民俗语言学的知识,提出口头传统的程式是"民众运用口语进行口头表达的一种习俗惯制",是"口头传统叙事抒情、代代传承的一种模式、方式和规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哈巴"是哈尼族口头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哈尼族许多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智慧和地方知识。但是,不论是在传统社区还是在学界,有关"哈巴"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本文旨在立足于本土口头传统,重点探究"哈巴"文类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非套用民间文学界既有文类名称来直接对应"哈巴"。厘清"哈巴"的文类问题,有助于实现学者观念与地方知识的对接,进而反思学界当前对各民族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方法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0.
凌纯声先生1930年的赫哲族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一次科学的实地调查,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现代中国提倡和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背景来审视这次田野调查.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逐渐从吸收传播"西学"向研究中国历史、社会、民族文化转变,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努力,从而形成了提倡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而且中国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实践.这次田野调查与那个时代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并且体现出其学术背景.本文还论述了蔡元培先生与这次田野调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田野报告,不仅描述田野资料,也是学者知识增殖的结果。在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获取田野资料和撰写田野报告,是一种理论兼技术上的正规训练。本文重点讨论了在研究生教学中阐释田野报告的视点、理念与技巧。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自中国民俗学复兴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民俗学学术危机依然存在.为帮助中国民俗学走出困境,我们应当加强田野作业,力求把民俗学建设成"经世济民"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和某些生活民俗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 ,通过对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现状的描写及对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引起某些民俗变迁的研究 ,认为 :回族妇女在由传统单一的性别角色 (家庭主妇 )向家庭与社会二重角色的转变过程中 ,引发了自身观念的改变 ,观念的改变又是导致回族社会中某些民俗变迁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4.
走向田野     
文章认为田野作业是进行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提炼民俗学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星 《西北民族研究》2005,6(2):121-139
本文以生动的实例和田野调查材料, 论述了从时间民俗的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的结构、认识中国文化的特征以及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意义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时期兴起以来 ,在开始阶段曾对口头语言问题非常重视 ,并开展了不少相关的活动与研究 ,在当时有着特殊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 ,民俗学领域的语言研究开展得很少。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是民俗学领域内对语言民俗进行专业研究的开拓之作 ,在语言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萨满教与阿尔泰先民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据笔者的田野调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的出土文物、岩画、史籍、民族志资料,从萨满教祭礼、神话、民俗所表达的人类自身文化能力崇拜、氏族崇拜、英雄崇拜的文化形态中,揭示阿尔泰先民的文化精神特征,初步探索了萨满教的文化史价值与阿尔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勃兴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民俗志基于民俗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一把利器,属于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民俗志书写不应只是一种资料汇集式的民俗记录,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追求,允许民俗学者的个性化诗性与美学书写.民俗志书写,更应贴近民俗主体的现实民俗生活,关注其民生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早期,江绍原是最先引进国外人类学方法系统研究月经礼俗与迷信的拓荒者,他对中国人“天癸观”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正是在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下,一大批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医学家先后讨论过与妇女月经禁忌有关的话题.这些研究旨在说明,月经现象虽然常见,但由于人们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月经的性质、功用和意义方面产生了诸多迷信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民俗活动中的养生健身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民俗活动中的某些礼仪礼俗 ,包含着对人体有益的养生健身行为 ,这些行为对全民健身有推动作用。本课题通过实地调查 ,探寻存在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民俗活动中的养生健身成分 ,并提出开发模式 ,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构建面向民族聚居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