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明道 《学术研究》2006,(8):136-140
扬州学派为文主张根柢经史,反对摹拟,推崇《文选》之学,注重用世,用世思想是其核心,骈文理论最具特色。扬州学派的文论是其考据学思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反映,是乾嘉学派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学派的文学思想对晚清的文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代后期,扬州大辑佚家黄奭以突出的辑佚成就彪炳史册。在清代辑佚高潮已然逝去、经今文学派和西学东渐依次来袭时,在当时学界与社会一样并不怎么太平的情形下,他能够摈弃外界一切干扰,找准自己的治学方向,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十数年如一日地专事辑佚活动,终成一代辑佚名家。黄奭的成功,是扬州盐商诗书传家传统的影响,是其接受的传统教育背景所致,是扬州硕儒阮元复兴汉学的努力及扬州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归结起来,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使然。  相似文献   

3.
清代广东文化的结晶体──东塾学派李绪柏清代学术以考据学即汉学、朴学为中坚。朴学按流派,可分为吴派、皖派、扬州派、常州派、湘派、浙粤派等。乾嘉时期,考据学达于鼎盛,梁启超说:“总而言之,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①。”清代广东朴学兴起...  相似文献   

4.
扬州学派的实学思想是清代实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扬派学者治学大力倡导实事求是;注重经世实用;高举实践大旗,批判宋明理学;强调实测而知,宣传科学精神。他们为明清实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论乾嘉“扬州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清代学术思想发展至乾隆中叶后,出现了“人人许郑,家家贾马,东汉学灿烂如日中天”的盛况,形成了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学术思潮——乾嘉汉学(或称乾嘉考据学),并涌现出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具不同特色的学术流派,如吴派、皖派,还有扬州学派等,特别是扬州学派,既继承了吴、皖两派的特点,又发展和超越两派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颇有些近代学术气息,成为清  相似文献   

6.
太谷学派是我国封建社会里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由周太谷(1762?—1832)创立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它以宣扬、传授儒家学说为主,但也吸收、改造了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的不少东西。过去我国学术界对太谷学派极少研究,因此知道这一学派的人并不多。1992年4月于泰州、扬州、仪征三市举行了首届“太谷学派研讨会”,会后许多报刊对该届研讨会作了报导,于是国内学术界才对这一学派有所了解和重视。本文拟从佛家思想和太谷学派的关系这一角度,着重探讨佛家思想对太谷学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孝迁 《东南学术》2001,(4):103-113
刘师培是近代学术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学者,本文旨在全面整理刘师培在研究清学史领域的学术成果,主要从五方面加以阐述:一、清学的渊源与流变;二、“学以域分”学术命题的提出;三、整理与研究扬州学派的学术群;四、清学的“得”与“失”;五、关于清代诸学者及学派的评价,厘清刘师培的学术成就、学术渊源、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院林 《云梦学刊》2006,27(2):22-27
刘文淇是清代扬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开创仪征刘氏四世治经事业。学业经凌曙启蒙,包世臣点拨,多方取资,终成一家之学。其治《左传》,为古文之学,明确学术发展源流,旁征博引,遵守家法。治经之余,多为史籍校勘,专精而会通。经明行修,学界推崇。  相似文献   

9.
(一) “荆衡气偏秀,江汉流不歇。此地多精英,有时生才杰。”唐代诗人高适充当了天才预言家的角色。八百年后,在清代的湖湘之地,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湖南学派。湖南学派,以“湖南运动中国”的勇气和力量,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导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史剧。“湖南学派……清代王夫之、曾国藩、王闿  相似文献   

10.
陈佳 《理论界》2014,(6):130-132
扬州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城,清代中叶的扬州尤为繁盛。清代小说对扬州城市文化有着大量的不同方面的书写。它们通过对扬州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认,描述了扬州的园林美景、民俗游艺,塑造了扬州的盐商、文士及各种女性形象,为我们呈现出扬州丰富多彩的市井风物和风俗人情,以及扬州城市所特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1.
导论中国古典哲学导源于殷周之际,到春秋战国时期而达到高度的发展。其后经历汉唐、宋明以至于清代中期,前后延续发展了二千多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些学派比较重视客观实际,肯定自然界即是最根本的。这些学派的学说,用现在的名词来讲,可以称为唯物论。关于唯物论的意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提出明  相似文献   

12.
《镜花缘》以学问为小说常常受到人们批评,作品为何不以典型形象显示小说特征,而是借小说大量展示作者自己的学问呢?究其底里,当与清代士子好尚性理、历算、文字、音韵之学大有关系。从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背景来考量这部奇书,将深有启发和饶有兴味。《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生活的时代,在学术研究方面正是乾嘉学派的鼎盛时期。李汝珍长期居住的海州与扬州相邻,深受扬州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李汝珍后来曾随其兄李汝璜居住淮南草埝场(今江苏大丰),这里距扬州更近,耳濡目染的自然是作为乾嘉学派重要组成部分的扬州学派的治学风气。李汝珍虽然不能归…  相似文献   

13.
刘师培《江南乡试墨卷》四文表现出知识开阔、了悟四书之学、洞彻汉代史学、熟悉元代军事以及时政要闻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刘氏家学渊源与扬州学派之影响。刘氏四世传经,师培为扬州学派殿军人物。文章从学术传承与学术生态方面考察刘师培学术的现代转型,认为刘师培在传承与弘扬家学、扬州学派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学术实现了时代的突破,从而确定了刘师培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批风格相近的画家总称,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主要靠卖画为生。盐商在扬州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奢靡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精神消费品的需求量大增。“文之极,画也”,盐商对绘画作品的需求拉近了与“扬州八怪”诸多画家之间的距离,画家依附盐商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使“扬州八怪”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5.
清代《诗经》研究观的嬗变与毛诗学派的《诗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经︾研究观的嬗变与毛诗学派的︽诗经︾研究周元彪梁启超对清代的学术思想,曾一言蔽之:“以复古为解放”。(《清代学术概论·二》)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他又把清代学术思想具体概括为:“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以汉学复兴为标志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傅斯年:批评主义史料学派的文化建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史诸学派 ,传统的说法是两大学派 :文化激进主义学派与文化保守主义学派。这样的划分较机械与欠科学。似可划分为文化守护学派、文化批评 (破坏 )学派及文化建设学派较为适宜。胡适群类是中国文化批评学派最有力与最有影响的积聚。他们从“破坏”入手 ,以期中国文化的彻底重构。他们的实证疑古的方法论即为此目的服务 ,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史学。傅斯年属胡适史学“猛将”之一。他主张中国文化“脱弃旧型入于新轨”,于“破坏”前提下重作新制 ;他对中国“性”、“命”说作全新诠释 ,倡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认真实践 ,做出成绩 ,在中国文化建设史上留下鲜明印记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两淮盐课“动关国计”,两淮盐商富甲天下。盐商的大量资金相当一部分用于自己奢侈性的消费,其饮食消费对扬州饮食风尚产生了极大影响。清代盐商对扬州饮食文化有着应予肯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两淮盐业经济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代两淮盐业经济资产宏大,动关国计,左右风气,造就了巨大的儒商集团。他们通过建书院、筑园林、贮图书、行善举等方式支持士人读书,通过组戏班、开诗局、收字画、办文会等方式开辟文化市场。吴、皖、浙诸派巨子皆得其惠,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更因之而异军突起,树帜艺林学苑。同时,两淮盐商自身也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以自己的才智、见解和价值取向影响士人的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创造出清代学术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扬州画派之所以得以形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扬州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 ;第二是扬州在清代前期特有的历史地位和遗民文化 ;第三是明清之际市民社会的发展与个性解放的思想诉求。通过这一分析 ,作者认为 ,经济发展是艺术繁荣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唯一条件 ,艺术创造的生命力最为根本的原因乃在于自由个性的表现及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术概论》(撰于1920年)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撰于1924年),都是总结自明清之际至本世纪初学术思想嬗变的名著,历来备受赞誉。梁启超对清代学术有深刻的了解,熟悉清儒繁富的著作,少年时代就读于广州学海堂,受过朴学的严格训练,又曾接触过考证学派耆宿,获得亲身闻见,随后,又成为晚清今文学派和输入新思想的关键人物。两个世纪之交的丰富经历,加上掌握西方进步的学术观点和方法,使他上升到新的时代高度,俯视过去学术递嬗变化之路,对其源流曲折、前因后果了然在目。一、对清代学术思潮演变的宏观概括《清代学术概论》概述了清代学术的演变历程,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趋势、时代条件和主要成就,评价了三百年间所有主要学者的历史地位,做到了纵横论列,气势非凡,又巨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