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新时期中国涉外婚姻的特征与走向--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涉外婚姻起步晚,发展快,经济开放使上海市成为中国涉外婚姻发展最快的地区。在上海市的涉外婚姻中,外国男性娶上海市女性的“顺势组合”占绝对优势,婚姻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离婚者参与涉外婚姻的情形比较普遍,显示了这类人群婚姻观念的开放性;平均结婚年龄高,外嫁婚姻的夫妻年龄差距过大;涉外婚姻的受教育程度高,属于文化优势阶层。涉外婚姻存在商业化倾向,感情基础相对单薄。涉外婚姻的过快增长宏观上也造成上海本地婚配人群的素质错位。涉外婚姻的未来目标是平衡、平等的国际家庭。  相似文献   

2.
“80后”农民工择偶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永  朱传耿 《西北人口》2007,28(1):125-128
本文通过对528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知:80后农民工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在择偶上出现了年龄偏早化、择偶观念逆传统化、婚期选择集中化等趋势。针对这种变化,笔者认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择偶模式势在必行,政府、家庭、社会和个人应各尽其责,协调合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偶观,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孙淑敏 《西北人口》2010,31(1):42-46
论文采用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对甘肃省东部蔡村青年男子的择偶困境进行了研究。论文指出,青年农民工的流动使得流出地农村青年男子的择偶难度加大:彩礼飞涨,家庭负担加重;凑合婚增多,婚姻的不稳定性提高等等。贫困地区青年男子的择偶难问题成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从婚恋方面对于农村的又一次剥夺。应该把解决农民工的婚姻问题纳入关乎社会和谐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中来。论文是对有关农民工婚姻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1989-1999年十年间《女友》杂志中的征婚启事,本文对我国男性和女性的择偶标准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和男性的择偶标准存在着很大差异:和男性相比,女性在择偶时更重视对方的经济条件、职业及生活地区等方面。而男性对女方外貌性格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多,他们选择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涉外结婚数量的不断增多,北京逐渐跻身我国涉外婚姻密集地区之列。基于2004~2011年北京婚姻登记数据的分析表明,北京近年的涉外婚姻依然具有中国早期涉外婚姻所表现出的外嫁婚为主、再婚者比例偏高、外嫁婚夫妇年龄差偏大等特点,但不平衡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此外,涉外婚姻者普遍学历较高,"高知组合"占有较大比重。针对离婚数据的分析显示,尽管北京近年的涉外离婚量和离结率均有显著提高,但与国内离婚情况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闪离"现象也并不普遍。总体而言,北京近年的涉外婚姻所展示出的特点和变动趋势是积极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涉外婚姻也将进一步走向理性和平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交换理论,以延边朝鲜族女性的涉外婚姻为例,探讨婚姻中的资源与交换之间的关系。1992年中国和韩国建交后,在延边朝鲜族社会里,社会经济资源匮乏的女性在涉外婚姻中将自身的“年轻”作为可利用的资源和韩国男性所拥有的“优越的居住资源”进行了交换。她们将涉外婚姻作为谋求经济稳定和改变社会经济地位的手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7.
农村妇女的择偶问题是关系婚姻、家庭与生育的大事,弄清她们的择偶情况,对于提倡晚婚晚育,实行计划生育有好处.1989年我们曾在湖北省襄阳、荆门、枝城、石首、潜江五县市农村进行过调查,现将其整理出来以供参考.一、农村妇女择偶活动的年龄择偶活动年龄的早迟会影响妇女初婚初育的年龄,早恋就会早婚,晚恋就会晚婚.对于农村妇女择偶活动的年龄.拟分已婚育龄妇女、有男朋友未婚育龄妇女及没有男朋友育龄妇女三个层次进行介绍,其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延边在人口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边远山区和边境沿线更是如此。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已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本人、家庭、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提高致富能力,改变现状,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解决择偶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许传新 《南方人口》2013,28(3):26-37
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正处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表现出高标准和多元化趋势。从影响因素来看,男性择偶标准高于女性;家庭背景对择偶标准的影响在减弱;流动经历、城市融人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大众传媒却对新生代农民工择偶标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择偶,是婚姻的初始,就其理性分析,无论是东西方,择偶均要受地域、种族、宗教、阶级、性别、年龄、文化、情感、经济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谈中西方女性择偶观念的疏同,实质上是对中西方所展示的女性文化乃至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加以比较。由于人们普遍受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人文思想的熏陶,文化的积淀对人格的规范,无论是东西方女性,择偶观念的形成,都体现着一个漫长而具体的历史过程对人的思想行为的规范。 一、当代择偶现象的思考 诸多择偶的表现形式,反映出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所呈现出的不完全公正和规范的层面上的特点,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带来了人们对婚姻与家庭的一系列思考,尤其是择偶形式的丰富多姿。台湾资深妇女问题顾问、专栏作家施寄青讲:“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社会也在变,现在人的婚姻观念也在转型”。其中包括择偶观念的转型。 其一,把择偶定位在自由选择这一基础之上。自由选择配偶,是个性张扬的具体体现。虽然有许多人的选择,最后需经老人点头,但最终决定权在选择者。 其二,择偶的概念呈模糊性。表现在择偶并非完全为了谈婚论嫁,故而出现了选择一位异性伴侣同居,试婚,做“二奶”,傍“大款”等。  相似文献   

11.
王晓璐 《西北人口》2021,(5):F0003-F0003
在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新时代,我国青年的择偶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特征,这不仅关乎青年自身及其家庭利益,更是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深入了解青年择偶行为特征、探寻影响择偶行为的结构性因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由河北大学贾志科副教授所著的《性别失衡与青年择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为我们呈现了性别失衡这一结构性因素对青年择偶行为的影响。展卷细读,笔者发现该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探索性。  相似文献   

12.
出生性别比偏高对择偶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国胜 《人口研究》2003,27(5):41-43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已高达119.9.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偏高与持续上升很快引起了国内外普遍的关注与担忧.其中,最为引人注目,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是出生性别比偏高对未来择偶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部分地区通婚圈越走越小。在有些农村,同村择偶竟成为普遍现象。去年,某乡对已婚育龄妇女实行挂牌管理,在统计中发现同村择偶的约占25%,有的村竟占40%;某村同村择偶数量1986年为4对,到1991年上升到12对,占同期男女青年结婚总数的45%,调查发现,同村择偶  相似文献   

14.
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与非独生子女群体在择偶观方面差异不太明显,"道德品质"成为择偶的首选标准,择偶的自主性上体现了中庸之道,"男大女小"和"男女差不多"是择偶的最佳年龄组和方式,"趋同与求强"是择偶的最优能力组合方式,"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备受青睐。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的择偶观总体体现了"扬"与"弃"的统一,其中内部各群体的择偶观体现了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02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本文对当前我国婚姻市场的择偶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传统社会,高收入的男性和专职于家庭事务的女性被认为是完美的结婚组合(郎才女貌),因此当时的择偶标准体现为收入上的异质性。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收入水平相当的男女更可能结为夫妻。现在与过去择偶标准的不同导致了郎才女貌悖论的出现。最后,本文阐述了婚介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 三、对大学生择偶观的描述与分析对大学生择偶观的调查主要是通过择偶途径和择偶标;隹来说明的。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的学生愿意自己认识将来的结婚对象,占总数的83.9%:其余的学生愿意通过朋友、父母或其他途径认识将来的配偶。其中,愿意朋友介绍的人数又比通过父母介绍的人多一点。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是非常强的,他们对自己在各方面都要求更多的独立性,以显示自己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同时接触的信息的渠道也非常的广泛,择偶机会也在不断增加,交友和择偶的选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尤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交友,使人们的交往范围显著扩大,出现了一些例如QQ交友或聊天交友的新型途径。因此,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途径来认识将来的配偶。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厦门市流动人口婚姻家庭抽样调查”的数据,描述流动人口择偶模式的主要特征,对流入厦门的流动人口的择偶意愿、目的、时间、标准以及途径等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流动人口择偶模式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在对择偶模式的选择和实践上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需要和体验;在各种假想的影响因素中,教育、性别和年龄的作用最大,流出的时间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却相对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自80年代后期开始,为数不少的外省育龄妇女来我省农村择偶落户,至目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据推算总人数至少在10万以上。“外来女”来浙婚配,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计划生育和婚姻管理等造成了很大冲击,已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摸清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贫困林区大龄未婚男青年的择偶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人口安全,导致当地人口性别比失衡,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和谐。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口计生委把关注大龄青年婚姻问题作为体察民情、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各地人口计生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破解大龄男青年择偶难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婚姻的教育匹配:50年来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研究1949~2000年50年来婚姻教育配对程度变迁和模式的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匹配的同质性上升迅速,其主要原因在于"跨层"婚配的难度的上升和对角线模式的强化.这暗示着在社会结构激烈变动分化的转型社会,在市场不确定性的压力下,择偶模式发生了同质性回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