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历史上对东汉武陵“五溪蛮”的五溪,考注纷繁,莫衷一是.东汉“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镇压与反镇压的斗争持续不断.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到二十五年(49年),刘秀即派臧宫、刘尚、马成、马援等将官率数万人马,四次溯沅水、入武溪,想一举荡平“五溪蛮”,其结果均是损兵折将,最后监军  相似文献   

2.
公元四○年(即东汉光武帝文刘秀建武十六年),在东汉交趾郡麊泠县(按:现今越南境内安浪县、永富县一带)境内,发生了一次麊泠部落女贵族征侧起兵事件。据说,征侧攻城略地,自立为王,声势浩大。公元四二年(即建武十八年),  相似文献   

3.
刘秀(公元前6—57年),即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新莽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他与兄刘(纟寅)于公元22年聚众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公元23年(更始元年),更始帝命刘秀行大司马事,徇行河北.此举成为光武帝自河北定天下的契机.公元24年,受封肃王.期间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击败铜马、招降赤眉等起义军.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称帝于(高阝)南,定都洛阳.本文仅就刘秀称帝之后,即建武元年至建武八年期间,为讨伐公孙述、隗嚣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而御驾高平(固原)亲征前后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4.
王景修汴渠,守庐州东汉帝国都于洛阳,黄河下游的农业生产和至京都之间的漕运是否畅通,对于维系政权,关系很大。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于魏郡决口,夺汴渠水道东注于海,打乱了鸿沟水系,河南、山东的百姓深受其害,江淮、淮黄的水道交通也因而中断。这是东汉王朝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建武十年(公元34年),阳武(今河南县名)令张氾上言,应改修堤防,以安百姓。光武帝采纳其议,即为发卒。而浚仪(今河南开封)令乐俊上书,以为大乱之后,不宜骤兴力役,“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工程遂被搁置起来。到了明帝,又考虑到这个问题,有人推荐王景有理水之才,帝诏谒者王吴与王景共修浚仪渠,即古浪荡渠分黄河水东流  相似文献   

5.
两汉德制,曾经历过准火德制———水德制———土德制———火德制的变化过程。《后汉书》所记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始正火德”事,向来被注家认为是汉朝实行火德制的开端,古今鲜有异辞。该文以无可置疑的史实证明,光武帝并非汉朝火德制的始作佣者;汉为火德说在西汉成帝时就已经产生了,而火德制亦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4年)取代了土德制。所谓“始正火德”,是针对新莽的土德“伪统”而言的,意为东汉始循西汉传统,以火德制为正统制度。  相似文献   

6.
长江古桥考     
长江桥梁之始,有史可考者,应属东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公孙述拒汉军的荆门-虎牙浮桥.至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长江上的桥梁计有十余座之多.除带高楼与水下防御装置的复杂型和简易平板型船式及筏式浮桥外,尚有可以置放有后座力大炮的铁索桥.这些桥梁绝大多数是出于军事目的而建,也有如汉阳-武昌筏桥一类,出于民用目的而建者.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写过《论司马相如及其作品》(载《江海学刊》六二年第二期)、《论司马相如赋的本原和特点》(载《文学遗产》增刊十辑)二文,考论到相如入梁年代(与生年关系最大)及是否曾受文翁派遣“东受七经”(与赋的本原有关)二问题,以为相如入梁在汉景帝二年的可能性最大,出仕约在景帝元年,汉制男子二十三而傅(著于名籍),仕宦之年亦同,其生年约为文帝二年;而秦宓所谓“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蜀志》本传)为不足据,因为与相如一生行事不合,疑是传闻有失,或误读《汉书·地理志》文。昔年之文,不敢自以为是,聊供参考而已。  相似文献   

8.
论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谓汉欺之 ,谋欲犯塞 ;谓宜还南所掠生口 ,以慰安其意。”章帝从袁安议 ,许之 ,令“度辽及领中郎将庞奋倍雇南部所得生口 ,以还北虏 ;其南部斩首获生 ,计功受赏如常科”。企图平衡南、北匈奴的关系。由上可知 ,在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至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 5 1- 89年 )期间 ,北匈奴或因“惧于见伐” ,或因欲与汉合市 ,多次遣使求和亲 ,而东汉王朝则出于“冀其交通 ,不复为寇”的目的 ,与北匈奴保持了时断时续的通使、合市关系。当然 ,由于北匈奴时时寇边侵掠以及东汉王朝在处理南、北匈奴问题上的摇摆性 ,东汉王朝对北匈奴采取的以通使、合市…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翻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而有译籍可供查考的我国初期翻译活动,又是与佛教的传入分不开的。据《魏书·释老志》说,西汉武帝“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西汉哀帝时又有大月支使者伊存授绎的记载。到了东汉,明帝于永平八年(公元65年)下诏褒奖招聚方士沙门祭神求福的楚王刘英,赞他  相似文献   

10.
秀才之举,与孝廉之科同是汉代最重要的察举科目。秀才一科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代,直到唐初方被进士一科取代,影响深远。秀才之举始于西汉武帝.一般认为,秀才在西汉为特举,即皇帝特诏设科察举;直到东汉初光武帝时,秀才一科方成岁举。《续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目录》: “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诏书,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一般把建武十二年诏书作为岁举秀才之始。劳干先生《汉代察举制度考》说,秀才“至西汉末,仍为特举。东汉方成岁举”。安作璋先生《汉代的选官制度》一文引及此诏,说“此后,茂材也和孝廉一样变成岁举”。又近年出版的黄留珠的《秦汉仕进制度》一书,在第十二章的“察茂才的产生及其由特科变为岁举”一节,仍持茂才岁举始于东汉初之说。  相似文献   

11.
二十六年,进号平西将军,让不拜。(《南平穆王铄》1856页) 校议:《文帝纪》:“二十七年……二月辛丑,右将军、豫州刺史南平王铄进号平西将军。”与此作“二十六年”有异。今考《传》于此后续云:“索虏大帅拓跋焘南侵陈、颖,遂围汝南悬瓠城,行汝南太守陈宪保城自固,……相距四十余日,铄遣安蛮司马刘康祖与宁朔将军臧质救之,虏烧攻具走。”据本书《文帝纪》、《刘康祖传》、《臧质传》、《索虏传》,事亦在元嘉二十七年,《通鉴》卷125、《建康实录》卷12记  相似文献   

12.
丞相:始于战国时代,为百官之长。尊之则为相国。也称相邦。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汉代在王国的丞相只曰相。如“《吕氏春秋》是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叫他的门客们编写的。”(《刻舟求剑》注)将军:古时一军之帅称将军,但未把它作为官名。从战国开始作为武官名。后来又加上各种名号,如车骑将军、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等。魏晋南北朝时,名号尤多。也用来泛指武官。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尚书郎: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的人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  相似文献   

13.
醴陵地名源流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醴陵得名,与战国末楚灭越,一支越人乌程氏后裔,迁居今醴陵市渌水流域北源,与原醴陵县东漉山有关。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王相(刘)越为醴陵乡侯。从此醴陵地名,载入国史典籍。东汉建武元年(25),置醴陵县,属长沙郡。东汉建武中元至东汉延光年间,县治由古城中三洲,迁驻今址。以后醴陵县区划未变。  相似文献   

14.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是东汉末年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和重要的历史学家.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悦始辟镇东将军曹操府,旋迁汉庭黄门侍郎,和荀彧、孔融等“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积极为东汉王朝的“中兴”出谋画策.他于这期间(建安元年—二年)写成的《申鉴》五篇,即是这“旦夕谈论”的集结.建安三—五年,他任秘书监、给事中.时献帝雅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后汉书·荀悦传》).书成奏上.迁为待中.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与《孟子章句》代词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清人周广业的考证,孟子生子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年八十四(见周广业《孟子出处时地考》)。东汉人赵岐的《孟子章句》,作于延熹元年(公元158年)至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之间。那么,从孟子著书到赵歧为之作注,有将近五百年的时间了,我们把这两部著作所用代词加以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在这五百年间,一些代词消失了,一些代词正处于消失过程之中,而另一些代词的用例大量增加。本文意在通过二者代词用例的比较,从一个侧面反映汉语代词从先秦到东汉的演变。文中所引例句均采自焦循《孟子正义》(江都翁氏藏版)。  相似文献   

16.
王充字仲任,浙江上虞人,生于东汉光武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年),卒于和帝永元中(约在公元九五、六年间)。充家境贫寒,祖与父均从事小本贩卖,自称“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曾受业太学,师事扶风人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曾一度担任州郡的小吏功曹,因论事不合,去官归乡里,以教授及著述为事。中虽一度被荐举  相似文献   

17.
吕才与因明     
吕才,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卒于唐高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他是初唐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新、旧《唐书》都说他博学多艺、聪明过人,对军事学、历史学、音乐、文学都有很高的修养。 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从游学印度回到长安,相继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译出天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将因明移植到中国;同时,他在译场向佛教徒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18.
李白与南阳渊源颇深,今人收集李白在南阳留诗共13首。据考察,李白入翰林前,曾五次光临南阳。一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入长安,取道南阳,时为初夏;二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南返安陆,途经南阳,时在秋;三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由安陆来游,时在春;四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路过南阳;李白五次访问南阳是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应方城县仙翁观道士元丹丘邀请到方城寺。留下《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送友人》和《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等诗篇。  相似文献   

19.
游兰亭     
说到兰亭,知道它的人不多。但要说起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它的《兰亭集序》,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下,从杭州驱车只需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据史书《越绝书》记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与邮铺相似的驿亭,兰亭由此得名。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曾任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约四  相似文献   

20.
朝鲜李齐贤和他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朝两国,壤土相接,文化交往,至为密切,见诸史册,不乏其例。自海上箕封,距今三千余年之前,汉学即已传入朝鲜,并以兹作为纪史之始。至于汉诗,如汉代之《箜篌引》传为朝鲜津卒妻丽玉之辞,见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云:“箜篌引,朝鲜津卒,霍理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其诗云:“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可见中国四言诗久已在朝鲜根植。而至隋代已有五言,如朝鲜将军乙支文德,于婴阳王二十三年(公元六一二年)所作《遗于仲文诗》云:“神策究天文,妙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