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湘西,曾是一块革命的土地.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红旗曾飘扬在这里的山山岭岭;土地革命时期,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曾以这里的永顺、大庸、桑植、龙山等县为中心,建立起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又席卷了整个土乡苗寨.本文拟就抗战时期,革命知识分子在恢复和发展党的地方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建立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个方面所作的贡献略加回顾,这对于今天在“四化”建设、振兴湘西中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正>土家族聚居于我国湘、鄂、川、黔四省毗连山区地带,共有二百八十多万人.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土家族一百万零六千多人.(一九八三年年终统计数)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湘西龙山、永顺、保靖、古丈、泸溪等县以及湖北省来凤县的卯洞等地,尚有二十多万人操土家语.象龙山坡脚乡的报格村、他沙乡的半南村等地的多数妇孺只讲土家语而不懂汉语.  相似文献   

3.
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州内共辖吉首、沪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桑植、大庸十县,首府设在吉首.全州总面积二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平方公里.这里是一个奇峰竞秀、溪河交错的大山区.雄伟险峻的武陵山,横贯全境,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酉水河,支流纵横,景色秀丽.全州境内土地肥沃,森林密茂,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勤劳勇敢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4.
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和红军随着敌我形势的变化及对情况的不断深入了解,随时调整或制定出新的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战略方针:先是作山了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通道会议后放弃原计划而改为在滇、黔、川三省机动作战,相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抉择;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党又提出了北上抗日.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对;直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榜罗镇,党中央正式将革命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从而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土家地区的土地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湘、鄂西特委领导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苏区的土地革命运动是随着武装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逐步建立而广泛开展起来的。1.湘鄂边区在土地革命前,绝大部分土地为地主豪绅所占有,勤于耕种的各族农民没有或很少有土地。以永顺、龙山、桑植、大庸等县为例,将近2/3的土地和山林为只占全部人口不到1/10的地主富农所占有,桑植的“八大诸侯”,是当地有名的土豪劣绅;永顺塔卧有9000亩田地属瞿、田、丁几家所有;桑植、永顺边境的官坝,有2/3的田和大部分山林被一家大恶霸占有。广大劳苦农民…  相似文献   

6.
论土家族革命歌谣的思想内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土家族聚居的湘、鄂、川、黔四省毗邻的山区,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并领导根据地军民展开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尤其是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历时达6—7年,斗争更为激烈残酷。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党的杰出领导人周逸群、贺龙等的率领下,红四军辗转武陵崇山、清江河畔,同广大土家族人民及其它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英勇战斗,粉碎了国民党新军阀及其它各系旧军阀的一次又一次疯狂的围剿,狠狠打击了地方封建势力,开  相似文献   

7.
浅谈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创立胡济民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鹤峰、桑植、石门、五峰、长阳等县为中心,还包括湖南的大庸、慈利、水顺、龙山和湖北的恩施、建始、宣恩、巴东(江南部分)、来凤、咸丰、利川、松滋等县在内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8.
王村镇是一个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湘西名镇。它位于湘西永顺县境“在县东南九十里,上通川黔,下达辰常,为水陆要津”。[1]据记载,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辟为水码头,此后,它一直作为湘、鄂、川、黔边区土家聚居地军事和区域政治中心长期存在。“改土归流”后,王村凭籍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位置,始作为商埠得以开辟,并有“楚蜀通津”之誉,自清末到民国抗战爆发几十年间,由于桐油为主的商品作物发展,一般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以桐油贸易为主商业发展,王村彻底地完成了由军事、行政据点到商业为主城镇的转变。“近百年来,王村一直是永顺…  相似文献   

9.
<正> 明清年间湖南与湖北一样被称为“楚”,湖南被称为“湘”还是后起之事.但因本文讨论的范围局限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内,故而只用“湘”,不用“楚”,以免读者在地理概念上一时无所适从.明代湘西土家族地区属永顺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管辖,苗族地区则属辰州府(府治沅陵)管辖.清初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主要在永顺府,永顺府辖有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后来永顺又划出一部分成为古丈坪厅,即今古丈县.苗族主要在辰州府,具体所在为永绥厅(今花垣)、乾州厅(今吉首)、凤凰厅和古丈坪厅南部.  相似文献   

10.
<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桑植、大庸十个县(市),面积有二万一千六百四十六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湘西这块土地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为了考察和研究湘西历史,为四化建设服务,现据有关资料,就全州政区的历史沿革等问题作粗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1.
方言土语的形成要有一定的地理环境,方言土语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条件常常能决定方言土语生存或消亡。湘西苗语方言在湘、鄂、川、黔、桂边区相对形成一整块分布,使用人口100多万,笔者经过几年的方言调查,感到湘西苗语方言下面的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差异巨大,互相之间根本无法通话。其中西部次方言下面分两个土语———西部土语和东部土语,通行范围跨越湘、鄂、川、黔、桂边区,人口有100多万,但两个土语之间可以互相直接通话;东部次方言下面分三个土语,南部土语通行在泸溪县南部的小章乡,中部土语通行在泸溪县…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毕兹卡,译成汉语就是本地人的意思,主要聚居于湘西、鄂西一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有六十六万人。主要聚居于永顺、龙山、保靖、古丈、花垣等县;桑植、泸溪、吉首、凤凰、大庸等县,亦有少量的土家族。此外,湖北恩施专区的来凤、鹤峰、宣恩、利川等地有二十一万人;川东、黔东也有少量的土家族。据了解,目前我州在土家族来源问题上,存在两种说法:一是西来说:是古代巴人之后,世居川东、湘鄂西;一是东来说:来自江西。两种说法,各有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3.
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住在我国湘、鄂、川、黔毗邻地带的土家族,自称“毕兹卡”、“米基卡”、“蒙兹”,现有人口2,802,743人(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其中85%左右的人口都已转操了汉语,其余人口大多兼操土、汉语;只有在交通不便地区的少数老人,没上过学和没出过远门的居民不会讲汉语,只会讲土家语。此外,在少数地区,如泸溪县的土家族居民,还有使用土家语、苗语和汉语多语式的。操单一土家语式和土家语、汉语双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和泸溪等县;操单一汉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长阳、五峰等县;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  相似文献   

14.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的根本任务。是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达到分散和吸引敌人用以进攻中央红军的兵力,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这既是二、六军团的根本任务,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一、红六军团是红军长征的先遣队红六军团原是活动在湘赣根据地的红17师、红18师。因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蒋介五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长征。在主力红军行动之前.中央军委命令红六军团先行突围,为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路线。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在给中共湘赣省委…  相似文献   

15.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全国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监利县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周老嘴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回顾这段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激励革命老区人民,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从剅口暴动到洪湖游击队的组建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首先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暴动。会后,湖北省委根据中央制…  相似文献   

16.
近代湘鄂西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湘鄂西地区,(本文所指的湘鄂西地区,是以清代区划为标准的历史地理名词,而不是指现在的行政区划.它包括湖南西部的辰州、永顺二府所辖的沅陵、泸溪、溆浦、辰溪、永顺、保靖、龙山、桑植等八县和乾州、凤凰、永绥、晃州四厅以及湖北西部的施南府所辖的利川、恩施、咸丰、宣恩、来凤、鹤峰等县.这些地区现在大部分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来是土家族、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千百来年,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着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又共同进行了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封建剥削  相似文献   

17.
<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之地,这里聚居着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山地辽阔,宜林宜牧。贺龙、任弼时等同志领导的红二方面军曾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多年。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为之流血牺牲。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自治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历史上和地理上的种种原因,与省内其他地区比较,这里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卫生  相似文献   

18.
黔东特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战略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可低估。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1)黠东特区的工农武装潜力为红三军复兴革命力量提供了宝贵的能量,支持了中国革命大局中的小局转危为安,它同时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黔东特区重中之重的战略意义是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作为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要冲之地,它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准备了有利的作战条件;在黔东休整─新的红二、六军团挺进湘西,开创新苏区,为中央红军突围牵制了大量敌军。  相似文献   

19.
1911年1月,同盟会员温朝钟等在四川黔江、彭水及湖北咸丰一带举行反清武装起义,曾一度攻占黔江县城,震动川、鄂、湘、黔边区,清政府从四省调集兵力实行“会剿”,起义被镇压失败.这次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之一,是川鄂边区辛亥革命的前奏,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曾于1980年底派出调查小组,专程奔赴当地调查,现将这次起义的史实简述如后,以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相似文献   

20.
东固会师的原因主要是为安置伤兵计,为我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东固的地理条件和毛泽东对东固山早有所闻,也是重要原因。东固会师的意义在于直接促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为毛泽东提出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吉安成立;促进了红六军、红二十军的诞生,东固成为红六军、红二十军的发祥地;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是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形成的基地;促进了我军的经济文化建设,成就辉煌;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接力站;使东固经验影响到湘赣等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