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论述了作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古典艺术,正是由“天人合一”构成的一个生命体系。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先秦开始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到了宋代,通过二程演变成为“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程颢“万物一体”的生态系统论提出“万物同出于一体”与“万物同处于一体”;“万物一体”的天人关系论强调“天人本无二”与“惟人万物之灵”。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为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哲学提供了可靠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是从不同侧面突出强调文学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自觉而清醒的学术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学术思路,反映了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态势,也与国际潮流暗合。本文认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是一种学术范式的跳跃与转型,旨在向文学“普遍的文化价值层面”迅速推进,以提高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品位,因此,当国际学术界普遍将90年代所谓“后文学时代”的全球话语认定为“文化研究”时,中国比较文学界突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功能无疑是对国际学术潮流的一种积极应答,而跨文化研究也将在世纪之交成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双向融摄的显性话语  相似文献   

4.
以往学术界对顾恺之的研究,总是侧重于其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而对其在书法、艺术理论及文学创作诸多方面的成就未加以深入研究。顾恺之能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拥有“画绝”这一美誉,就是由其“痴绝”和“才绝”的高深画外之功所决定的。因此,要想成为一代大师,就必须将自身的品格修养和文化修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5.
《学术研究》今年第三期发表了哲学系講师李錦全写的《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关系”問題》一篇文章,該文主要对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关系”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同时亦兼对刘节教授在《学术研究》一九六二年第一期发表的《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題》一文,提出一些商榷意見。文章首先指出: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天人关系”問題,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一項重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次天人关系和宇宙本体的大讨论。众多的学者参加了这次讨论。这次讨论,开拓了文化视野,增强了宇宙意识。而将这种高层次的文化视点和宏阔的宇宙意识引入文学创作领域的,当推庄子与屈原。周人总结了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天命转移只赋予有德者。“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已成为士大夫们的口头禅。他们强调天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对应关系。春秋以降,周天子失尊,天命神学思想逐渐动摇,虎天忧人思潮兴起,变风变滩中出现了恨天骂天的诗章。及至战国之世,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获得了高度解放,天人关系的问…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考的重要问题。商周之际,为了解释周代商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重要思想,开启了神权政治观向道德政治观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瓦解,“公室衰微”.人的主体地位上升,“以德配天”思想被诸子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和系统的民本思想,从而使中国政治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研究先秦政治伦理,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关系”是中华文明的本质所在,它不仅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的体现,它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当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的时候,有必要梳理中西两种自然观。以重新审视“天人关系”,重新定位现代“天人关系”,并求得“天人之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时期小说的“魔幻叙事”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道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魔幻叙事对天人关系的神秘演绎、对精神自由的推崇彰显、对生死问题的审视思考,无不体现出道家文化的精神气韵。魔幻叙事对道家文化的呈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魅力,也体现了新时期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感悟阐释和价值“重估”,彰显了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受儒家经典思想“和谐”“无讼以求”“无讼息争”的影响,学术界认为中国法律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很强的厌讼思想,认为中国民众具有强烈的“贱讼”“耻讼”“厌讼”的心理.但笔者经过长期对法文化研究之后,发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并没有“厌讼”的传统,相反特别地喜讼,而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厌讼”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界的认知错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和“一国两制”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和贯彻,与经济体制改革、改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连的一场文化研究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上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重新评价和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热门中的“热点”是在改革实践中逐渐凸现出来的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和“一国两制”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和贯彻,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连的一场文化研究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上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重新评价和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是否为西方“自然法”学说的讨论的基础上,分别论析了道家“法自然”思想以及西方“自然法”学说的意蕴,并对其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对待法律的态度、思考天人关系的模式以及文化要义诸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道家“法自然”思想非西方“自然法”观念。  相似文献   

15.
扫荡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在当代中国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氛围和文化语境 ,并与大众文化对应契合 ,尤其在电视文化上 ,体现为一种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电视大众文化。其中 ,“青春演唱组合”现象和“戏说”现象就是这种文化表征中的代表 ,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走向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写作问题的语境出发 ,分析当代中国写作基本特点和发展形态。主要讨论了白色写作与零度写作观 ,文本间性的写作观 ,消费时代的身体写作 ,最后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身份的“重新书写”。认为当代中国写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为谁写、怎样写、写什么 ,应该在“发现东方”的文化策略中坚持“中国写作立场”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当代写作话语成为可以同西方中心主义写作话语对话和互动的东方话语代表。  相似文献   

17.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论争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就是围绕着“天人之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天人关系问题的产生到基本解决,其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区为分先秦时期与汉唐时期这样两个大的阶段。本文试图对汉唐时期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论争作一探讨,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蓬勃兴起的文化研究是当下学术界极为流行的“话语”,它在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层层波澜,一种文化的“狂欢”似乎大有遮蔽一切之势,由此引发众多专家学者的争论。文章旨在追溯文化研究的渊源,阐明文化研究的定义,理清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并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进行探讨,强调文化研究的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19.
学术,作为一个撑起国家脊梁的精神产业,是不允许无聊、非科学的东西染指的。但目前风行起来的三大流弊却在学术界登堂入室,并成为制约学术力提升的主要阻力。“学术行政化”是中国的特产,不仅在“殖民化”学术界,也是滋生“学术腐败”的首因。“学术腐败”——“学术白粉”,不仅在侵害学术机体,也在腐蚀学术界的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学术品质。“学术快餐化”——现代社会共生物,正在使学术泡沫化、注水化、无聊化、超女化。三大流弊不除,中国的“学术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20.
居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主导地位的天人关系问题,既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文化方向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天人关系的重要内容,主要有三种学说。而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主流观点是《周易大传》的“辅助天地”的学说。我们应重视其关于先天即引导自然,后天即随顺自然,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