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化、秩序维护、风气塑造、社会治理、文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辩证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家国文化蕴含的立德修身、睦亲齐家、爱国如家、家国一体、协和万邦、兼济天下之道,要求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激活家风家训的社会治理功能,筑牢家国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升华“天下一家”的大同情怀。这是对中华家国文化精髓的创造性阐释和运用,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画好同心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推动全球发展正义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形成有着基于宗法制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事实上,“家国情怀”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家国同源、家国同构与家国一体,在更深层意义上则需要结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来理解。同时,“大一统”“忠孝一体”的伦理观念是“家国情怀”的内在价值线索,沿着这一价值线索,可以在现代化转型中找到“家国情怀”的现代版本,即爱国主义。通过这种伦理价值分析基础上的从家国情怀到爱国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并挖掘民族复兴的深层次力量,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化形态体现民族的心理意识,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经形成,其反作用力是不可低估的,大到经济结构、国家形态、社会机制,小到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等表达方式,无不受其固有文化模式的制约或影响。因此,凡希图改变中国落后状态的先驱者们,几乎无不首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文化形态在其形成、发展以至成为较稳固的内在机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5):174-179
中国传统教育的魅力在于它能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塑造一种优秀文化的行动范式、一种精神与信仰、一种不需要外部强制力即能指导伦常日用的本能。以个人的身心修养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为核心,以家庭、社会、国家为外环,将中国人独有的文明串联起来,构成一个价值序列上的"同心圆结构",这就是所谓的传统"家国一体"伦理。"家国一体"的伦理的教育意涵表现在,它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建构模型,更是古代人聪明智慧与精神成果的"流水生产线",集中体现为推动传统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精神成果。  相似文献   

5.
家庭伦理价值取向是家庭成员之间交往关系和家庭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家庭伦理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对于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和家庭生活方式及伦理观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家庭伦理价值取向是文化价值取向系统的基础性环节。就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生成于半封闭的大陆大河型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然经济和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的土壤之上,具有重血缘、重祖先、重人伦关系的德性特征①。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取向是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家庭中的具体化,它亦体现了这种德性特征,并具体表现在家庭伦理价值目标的设定、价值主体的确…  相似文献   

6.
“为艺术”的文学观及其在现代中国的非适应性消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是可分为隐传统和显传统两个部分的,隐传统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心理无法改变,并一直在非自觉中制约着我们和我们的文学及文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而显传统是可以被直接感知和认识的。“五四”后的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中所反的传统只是显传统,而在深层上是受着隐传统的制约并导致了“为艺术”的文学观在现代中国的非适应性消亡。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中国家庭孕育于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因而家庭伦理呈现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首先,传统中国人以家族生活为活动范围,家族至上的群体意识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精神。其次,在等级服从的家长制家庭中,家内人际关系以与父的亲疏远近而依次排序,形成等级差序的人际格局。第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机制,为移孝作忠在政治生活中的实现提供了社会结构的可能。最后,传统家庭伦理价值目标以“齐家”为本,因此,价值判断具有严格同一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家国同构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形态;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都是建立家国同构这个基础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家国同构的基础与文化背景也在不断遭受时代的涤荡,因此家国同构这个概念或者实践都遭到时代的冲击。社会的变幻与时代的发展对当前国家政治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传统的家国同构文化和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治理需要,要求国家治理找到新的方式,要求国家为社会找到新的文化寄托纽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哈尼族的祖先崇拜、史诗传说、婚丧礼俗等现象入手探讨民族的深层结构,挖掘出哈尼族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的根源所在。作者认为,哈尼族以始祖“姆玛”为起点的父子连名制,以民族发轫地“努玛阿美”为基点的历史迁移谱以及现实村落地名网构成了哈尼族的传统心理经纬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外部的社会压力和内部的社会舆论又强化了民族的传统心理结构。迁徙流离的历史和稻耕农业文明蕴育的沉忧坚毅的气质禀赋和质朴简约的社会价值取向,便是哈尼族传统民族心理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特质。另一方面,传统心理形成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其中有的部分也使哈尼族与外界文明之间造成鸿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根本性的学术难题在于:源于西方的市民社会伦理实体理念与中国家国一体的伦理传统在价值理念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是西方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源头性文本,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家国一体伦理传统做当代意识的对勘,就是要从伦理实体所揭示的本质出发,从价值合理性的逻辑基础、社会运作的伦理秩序、社会结构的伦理关系体系入手,对它们的伦理内涵做全方位的比照,以寻求合理的对话通道.而从"价值合理性的逻辑起点--社会运作的伦理秩序--社会结构的伦理关系体系"的伦理实体的视角出发,在自然血缘与需要体系、人情主义与契约伦理、家国一体与市民社会之间进行伦理对话,能够进一步凸现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伦理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与配合,而家庭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承担者是家长,家长的教育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这些传统不仅影响着宏观社会,而且渗透在个人的观念中影响其具体行为。其中与青少年教育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是“家本位”的价值取向。所谓“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就是这种家庭至上、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包括…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是从传统中国转变而来的。传统中国形态的形式结构是帝国,实质结构是家国一体;现代国家的形式结构是民族国家,实质结构应当是民主政治。从家国/帝国结构转向国家/民主机制,是中国国家转型的基本定势。这一转型涉及形式结构的革命性转变,与实质结构的渐进性累积。两者之间并不是自然吻合的关系:形式结构上退场的家国/帝国机制,不经意地对民族国家建构发生逆转性影响。但中国必须落定在民族—民主国家的现代平台上,这是中国的现代处境决定了的国家命运。终止国家的古代惯性与确立现代机制,是中国国家建构的两个相关面向。即便这一转轨不会一帆风顺,但也没有其他进路可以替代,凡是浪漫地设想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其他进路,都不可能真正阻挡、而只会延缓中国的民族/民主国家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思维模式是反映一定阶段人类认识能力和特征的思维要素结构和方法论原则,是包括思维认知结构、价值结构、情感结构和审美结构在内的四维立体系统.它作为各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体系和理论思维能力的理性积淀物,属于民族文明体系的深层结构.因此,只有从社会文化总体出发,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发展断层的比较,剖析民族思维机制各基本要素发育程度,才能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征,才能把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引向更为成熟、深邃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化是指开端于本世纪的新文化形态,它是以现代科技的长足进步和信息的迅速传递为科学背景,与现代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既是对以往义化形态的继承,又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某一时代文化的价值取向总是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然而,当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经形成,便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产生它的社会物质基础产生影响;同时对文化的价值目标、价值尺度(或日标准)、价值功能产生辐射效应;还会影响到文化的深层结构,如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等,从而对这一时代的社会或民族的社会规范体系、认识方式及行为模式产生影响。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仅对文化的现在乃至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引寻人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汲取外来文化,为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简析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绵亘两千余年,发展十分完备,是与其政治结构密切相关的。认真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在结构,揭示其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其特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一、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中国社会是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的,它非但没有清算氏族制,反而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文明的发展是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统治者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利用宗法血缘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制,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家庭以及家族成了联系家和国的中介。同时,在结构和功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先生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出发 ,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征 ,指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价值内涵与取向乃基于“情理”、本于“义务”、趋归“合谐” ,在传统中国 ,法律的社会角色认定是退居其后的 ,———礼俗在上 ,道德在先。在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碰撞中 ,梁先生坚决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华 ,在此基础上合理学习西方 ,重建现世中国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7.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越过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成功地实现现代化。一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正>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一直是人类为之不息追求奋斗的崇高理想。因之,自由观也一直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内核。但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由观。中华民族积聚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传统自由观深深植根于这种历史和文化,自然被赋予鲜明的特色,并反过来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和民族文化心理发生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小说 ,它描写了主人公西门庆的家庭从拼凑形成到败落散亡的全过程。《金瓶梅》之所以以家庭为描写中心 ,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家和国之间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也是最重要的。“家国同构 ,忠孝一体” ,家是国的缩影 ,国是家的扩大 ,国这个范围里的君臣等人伦关系、秩序原则来源于家 ,又通过家得到普及和巩固。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基础 ,它的变化将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变化。《金瓶梅》通过“家”这个窗口来观照“国” ,观照整个社会 ,对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有大量的描写。明末资本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国家是家国同构,专制制度要求强化政治权力。道德人格自修为取向的“教化”,是实行“德治”的社会基础,其在民族心理、性格、精神的建构上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在现代社会,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实行以德治国,也是必要的。但是,德治为主的治国方略则是不可取的。西方文化有着悠久的性恶论传统。性恶论的人性假定构成了基督教原罪学说中浓重的幽黯意识,反映到政治制度设计上则可能加强对人的提防特别是对掌握世俗权力人的提防。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关系到人们行为的自律与它律、自由与秩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关系到选择何种社会调整方式去达到社会秩序。两种政治文化各有短长。在宏大的人类文化视野下,一致性的意义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