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楚帛书·甲篇》出土以来,解读者众多。但因文字缺失多,意义的阐释差异大。本文拟对其重新识读,以期为研究楚创世神话文化作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熊图腾整体文化模式的重构并以此观照和解读局部的熊文化现象,是《熊图腾》的重要贡献:林西熊女神的再发现使中华民族熊崇拜的历史提前了3000年;“四重证据法”的研究,使被遮蔽的黄帝族熊图腾谱系得到鲜明的梳理和揭示;古朝鲜檀君神话是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熊女神话相关联的变体;韩国学者关于黄帝神话来源于檀君神话的说法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立场对神话谱系的“历史化”改写。  相似文献   

3.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甲篇向世人提供了创世纪神话方面的宝贵资料,其所展现的女娲形象有二:创世神和对偶神,后世奉女娲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或始祖母、母亲神、婚姻神、媒神乃至生育神等,均基于女娲的创世神和对偶神形象。楚帛书的楚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战国时期具有浓厚巫术文化传统的楚地,是"开天辟地"创世神话故事传播的极佳土壤;楚帛书作者把过去的神话传说与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一一纳入楚民族的神话系统;楚帛书甲篇创世神话中涉及的几处地名,多数已被学者确定为楚地。楚帛书所载反映战国楚地女娲信仰应是无可争议的,对于研究女娲与古庸国关系的价值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4.
楚帛书研究已60多年,但将其中甲篇作为创世神话史料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迄今为止,20余年中,发表甲篇创世神话论文18篇,在确认其为创世神话性质、理清甲篇与帛书其它篇目图文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分析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结构与类型特征以及甲篇创世神话与中国古代文化宇宙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多有贡献,也存在歧见,如帛书甲篇某些文字识读与释义如何统一、甲篇内容是创世神话还是楚史传说、甲篇创世神话类型应该如何确认等等,仍需后人努力。  相似文献   

5.
楚帛书研究已60多年,但将其中甲篇作为创世神话史料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迄今为止,20余年中,发表甲篇创世神话论文18篇,在确认其为创世神话性质、理清甲篇与帛书其它篇目图文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分析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结构与类型特征以及甲篇创世神话与中国古代文化宇宙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多有贡献,也存在歧见,如帛书甲篇某些文字识读与释义如何统一、甲篇内容是创世神话还是楚史传说、甲篇创世神话类型应该如何确认等等,仍需后人努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既是张开焱《世界祖宗型神话——中国上古创世神话源流与叙事类型研究》一书的序言,同时也对书中所提出的中国神话中的神话叙事受祖先崇拜的制约这一文化现象展开商榷。文章从前文字的大传统视角审视祖先崇拜的由来,指出中国文明早在史前时期就形成了祖先比德于玉的大传统,并提出中国神话学可以通过玉礼器来研究玉教神话观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7.
对人文始祖的追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羲皇故里天水的太昊伏羲祭典有着悠久的历史,该祭典仪式将传统祭祀礼制与陇右地方文化嵌套结合,得到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成为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实践。基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围绕天水太昊伏羲祭典的遗产现状,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筛选标准,探讨与衡量其价值内涵;通过梳理名录,运用已入选名录的典型祭祀仪式类项,比较天水太昊伏羲祭典,获知其列入名录的可行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对天水太昊伏羲祭典保护工作提出要求,助力天水太昊伏羲祭典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轩辕,为星宿名,蜿蜒如龙如车,喻指通天的神车,玉璜是通天的虹桥,熊为天熊,通天的神话动物,即天与地、阴与阳之间二元对立的调解者、中介者的形象。在黄帝名轩辕号有熊这一符号现象背后,共有三种作为天地之间中介物的象征存在,即玉璜(天桥)、天车(轩辕)、天熊(有熊)。前二者作为神话想象的运载工具,有着互为象征的对应性:玉璜的形制中有一种雕刻出双龙首(有时则为一龙首)的原型形象,故为龙璜或龙形璜;轩辕神车为龙驾之车,上天入地。所谓黄帝骑龙而升天的传说,成为将三种神话名号统一在一个神话情节中的最佳实例。璜为龙形天桥,轩辕为龙驾之天车。有熊为升降于天地之间之天熊。对于黄帝之多种名号的这种三合一式贯通阐释,能够顺理成章,调和三者间的符码矛盾和语义对立,达成统一的神话理解。充分利用四重证据的论证优势,对此做出多方面的证明,将是找回并有效解读有关华夏人文初祖的文化记忆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物的叙事:中华文明探源的四重证据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文化研究的多重叙事概念与国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相联系: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出土文献;三重证据指人类学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学的民族学的大量参照材料;四重证据指考古实物和图像.用叙事学术语,可将第四重证据的功效概括为物的叙事及图像叙事,其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超越汉字记录的局限,在文字文本之外重新建构文化文本.以死而复生神话信仰的多种动物形象--虎、鹗、熊、蝉、蛇等的图像编码为参照,提示对文献叙事难点问题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10.
叶舒宪教授的《熊图腾》一书,重构了一个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的传统,在人类文化的广阔背景上探讨了熊图腾文化的普遍性.说明了人类文明对于农业社会之前的狩猎生活及信仰的遗忘。启示我们要跳出汉文本的主流定势和制约,从文学、历史和神话的多重角度反思农耕与文明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伏羲文化的主要内涵是发明网罟、始制婚姻、始画八卦。发明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带来生产力的大飞跃,关乎人的生存。始制婚姻用于规范两性关系,使两性关系脱离了动物界,关乎人类延续后代。始画八卦用于认识万事万物,使人类社会逐渐走出蒙昧时代,开启了通向文明时代的道路。伏羲文化主要内涵的价值具有根本性、普遍性和永恒性,伏羲是首位中华人文始祖。顾颉刚先生认为,伏羲是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回溯古代社会,因而从理性上推演出来的一个古代社会的渔猎阶段。冯友兰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有选择的积累。本文讨论伏羲文化的内涵,是以顾、冯两位先生的上述见解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2.
大地湾的遗存告诉我们,"华胥"即"娲羲",是女娲氏和伏羲氏部落联盟的称谓.大地湾是娲羲联盟的重要根据地,也是伏羲的出生地.大地湾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以太阳崇拜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孕育了伏羲文化.有太阳就会发生阴阳(明暗)."--"、"--"是太阳光作用于大地发生明暗(阴阳)现象的抽象符号,太极图是阴阳消长现象的图式化表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历史典籍、文献的梳理及其所载历点的推算,同时结合出土文物考察(即“三证合一”法),对中华人文始祖太暤伏羲、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的故里、生卒年代及其主要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订和论述,再论太暤伏羲距今七八千年,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距今六七千年,并提出了伏羲孕于西洞庭之滨、诞于洪江高庙,炎帝诞于会同连山,黄帝诞于岳阳君山(寿丘),他们一生的活动和创业均在荆楚黔中等新观点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八卦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最为精华的核心,而伏羲与八卦之间的关系古代与今天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假如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伏羲与八卦,其结论将是很有意义。本文通过伏羲与八卦的概念、伏羲的解读及伏羲八卦引领中华农业文明三个方面的探讨,论证伏羲文化所特有的八卦及画卦图形,其人其事与八卦其文其物,以及作为深层的文化符号在当今社会仍以特有的魅力在不断普及发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伏羲新考     
本文运用少数民族语言资料,特别是彝语路南方言,指出“伏羲”的真正语义是“贴瓜”,即用葫芦作原胚来烧制陶器的一种原始手工制陶工艺,又称“贴塑法”制陶工艺。“伏羲氏”就是“贴瓜人”,代表了一个时代,后来将其神化了。  相似文献   

16.
中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展地区,其中以太伏羲氏与龙文化最为突出。太伏羲氏是不同部落在中原融合的结果,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同样是在河南濮阳“龙”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因此,我们关注中原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天水伏羲庙会始于金代,兴盛于明代,至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太昊伏羲祭典庄严肃穆,有迎水、迎神、领牲、献热血等仪式,具有祭祖、祈福、迎春和娱乐等显著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甘肃省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所有“龙的传人”共同的盛会,更成为联系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基因。  相似文献   

18.
伏羲、女娲㈤祖籍并州龙山风峪(今太原市晋源区),出生于冀州蒲坂雷泽(今山西永济蒲州)。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兄妹,在洪水灭绝人类后,为繁衍绵延人口,登历山结为夫妇,开创了一夫一妻制之先河,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兄妹俩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当他们认识到血缘婚对人类繁衍的危害后,遂禁止兄妹通婚、制定礼仪、置嫁娶、正姓氏。故此,“同姓不婚”,反对乱伦,则成为华夏婚姻史上的优良传统与崇高风尚。伏羲被尊奉为“春皇”、“春之神”,女娲被尊奉为“媒神”、“爱神”之鼻祖。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于蒲阪雷泽,被誉为中国之"亚当"和"夏娃"的伏羲与女娲,是人首龙身或人首蛇身。在洪水灭绝人类后,为繁衍绵延人口,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兄妹在历山结为夫妻,开创了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之先河,被华夏尊为人类始祖。他们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当他们认识到血缘婚对人类繁衍的危害后,遂禁止兄妹通婚,制订礼仪,置嫁娶,正姓氏。故此"同姓不婚",成为中华民族婚姻史上的优良传统与崇高风尚。伏羲与女娲的丰功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达八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20.
华夏之名应该源于华胥国和夏朝,而华胥是伏羲故国。结合古籍文献和考古学的结果,可以初步确定伏羲是约公元前4478年的华胥国的首领,伏羲诞生前后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年至前2700年,地域主要为黄河中上游地区。中华文明源于伏羲及其故土——华胥国,由此应该重写中华上古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