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问世七百年来,蜚声艺林,有口皆碑。红氍毹不知被扮崔张的舞男舞女磨破几千百张,做为一剧之本的木刻书、石印书、铅排书大约也发行过几十几百万册了罢。那观剧者、读书者,或喜其清词丽句,或味其情意缠绵,见仁见智,也真费过一些文士的笔墨唇舌。然而,以我观物,把流行于社会数百年的为人们喜爱的戏剧,放到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探索,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德龄公主》是部在文本上很见功夫的细致精良之作,它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小斌的同名历史小说,并由她亲自参与编剧,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也禀承了其对文学艺术的严谨追求。该剧借德龄的叙事视角描绘了在20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环境下,一系列不同文化背景的清末贵族女性形象,展现了西方现代观念、现代文明与古老中国伦理传统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封闭,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泯灭人性,呈现出本真的女性情怀和内在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3.
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以下简称董西厢)大约产生于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以下简称王西厢)则大约创作于十三世纪末至十四纪初。两者相距恰约一个世纪。这两部作品,各自取得了杰出成就,被文学史家们誉为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双璧。有了董西厢在前,王西厢可以得到许多借鉴,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1 《离骚》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形象,一直没有正确的解释。第一种,认为主人公就是屈原自身。这是传统的看法,把《离骚》看作诗人的自传式作品,认为所写的是“真的事实”,“表达了屈子一生的经历”,把主人公当作一个历史人物。这种看法,文史不分,把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混同起来了。第二种,认为主人公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是新起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离骚》中的具体事物,郭先生  相似文献   

5.
一 《毛西河论定西厢记》系清初浙江肖山人毛奇龄校注、参释,于康熙十五年(1676)由学者堂刊行。此书考据性较强,当时评价也是较高的,挽传则不广。清道光年间,吴兰修校订他的《桐华阁本西厢记》时,深以未能得毛奇龄本参考为憾事,并声称他日如能得毛奇龄本,将重新校订《西厢记》,可见也颇为推崇。毛奇龄名牲,字大可,号西河。故此书以《毛西河论定西厢记》命名。 毛奇龄本于清代未见翻刻,民国十六年(1927年)有武进董氏诵芬堂石印重刊本。目前国内《西厢记》校注本凡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季思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吴晓龄校注本和江西人民出版社张燕瑾、弥松颐合注本。这三种本都在不同程度上参考了毛奇龄本的校注与参释,王季思校注本采用尤多。 二 毛奇龄在他的校注和参释之中,转引得较多的是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中的校注,凡是赞同的,就迳引其原文而不再另作评注,凡是认为欠妥的,引王氏原评原注后,再予以辨析批判。其次,毛奇龄提到“徐天池本”的时候也不少,有与碧筠斋本并列,大都是表示不赞同或有所怀疑的,有时与王骥德本并列,也很少表示赞同,至少是有所保留的。按天池为徐文长别号,而徐文长评释本《西  相似文献   

6.
黄季鸿 《兰州学刊》2010,(Z1):80-82
《〈西厢记〉接受史研究》《西厢记》选本与曲谱收录予以系统深入探讨考述第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他以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为视角,对《西厢记》的各类改、续之作所做的材料搜集与研究,较之他书用力最勤,是集大成式的总结,在《西厢记》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郭华 《殷都学刊》2005,(1):75-79
从个体价值分析,与崔郑氏同为封建阶级的贵族女性,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正值妙龄怀春时节,使得莺莺成为唯一合适的力比多投射对象。崔夫人能怎么样呢?母女关系的前提,致使她不能象一般同性恋者那样直接实现压抑在无意识深处对莺莺的力比多投射,她只能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对女儿生活行动、言语上进行“关注”,女儿即将萌生的情欲,横加干预和阻挠,以期对莺莺长时间的“霸占”。这是她情欲得不到正常发泄,而寻找的出口。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87-92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东京帝国大学建校以来具有师承关系的几位代表性中国学家——冈岛献太郎、笹川临风、森槐南、久保得二、盐谷温以及仓石武四郎、长泽规矩也等人,对《西厢记》展开了持续的翻译与研究。他们的研究具有特定的学术谱系,这种研究在日本的中国戏曲小说研究谱系之中也具备不可或缺的地位。从日本近代以来的中国学研究视阈来看,其在近代日本中国学学术建构中也具备开创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无论就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国民政府的贡献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全面抗战过程中,作为重要盟友的美国,其舆论界对于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美国媒体视域下,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有一个逐步被认可的过程,其抗战形象亦经历了由被漠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政府的形塑过程,这些关注与变化直接影响到美国民众和政府对国民政府的认同。美国政府和民众对华援助的不断扩大,中国大国形象的树立,与美国媒体的宣传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纽约时报》,有大量关于国民政府抗战活动的报道,以其为中心探讨美国媒体视域下的国民政府抗战形象及其变迁,可以透视当时美国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看法及态度,体察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背景及处境。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郑恒造谣说张生在京已另娶尚书之女,老夫人一怒之下,要郑恒立即与莺莺成婚。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莺莺是相信郑恒的谣言还是相信张生的志诚?是愿意嫁给郑恒还是与之抗争?这可是塑造莺莺性格的重场戏。奇怪的是莺莺始终没有出场,没有看到她的态度,那怕是侧面的暗示也没有。  相似文献   

12.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作者除去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还同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有“入世”与“出世”两大类,他们的活动当然就有“超然”和“参与”两个方面。他们的思想、情操、自我意识、自由人格以及社会责任感等,从整体上概括了中国古代知识子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么一个群体的塑造,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作用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元杂剧《西厢记》,郑振铎写了一些研究和考证的论文。他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认为刘龙田刻本为隆庆朝所刻,为现存各明刊本中最早者。此外,他说:我们现在很可以大胆的说,万历以至崇祯诸《西厢》刊定者所谓“古本”、“元本”者,本来都不是那末一回事。他们的所谓“古本”“元本”都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之流,原是假借这一个好听的名义以自行其笔削的。在这里,郑振铎根本不承认有古本、元本的存在。具体地说,他认为周宪王本、碧筠斋本、朱石津本实际上是没有的,都不过是“托古改制”的一种手段而已。问题应该分开来谈,校刊《西厢记》的戏曲家和书贾用所谓“古本”、“元本”的名义来盗名欺世的事情,确实是有的,例如书林刘龙田,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决不能认为我们现  相似文献   

15.
吕雉既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又是汉初动乱的倡导者。她有母亲慈爱的一面,逼迫张良出策保住惠帝的太子之位,又有女人残忍的一面,惩治戚夫人,毒死赵王如意。未执政前她除掉了韩信;夺得政权后她又大封吕氏,牢牢控制权利。王陵被迫回家,陈平被她夺了实权,但她又能把政权维持下来。她是中国少有的有作为的女执政者。汉朝虽然有很多女皇临朝听政,毕竟,她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钗黛悲剧形象为主要论述对象,并把其置入封建制社会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中,悲剧的时代、悲剧的制度决定了人物悲剧的必然,并通过她们的独特的个性存在,论证钗、黛缺一不可,作者从两个层次上为我们展示了钗、黛悲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左传》写了一千八百多个人物,其中女性仅有一百六十几个,不足十分之一,而稍微展开叙事的女性只有三十一个。由于《左传》所记的女性事迹过于简单零碎,所以未有专文对此进行研究论述。  相似文献   

18.
《左传》以“女子,从人者也”为其所记述的女性形象定位,通过所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人物,揭示了当时女性从属者的社会地位及人生悲剧——尤其是政治婚姻下的女性,不仅没有婚姻自由,自身也成为一种政治的纽带与工具,甚至被套上种种精神桎梏,在担负特殊的历史使命的同时,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9.
奈保尔小说《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论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旨在剖析作品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阐述了知识分子在后殖民语境中存在的困境和困惑,彰显奈保尔作为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代表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20.
以杨玉环为题材的作品从小说到戏剧都有涉及,众多咏天宝遗事,马嵬妃死的作品,虽共写一事,却各有千秋. 文人在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文学化的加工过程中,既受到其内在的感情性格,文化积淀,政治理念的左右,又受到其外在的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群体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