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汇集了马克思关于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及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实践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共同富裕统筹考虑,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理念前提、领导力量保证、经济制度基础及物质精神文明保障等现实条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坚持共同性、辩证性及协同性等价值原则。基于此,立足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创新社会财富增长的发展机制,完善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为基础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激励相容的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机制及完善全面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
张珩 《东方论坛》2023,(2):106-11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于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辩证统一。中国当前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高,重点服务群体的金融素养较低,金融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政府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存在“缺位”。未来构建高效服务共同富裕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需进一步强化国民金融教育,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建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高质量发展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财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辩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演进、传承与发展,以及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有利于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4.
一国最优动态金融结构的动态演化最为基础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体中代表性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周期、创新行为特征以及所内含的外部融资需求特征。当前阶段,以垄断性大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功能为主的我国金融体制结构性问题导致了现有大银行体系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种内在需求之间,当前金融规模扩张、金融工具创新与推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的转型升级、培育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所内含的诸多融资需求之间,都发生了严重的背离和错配现象。在辨析当前中国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还是全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民营银行、大银行导向还是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地方化专业化导向等四大重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今后金融结构性改革的突破方向以及相应的具体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为指导,以现代西方正义理论为借鉴,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托,以权利平等为核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分析入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支出等产生的融资需求及资金供给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当期财政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但是金融资源比较丰富,在未来城镇化建设"红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在资源跨期配置中的作用。然而当前城镇化建设融资主要面临着传统融资方式难以满足资金需要、现有融资工具难以解决期限错配问题、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和一些制度性约束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扩大政策性金融供给、创新直接融资工具、推广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共财政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其存在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理论和社会公共需要理论。我国现阶段,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应特别强化支持国有经济发展、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调节城乡地区差异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内容,注重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支出以及财政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构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财政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和林权制度改革,林业金融环境也得以改善。但是,现有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对林农和中小企业所需要的金融零售服务仍难以满足。借助于林权制度改革及相关的配套改革成果,应该进一步完善林业金融服务功能,加大林业金融创新力度,缓解林农和林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本文从金融需求角度出发,基于信贷供给理论分析导致林业信贷约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通过抵押品扩展和替代机制,寻求林业金融服务创新的方向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和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平正义之间是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公平正义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视域下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为源动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以共享发展为基本理念,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以改革创新为助推剂,构建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有力保障;拓展国际视野,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其繁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和历史选择。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重要问题,就必然要聚焦于乡村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仅以乡村资源要素实现乡村现代化,更要从上层政策制定、下层举措落实等全方位推进乡村全面建设。通过梳理乡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基于乡村共同富裕发展建设现状发现,我国乡村共同富裕以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建设为着力点,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阶段性发展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依旧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共同富裕难以有效推进;乡村生产资源要素缺乏,难以满足乡村共同富裕的资源要素需求;乡村缺乏优势产业支撑,乡村共同富裕建设难以切入等诸多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减缓了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进程。新阶段新征程,乡村发展建设现状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步伐,故而要从高处着眼,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意义,从细节入手,解除当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现实障碍,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其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其规划引导和管护,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破除乡村资源要素制约,革新村集体产权制度,优化乡村社会保障政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资源要素保障。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对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切实推进乡村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实现生产资源互通共享,释放要素活力,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为切入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分析当前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的发展逻辑和现实问题,补齐短板,提高质量,以探寻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起飞,基于特殊国情和文化背景,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新模式,既不同于先发性与内源性突出的西方模式,也不同于后发性与外源性突出的东亚周边模式。本文通过“西方模式──东亚周边模式──中国特色模式”的现代化比较研究,概括总结出中国现代化经济起飞之道的四大总体特征和十个具体特点。中国之命运在于创新,在于融会东西方的综合创新,在于现代化起飞之道的理论创新与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面把握其体制、机制及制度建设。推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应有之义,中国正在进行中的共同富裕体制是社会主义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的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体制的具体途径,机制就是使体制发挥功能的实践,其内在机制有城乡一体化机制、地域均衡机制、公平分配机制。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都要靠制度来规范和落实,具体而言包括: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先富带后富的制度建设,要在完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推进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建设,要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制度建设,要在做大中产的基础上推进缩小三大差距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发展阶段,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基础条件,但是也面临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低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因素。新发展阶段,扎实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解决好富裕和共享两个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讲需要把握五个方面的实现路径: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的活力,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渐促成“橄榄型”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人才治理体系战略升级、人才制度显著优势充分发挥以及由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显著优势的生成依据、要素构成、运行机制来阐释人才制度显著优势形成的内在机理,分析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充分发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优化党管人才领导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人才生态环境优化机制和人才制度完善长效机制、健全人才价值获取机制和人才价值实现机制等治理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公司化”理论框架难以完全解释建立在中国特色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基于“新苏南模式”的经验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快速发展秩序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优越性。地方政府通过征地制度,把土地作为公有生产资料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形成政府主导的、公共性的城市开发体制。同时地方政府不断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普遍、公平地实现市民化,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形成城市开发的社会基础。苏南的经验对全国后发地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土地制度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又快又好的城市化模式,不仅促进了城市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和农民新型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中国妇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亟须得到理论层面的回答和指导。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妇女解放和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妇女解放和发展的制度保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妇女解放和发展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等六个关系,是首先需要关注和厘清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结构转型期,行政监督机制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政治体制对社会的整合程度,关系到社会机制面向现代化的过渡和重构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体系的整体性功能和发展状态的好坏。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要求政治系统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变动的格局,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行政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问题研究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发展道路及其发展趋向的强烈关注。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成型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既有别于传统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又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以社会主义为制度文明载体的独特的成功的现代化道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体制特征,人们概括出了"中国模式"的理论范式。这一范式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构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银行业内部改革的继续推进与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的背景,为适应中国金融体系稳定以及存款人利益保护的制度需求,就建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该制度安排与原有金融安全机制的协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融体系随着改革发展而不断实现结构变迁,逐步形成了以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市场型金融中介体系为基础的“三元运行”结构,但这一结构体系仍然在金融增速、融资规模、风险承担、宏观周期四个方面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的核心功能不够优化,尤其是直接融资功能存在基础性不足,金融监管体系协调性较弱。基于这种情况,中国要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仍需继续围绕功能优化而“扎扎实实打基础”,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供给体系、金融创新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风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