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民党官方的倡导下,"劳资合作"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主流话语.可是,劳资之间对各自在合作中的地位认识不一,官商之间对劳资合作的责任分担分歧重重,出现了合作之声不绝于耳,合作行动难觅踪迹的局面.其原因在于,劳资两方虽然都有合作的主观愿望,但政府未能保持其劳资政策的持续性,也未能承担其社会责任,劳资合作的外部环境不佳;而同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的劳资双方都在为维持生存而奋斗,为谋求合作所作的让步太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在实施"劳资两利"方针中逐渐突出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并以国家利益引导、平衡和评判劳资双方的利益.其形成有哲学方法论层面原因、政治理论层面原因和党内实践层面原因.同时,毛泽东做到在解决劳资纠纷中保障国家利益,在教育党内外各方人士中维护国家利益,在执行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中体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在实施"劳资两利"方针中逐渐突出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并以国家利益引导、平衡和评判劳资双方的利益。其形成有哲学方法论层面原因、政治理论层面原因和党内实践层面原因。同时,毛泽东做到在解决劳资纠纷中保障国家利益,在教育党内外各方人士中维护国家利益,在执行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中体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从冲突到合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劳资冲突.恩格斯发展了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注意到劳资冲突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趋向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劳资两利"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成为超越意识形态的普适性概念,劳资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强教授的“劳资两利”政策史研究,揭示了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劳资两利”政策实施过程中经历“左”和右两种倾向干扰的艰难历程,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他的研究,对构建当代和谐劳资关系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价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的劳资关系就犹如"君与臣"、"父与子"的关系一般,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阶级性与对立性。企业主掌握了庞大的资源(包括资金与权力),支配着手无寸铁又毫无地位的劳动者,在企业主的眼中,劳动者仅仅是一台从事生产的机器而已。除此之外,由于劳资之间彼此在意识上的对立,缺乏良性互动的沟通管  相似文献   

7.
员工管理实践正在由控制型向承诺型发生转变,组织理论界把发生在工作场所层次的承诺型管理实践作为一个整体称为高参与工作系统。根据产业关系学界的研究,这些转型的管理实践表现为劳资合作的特征,又称为劳资合作管理实践。它们分布于企业的不同层次,构成了更为完整的管理系统,也称之为劳资合作系统,而高参与工作系统是其子系统。为此构建了劳资合作系统构念的测量模型,运用来自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和验证,确认其概念结构是一个二阶因子结构。  相似文献   

8.
劳资关系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关系之一。“五反”运动后,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出现了新的矛盾,国家在新的矛盾的基础上对劳资关系进行及时调整,如推动成立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劳资协商会议,倡导签订劳资集体合同,保证企业获得合法盈利,确立体现“劳资两利”的企业利润分配原则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将劳资关系纳入正常化,使之符合“劳资两利”的原则,而且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和经营得以恢复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和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五反"运动之后,私营企业内出现了一些新的劳资矛盾,这既损害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因此,国家及时采取调整劳资纠纷的各项措施,如规定劳资两利的企业利润分配原则,确保企业合法盈利;积极引导劳资双方签订劳资合同;建立健全私营企业的工人监督组织;开展劳动竞赛等。这些措施为解决私营企业内的复杂劳资矛盾,理顺劳资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订单式”生产,导致加工贸易企业“定价权”缺失,压缩了劳资利益协调的空间。基于“流水线”的标准化生产工艺创造性不足,劳资双方缺乏合作共赢点,雇佣合同短期化特征明显。原先适用的基于个体主张的“保底型”法律制度安排,无法满足劳工“增长型”利益诉求快速发展的需要,劳资冲突缺乏制度化的集体协商对话消解机制。必须加大户籍、社保等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消除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强化自有品牌培育,拓展劳资利益协调空间;同时,构建劳资集体协商平台,完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以优化劳资利益分配格局,营造劳资合作氛围,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央工作组是一战后德国社会出现的劳资合作机构。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在于:19/20世纪之交的阶级合作思想大范围流播;战争期间帝国政府主导下的劳资合作实践;革命压力下劳资合作协议的迅速签订。中央工作组对复员军人的安排、8小时工作制、工资提高、保护失业者以及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施加了有利的影响。然而由于这种模式在劳资利益团体内部始终存在争议,又遭到政府的干预和抵制,而且也没有建立起劳资互信的基础,从而以失败告终。中央工作组的历史展现了魏玛时期劳资关系的变化,也为我们进一步反思魏玛失败与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社会关系提供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劳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下合作占主导地位的关系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资强劳弱”的格局开始松动,这种新型劳资关系主要表现为冲突变得更加频繁,而且有不断升级的趋势。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国家订单》中劳资关系呈现出的特点——合作与冲突并存、冲突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14.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契约(或合同)说、法规说、事实说、根据二分说、集体合意说、格式条款说等。各种观点的持有者,往往从某一方面的属性来探究内部劳动规则的性质,没有从整体上、全局上进行综合分析,因而不能准确反映内部劳动规则的本质特征,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比较分析内部劳动规则与集体合同的主体、内容、制定程序和效力等,可以看出,内部劳动规则具有集体合同的属性,因此可将内部劳动规则视作集体合同的一种或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史学界对工合运动给予了积极的研究,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对工合运动的历史评价、兴起的原因、衰落的原因以及工合的地区性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合作研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外部条件与内部机制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组织是以合作经济为基础,因此在以小农经济为根基的中国社会组建合作组织事实上是嵌入而非自觉生成的结果。经过对现有的林农合作组织研究进行梳理,在归纳合作经济嵌入动力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视角,指出影响林农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小农民本(而非民主的传统)和小农的分散性,以及小农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并以区域的差异,从村庄社会结构的层面去解释农民林业组织合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抗战文学的繁荣与工业合作运动的蓬勃发展,表现“工业合作运动”(简称“工合运动”)的文学应运而生。它以描写工合运动的生产、生活,歌颂“工合”精神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一大批富有时代色彩的崭新工人形象,形成了格调激昂的美学风貌。“工合运动”文学结合了“工业”与“合作社”两种题材,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形态,其开拓性、先锋性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与湖南接壤,交通联系条件好,两省区在资源秉赋、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走向等方面有着许多可取长补短的"互补"之处,也有着许多可叠合强化、相得益彰的"共生"之处.两省区工业及旅游业方面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交通联系、可互补共生的区位优势、丰富且可互补共生的农副产品工业原料资源、可合作开发和互补共生的矿产与水能资源、可互补共生的旅游业合作发展条件等合作发展条件.两省区合作发展的主要思路应是第一,完善湘桂交通联系主渠道并充分利用湘桂区位优势及其组合功能以更好地获取外部资源与外部市场;第二,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传统工业优势互补整合与跨区域重组方面的合作;第三,通过建立区域旅游经济协调机构与相应协调机制,共同开发更多新的旅游产品--区域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以及加强湘桂两省区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建设、增加旅游服务项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措施来推动两省区旅游业的全面合作,走联动发展之路;第四,应充分利用广西拥有的各种优惠政策,合作开发、共享广西的"政策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20.
过去10年间,原住民及其所处境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文章论述了"国际原住民年"及随后"国际原住民10年"期间的合作与纷争,这里笔者的理论构筑是,20世纪后半叶原住民运动的根源可以追溯英国法系中的习惯法和1763年的英王诏谕。文章勾勒了原住民发展概略,特别是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的事例,指出原住民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具体事例包括近些年来加拿大发生的武力冲突,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原住民圣地受到的破坏,围绕资源利益在企业和原住民之间发生的管理权和所有权之争。10年间世界原住民境况于诸多方面有明显改善,然而我们无法满足于此,因为原住民又在面临着新的威胁与挑战,"反恐"给了政府动用军队镇压原住民活动家及后援组织的借口。还有一个动向主要发生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很微妙但同样不容小视,就是主流社会对给予原住民"特殊待遇"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