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时空理论,结合信息加工过程视角,本研究提出和明确了个体学习中“悟”的概念,认为"悟"是一种获得与认知对象本质相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即个体对认知对象进行涉及其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或)在不同已被深刻理解而形成的知识间构建涉及本质的新联系,个体的知识获取在“深度”和(或)“广度”上实现了本质性的跃升.研究分别从空间(层次、维度)视角和时间(动态)视角解析了“悟”在组织管理实践情境中的体现和影响,为更好地理解“悟”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空间(深刻理解认知对象本质的程度、在不同知识间建立本质联系的范围)和时间(整个学习过程经历的时长)可以作为“悟”的分类和评估依据,研究也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悟”转化的可能性和路径.并且,将信息加工过程的“信息积累—信息加工”以及“内在—外在”作为划分依据,本研究探讨了可能影响“悟”的实现和转化的因素.最后,讨论了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回顾了需要层次理论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国内学者以往对其的研究与应用。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将来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趋势。着重探讨应该如何合理地满足员工的各种层次的需要,重点讨论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应该如何满足员工的高级需要。在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工作中应该如何应用需要层次理论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使企业效益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杨硕 《经营管理者》2013,(18):123-123
目前,员工跳槽现象越来越频繁,如何管理和留住员工,成了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来探讨员工离职深层原因并结合需要层次理论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应对之策,以期为我国企业对员工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行为的产生和选择是在动机的驱使下完成,而需要又是行动动机的根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熟,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层次需要理论表明个体在不断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满足大学生正常、合理的思想需求,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启示性作用。本文从层次需要理论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层次需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5.
石建莹 《领导科学》2012,(20):57-58
在团队激励中,管理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激励的措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或者是团队领导总是用同样的方法去激励所有的人,或者是始终用同样的方法去激励同一个人……均收效甚微。如何解决团队激励中的这些问题呢?本文拟从理论和措施两个层面来探讨。一、激励理论概述(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他认为,在人类千差万别的各种需要中,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需要,这些共同的需要按一定的规律呈层次状分布,这就是人类的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相互联系,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是可以变化的。也就是说,这五种需要中只要一个  相似文献   

6.
针对组织制定发展战略时不可避免的合法性与独特性权衡问题,基于和谐管理理论,选取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究组织如何实现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优独特性。研究表明:“系统性整体设计、和谐主题制定与调整、围绕和谐主题的谐则-和则体系优化及动态耦合”可作为组织实现最低合法性基础上的最优独特性的指导性研究框架。此外,阐述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处理“求同还是存异”问题的办学实践与该研究框架的融合,于整体化的视角提出了独特性与合法性的权衡过程是一个有限干预下复杂系统的设计和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西方经典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刚走过元年的政务微博管理中是政务管理工作的新实践创新,对于促进我国政务微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政务微博管理中,如果充分满足传受双方的需要,从而提高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政务微博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张剑  王浩成  刘佳 《管理学报》2013,(9):1330-1337
在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采用情景模拟实验的方法,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时间压力对企业员工创造性绩效的影响,并检验了创造性人格与时间压力对创造性绩效的交互作用。研究显示,中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在信息性时间压力下心理需要满足、创造性绩效显著地高于控制性时间压力下的个体,并得到时间压力性质通过促进个体的心理需要满足,从而促进个体创造性绩效的中介模型;同时,创造性人格和时间压力强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高时间压力下高创造性人格个体的创造性绩效显著地高于其他个体,并发现高创造性人格个体对时间压力强度的感知显著地低于低创造性人格的个体。研究结果对时间压力管理与促进员工创造性绩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分工愈发精细,对个人与组织间的技术隔离也愈加明显,亟待创业者个体及组织开展跨层次的交互学习以构建组织创新优势。基于此,本文援引学习理论与意义构建视角,从"行动"与"解释"出发,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个体-组织"整合性分析框架,探究了不同创业阶段内跨层次行动主体间的学习互动模型,揭示了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创业者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间的互动,表现为渐变初期个体利用式学习经"自上而下"团队互动主导形成组织单环式行动;而在调整转变期,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发生交互影响,包含个体探索式学习经"横向协同式"团队互动主导形成组织双环式行动,以及组织双环式行动转换为单环式之后,经由持续反思与质询,刺激形成创业者个体利用式学习;最后,在发展突变期,个体利用式学习经"制度化统筹式"团队交互合作促成组织单环式行动,同时个体探索式学习经"跨越层次自主式"团队交互激活组织双环式学习。此外,在不同创业阶段,3种互动逻辑与意义构建框架下的创新决定机制呈现出以个体创意激发与扩散、信息整合与匹配以及平衡矛盾与冲突3种不同的影响路径展开的态势。本研究为创业学习理论和创业实践过程贡献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耿紫珍  周怡欣  单春霞  丁琳 《管理评论》2022,(9):221-231+284
为了揭示不同差错氛围影响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内部机理,首先基于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分析团队突破性创造力形成要素和路径,提出差错管理氛围和差错反感氛围通过影响团队心理、认知和社会互动三方面关键要素(简称三要素)作用于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理论框架,然后考察差错管理氛围和差错反感氛围对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三要素,即团队心理安全感、团队认知柔性和团队建设性辩论作用于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平行中介效应,构建不同差错氛围影响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心理-认知-社会”机理模型。采用层次回归、Bootstrap检验和瞬时中介检验等分析方法针对119个创新团队的配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团队心理安全感、团队认知柔性和团队建设性辩论均正向影响团队突破性创造力;(2)差错管理氛围正向影响而差错反感氛围负向影响团队突破性创造力;(3)差错管理氛围正向影响团队心理安全感、团队认知柔性和团队建设性辩论,而差错反感氛围倒U型影响团队建设性辩论和负向影响团队心理安全感;(4)团队心理安全感、团队认知柔性和团队建设性辩论中介了差错管理氛围对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影响,团队建设性辩论和团队心理安全感中...  相似文献   

11.
王国红  林欢  黄昊  王淑新 《管理学报》2023,(8):1128-1137+1234
基于资源保护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33家中小企业为案例样本,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背景下,个体、团队、组织和环境层面等7种保护性资源的组态效应对组织韧性提升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领导者韧性是中小企业组织韧性提升的必要条件。(2)前因要素间的不同组合形成了4条组织韧性提升的等效路径,进一步归纳为“内外双修”型和“苦练内功”型两类提升路径。其中,“内外双修”型在组织韧性提升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3)“内外双修”型路径中的个体、团队、组织和外部环境资源的组合具有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工作——家庭冲突及其平衡策略研究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冲突来自于个体的角色冲突、边界控制、性别角色预期差异等方面。家庭责任和组织的管理实践会加剧冲突程度,影响个体、家庭的健康并导致负面的组织行为,最终会影响组织绩效。因此,组织设计了多种有效平衡策略,以满足员工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的需要。而本文选取双职家庭作为分析的对象,利用工作——家庭冲突的传统理论来进行分析所产生的问题。但是该领域缺乏统领性的理论框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要而特殊的现实意义。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我们能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很大启示,需要是驱使人们行动的最终原因,是一切行为与活动的内在动机。因此,只有当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能够满足员工的需要时,这种激励的手段才是有效的,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展型工作挑战能够提升领导者的创新绩效,但其对个体和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尚不明确。基于系统特质激活理论,通过231套领导-员工配对样本,结果表明:(1)个体、团队发展型工作挑战均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2)团队、领导跨界行为均在团队发展型工作挑战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3)个体跨界行为在个体层面发展型工作挑战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间存在中介作用;(4)团队绩效动机氛围负向调节个体层面发展型工作挑战与跨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削弱个体层面跨界行为的中介作用。模糊集定性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上述结论。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发展型工作挑战与个体、团队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而且揭示了跨界行为的不同层次中介机制以及团队动机氛围的跨层次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剑  张微  Edward L.Deci 《管理评论》2012,(6):98-104,132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112名员工与其相应主管进行问卷调研,验证了:(1)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中低度相关;(2)基本心理需要对工作绩效各维度具有显著影响;(3)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果较工作满意度更好。进而发现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揭示工作满意度通过心理需要满足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这一作用机制,并对所得结果的管理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辉  常阳 《管理科学》2017,30(3):51-62
 创新是企业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重要战略,激发员工创新行为对企业实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关于员工创新行为与组织创新氛围和个体工作动机关系的研究,一是较少关注外在动机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作用,二是侧重组织创新氛围整体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探讨,忽视组织创新氛围各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个人-组织匹配理论,同时引入工作动机的两个维度(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为中介变量,构建组织创新氛围不同维度(自主工作性、团队协作和组织激励)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跨层次中介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来自50家企业323名在职员工的数据,运用SPSS 21.0、AMOS 21.0和HLM 6.08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跨层次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理论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①组织创新氛围的3个维度(自主工作性、团队协作和组织激励)对员工创新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②内在动机在自主工作性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团队协作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组织激励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同时起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揭示了工作动机的两个维度(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组织创新氛围的3个维度(自主工作性、团队协作和组织激励)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中的作用路径,丰富了组织创新氛围、工作动机、员工创新行为三者关系的理论研究,而且对组织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企业管理者应注重为员工提供一个创新氛围浓厚的“软环境”,并重视从员工工作动机视角改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7.
结合企业行为理论与最优区分理论,运用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战略差异度对企业创新投入(进取式风险承担行为)与寻租支出(越轨式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当企业战略定位偏离行业常规模式的程度越大时,其创新投入水平越高,而寻租支出水平越低,呈现出“小心翼翼进取”的冒险倾向;(2)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国有产权同时抑制了战略差异度对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以及其对寻租支出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对信号管理概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外界环境、组织结构、决策者认知3个不同层次,梳理了信号管理发生机制的研究脉络,并结合对信号管理发生的本质认识,即组织决策者选择利用符号性资源解决其所感知到的冲突的决策过程,将信号管理发生机制的多层次研究系统地整合入“冲突识别-冲突解决”的两阶段决策框架.结合该框架,探讨了信号管理发生机制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管理学科的实践属性决定了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时空情境依赖特征。本土情境作为中国企业成长不可分割的基本载体,也是促进管理理论与特色实践交融共生的底层影响要素。鉴于当前普遍存在“西方理论难适用”与“本土理论难开发”的共性问题,背后均指向对本土情境认知的泛化、碎片化、静态化等问题。本文通过对VUCA时代本土管理情境特征的结构化梳理,刻画了本土情境演变的动态谱系和情境要素间的复杂组合,由此呈现出兼具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单一要素与多元组合等多维视角下的复合情境观。进而,在促进本土情境认知结构从离散化、架构化向谱系化与组合化演进的同时,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复合情境观在本土管理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嵌入角色与作用。通过明确时空情境敏感性下的“新背景-新过程”双维问题筛选机制,厘清本土情境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嵌入”与“涤除”平衡策略,推动本土管理理论研究走向兼顾“本土特色”与“整体普适”的深度情境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类会更加面临“有限处理能力”和“无限增长信息”的矛盾,而利用机器帮助提高决策者决策质量是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从接纳建议的角度研究人们对于人机工作的态度,通过引入“机器”作为建议者,比较人们在接纳机器和人提出建议上的差别以及重要的认知条件。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决策者在主观决策情境中会倾向于人的建议,而在客观决策情境中则倾向于机器的建议;(2)在客观决策情境中,高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对人和机器建议的采纳无显著差异,而低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会更倾向于采纳机器的建议;(3)在客观预测情境中,决策者在困难任务时更倾向于采纳机器的建议,而在简单任务时,对人和机器建议的采纳无显著差异;(4)在主观决策情境中,对人的建议的采纳不受建议框架的影响,但对于机器提出的建议在负性建议框架描述更容易采纳。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和完善了不同决策情境下建议者类型(人/机器)对建议采纳的影响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实践意义是:帮助决策者更充分地利用机器来辅助决策,更全面地了解机器建议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路径,提高了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