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太平天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代替,晚清内轻外重的局面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代替,晚清内轻外重局面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国家主义,核心的一点就是教育为国家利益服务。20世纪美国教育的国家主义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教育目的从个人本位逐渐向社会本位、国家本位倾斜”和“教育管理体制由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向‘准中央集权制’靠近”。  相似文献   

4.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问题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一向是资产阶级法律理论和实践中一个最为复杂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相互关系作出评价时不能脱离某个政权组织体制所起的作用这一历史背景。在当前中央  相似文献   

5.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实施 40年来对欧盟农业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同时其采取的主要措施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的改革带来了基础性的变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从价格支持转为直接收入支持。持续的改革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仍在继续。这些改革也反映了欧盟对内和对外政策的调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会关注其改革并调整自己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发展合作政策是欧盟重要的对外政策工具,具有欧洲一体化的深刻烙印。欧洲一体化的基本理念、欧盟独特的超国家行为体性质、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等因素决定了欧盟发展合作政策具有很强的协调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欧盟发展合作政策与欧盟其他相关内外政策之间的协调;欧盟与成员国在发展合作领域的政策协调;欧盟与其他国际援助方之间的协调。这种协调性特征对欧盟发展合作政策的形成、国际发展合作趋势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中国援外政策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国家政权管理体制一样属于地方分权制,地方分权管理体制下,地方自治思想统领教育管理,教育事业归地方管辖,教育督导的职能侧重于服务;英国教育督导机构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首先是教育督导最高机构教育标准局独立在教育部之外,直接对议会负责,其次是皇家教育总督学有制定教育督导政策的权利,不受任何机构限制,且教育督导工作人员的报告具有独立权,任何人不得干扰更改。英美两国的教育督导经验提示我们应理顺教育督导体制,严格督导人员选聘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督导方式。  相似文献   

8.
欧盟教育政策是欧盟整个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欧盟发布的一系列 基础性条约和教育政策文件之中。从欧盟教育政策在欧盟整个政策体系中的地位而言,欧盟教育政策经历了 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1957年至1985年的初步发展阶段、1986年至2000年的拓展与深化发展阶段和 2001年至今的整合与完善阶段。从政策所涉及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政策,但也 涉及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方面的政策。当前,欧盟教育政策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治理阶段,呈现出四个方面 的发展走向,即追求政治认同、兼顾质量和效率、消弭发展差异、推进终身学习计划。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中的地方分权改革实质上是国家权力在中央与地方的再分配,是为平衡中央与地方关系而采取的区别于中央集权的路径选择。其在我国的实行受特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最根本原因在于行政体制内部没有清晰界定纵向间的事权、财权和人事权。本文即是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分析,从内外因两个方面重点对我国政府间纵向关系中地方分权改革的动因进行详实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央集权是政府为实践国家职能与公共权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形式.中央集权的形成需要国家权力的贯彻、君主发挥至高无上的统帅作用、行之有效的官僚体系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共同文化作支撑.婆罗门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国家形成时期,它削弱了国家职能,抵制国家力量渗透,阻碍社会流动,影响国家官僚体制的构建,限制王权,阻碍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共同文化的形成.婆罗门教对古代印度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消极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本质的理性化的洞见、理想和信念,国家教育发展的国策性理念是国家基本政策制定实施层面的教育理念。教育优先发展国策性理念包含教育大政方针制定、规划制定、公共财政投入、人才储备四个优先性的确立。教育人本国策性理念视人为教育的中心,关注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统一、促进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发展。教育公平国策性理念注重受教育者平等教育权的维护、得到公正对待及学教育质量的平等。教育优质国策性理念关注全面质量和高质量的双重提升。素质教育国策性理念关注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终身教育国策性理念关注建构基于现有教育体系又超越现有教育体系的大体系。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国策性理念具有不同的教育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尼日利亚的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的教育质量和专业水平倍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十年来,在尼日利亚联邦教育部的领导下,由大学委员会(NUC)组织全国大学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尼日利亚联邦大学、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间发展严重不均衡,加上许多大学对专业认证的积极性不高,大学专业认证标准缺乏针对性和政策保障等原因,导致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未能有效促进尼日利亚大学专业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有它特有的结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由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阶段和基本环节共同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从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来看 ,它包括内化、外化和重新教育三个基本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包括确定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提出的实现教育总体目标的基本路线,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江泽民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教育方针的有关思想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造就“四有”新人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新诊断,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教育方针,对指导我国的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创新教育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教育与教育环境优化成正相关。本文着重论述了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的社会文化环境、国家育人政策环境、学校教学环境 ,特别是就教育培养目标、教育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及其课堂环境发表了看法 ,认为优化学校硬环境与软环境 ,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伦理是教育政策主体调节教育利益所遵循的价值和规范,包括教育政策伦理价值和教育政策伦理规范两个层次。在本质上,教育政策伦理是规范教育政策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的准则体系,是调整各种教育利益关系的有效手段,是社会主流价值对教育政策的道德诉求。当前,加强教育政策伦理的研究,对于规范和指导教育政策主体的政策行为,保证教育政策的公正与公平,提高教育政策的效率,确保教育政策公共利益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平等理念所蕴含的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国家的积极干预政策。国家积极干预教育,实现教育平等,在政策取向上,经历了举办教育到资助教育的转变;在干预教育实现教育平等过程中,也赋予了教育平等理念以新的内涵;除了传统的行政力量干预之外,为保障教育平等的实现,司法积极干预主义也增加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办学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国民办教育走上投资办学的道路,既是特定时期的一种选择,也是办学者不得不做出的一种无奈和被动的选择,也是特定时期民办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投资办学是一种特殊的发展模式,它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的私学之路,也不同于西方的私立教育模式。正确认识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特征,对于制定民办教育政策和制度安排,对于认识新时期教育属性的发展变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践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创造性人才培养在理论和现实双方面作用下的实践趋向.创造力的汇合理论强调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实践需要一种整体的系统思考;国家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要求反映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根据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区别,需要在教育改革中提出明确的目标,既要重视培养善于创造原发性知识的人才,更要培养能创造性地满足现实需要,注重取得成效的创新人才,以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社会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问题成为高校乃至社会都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确保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助困促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