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开始发生变化,其表现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而这一转移又是进一步深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社会化商品生产转化,由传统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化的重要步骤。最近我们调查了安徽省当涂县农村经济情况,打算结合调查结果对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倾向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出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众多的社会因素 ,导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 ;农村内部、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运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以及城市自身就业压力巨大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应积极探索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统计,2000年农村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为1.5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1.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约620万人。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978年 ~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53元,平均每年增长13.7%,而同期农民的非农业纯收入由9.4元提高到993.5元,年均增速为23.6%,比农民人均…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本文试从我国国情出发、着重阐述我国近期内农业剩余劳动力应以就地转移为主,以及应采用的相应措施。一、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新情况及其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政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到1988年底,全国已有955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比1978年的2800多万增加了2.4倍多。从总体上看,这是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历史性的进步。但应看到,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新情况。例如,农业劳动力向  相似文献   

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不断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在转移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对此,要汲取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选择适合本省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如何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如何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型的传统农业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型的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搞清的路子。文章介绍北仑区三山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迁向城市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当期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分析文/吕新业我国乡镇企业产生于50年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饱尝了创业的艰辛。众所周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带共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有惨痛的教训。世界发达国家走的是使大量农民破...  相似文献   

9.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合理转移 ,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其中如何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更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 ,提出产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总量过剩、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及有效需求不足等四个方面 ,同时就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打破区域壁垒、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对农民岗位职业培训及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与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一社会问题。提出如何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国家提出了将其转向职业教育,由职业教育将其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测算,1978~2000年,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有了显著提高。解放初期的1952年,我国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仅为5%,这一比率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仍仅为7.1%。1978年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劳…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社会转型的基础工程。本文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素质和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过去50年来,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发展机构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侧重在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农业新科技的研究、推广和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等。此举对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卡路里摄取量、改善营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因农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低,农产品增产,农民不见得增收,农村贫困问题在许多遵循这一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得到解决。本文提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减少农村劳动力为主要战略目标。只有这样,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才有可能增产增收。而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则又必须使整个国民经济在发展早期按照比较优势,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才不会变为城市的无业贫民。只有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传统的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着眼点的农村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文章依据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统计数字及课题组的调查资料 ,对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以求为制定适合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辛江,管永昌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乃至走向现代文明,都必然伴随着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进行研究 ,认为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向非农领域转移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最终的出路在于非农产品的发展和大量农民的产业转移 农业长期发展缺乏动力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不是“农村”的人均收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农业总收入,二是减少分享农业收入的人数。 显然,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能由农业自身加以解决。根本的出路在于经济“非农产业化”程序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农业人口得以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出来后,一定的农业收入由剩下来的少数农民所分享,农业人均收入也就得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下半叶至本世纪初,法国农村中农工合一的自然经济结构瓦解,乡村工业普遍衰落;传统农村的社会凝聚力丧失,农村公社解体;人口生态平衡也发生变化,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原本维持传统农业社会特质的各要素都在向自我否定的方向转化,整个农业社会在这一系列解体、改造、变化的动荡之中,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甘肃省生产力水平、农业资源消耗、农业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村科技水平和农户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提出必须把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从建设"新农村"视角讨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若干有分歧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是传统农村劳动者,而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指向城镇的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村的转移;不仅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业转移;不仅指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也包括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断随着工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现代化的渐进过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新农村建设,保证"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协同并进,是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稳步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