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了许多鄂温克族桦树皮制品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鄂温克狩猎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习俗所用的桦树皮制品的文化艺术与特征,并从中透出以鄂温克为代表的黑龙江边陲地区少数民族人民驾驭自然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与灵气,显现了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民族习俗和桦树皮文化艺术的深厚意蕴.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1991年9月至10月,曾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县、塔河县鄂伦春族地区,考察鄂伦春族古老的桦树皮文化。看了他们精美古朴的桦树皮制品和妇女制作桦树皮制品的工艺过程。同时,发现他们制作的桦树皮制品的造型以及制品上的图案纹样和色彩调配不但典雅大方,而且具有原始风格。从这些工艺制品中不仅可以看到鄂枪春族独特的狩猎文化,也可以追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轨迹。从而可以肯定的说,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制品,是我国古老文化的载体,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桦树皮制品的悠久历史 原始人利用树皮,是从蒙昧时期开始的。如“用树皮纤维制成的绳索,……建造覆以树  相似文献   

4.
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的美术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它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北方民族创造的文化,而是多个民族在历史上的相互滋养、相互传承并与周边文化长期对话形成的独特的美术文化.北方狩猎游牧民族有着相近的发展历程、相近的宗教信仰与文化实践,也曾有过氏族的融合和政权的交叠.文化上的相互对话、相互渗透甚至承袭的关系,在客观上命定了这些曾以游牧、游猎为基本共同生存特征的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美术文化,既有发生学意义上各部族的个性化特点,又有其发展过程各民族共同孕育的共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北方地区岩画分布很广,从新疆始经过青海、甘肃、宁夏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省,形成了延绵万里的北方岩画艺术长廊。北方岩画多以狩猎和游牧生活为主要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北方民族生动的形象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料。 本文只想通过北方岩画与北方狩猎、游牧民族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来探索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性文化因素,达到对岩画艺术发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民族主要指包括满—通古斯、蒙古、突厥三个语族在内的阿尔泰语系民族,在北方民族文化中,狩猎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曾长期并存。产生于北方文化土壤中的口承文学与作家文学,特别是其中的神话、英雄史诗和戏剧文学,对中华文化与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北方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因而在21世纪全球文化对话及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多数属于狩猎—游牧民族,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狩猎—游牧文化间的竞争与融合是古代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基本线索。无论汉族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促进和参与中国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狩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补与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精神的升华。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之前的中国文学以雅文学为结构主体,之后转变为俗文学为主体。蒙古族、满族等汉文学创作,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尤其重大。  相似文献   

8.
经过学者们近四十年的努力,中国对古老狩猎民族鄂伦春族的研究已经取得突出成果。 聚居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的数千名鄂伦春人,1949年建国时尚于原始社会末期地域公社阶段,保留着父系氏族组织,且留有母系氏族的残迹。鄂伦春人以狩猎、采集、捕鱼为谋生手段,住在原始住宅“斜仁柱”里,穿兽皮,食兽肉,使用自制的桦树皮家具器皿。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族是位于我国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桦树皮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桦树皮制品初步成型后,鄂伦春人在其表面饰以装饰纹样,鄂伦春族装饰纹样来源于自然,展现了游猎民族简约大气的审美情趣,表达出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以及对社会安定和谐的祈愿。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是该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桦树皮制品审美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鄂伦春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及鄂伦春人民独特的审美情感,充分反映了鄂伦春族的勤劳与创造智慧。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草原历来是我国北方众多少数民族生息蕃衍和融汇之地,他们的祖先或狩猎、或游牧、或征战,都与马结下不解之缘。反映到当代内蒙古文学创作上,马尤其有着特殊意义。表达了一种民族自豪感,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意识,也表现了“马背上的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横亘在蒙古高原南面的阴山山脉,自70年代以来,经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发现了数万幅具有狩猎游牧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品——岩画。内容丰富多彩,其画风古朴粗犷,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有各种飞禽走兽以及猎人狩猎、部族征战,天神地祗、祖先神像、男女交媾、黥而文身、日月星辰、数量符号、车轮车辆、放牧场面、窍庐毡帐和手脚蹄印、莫不尽有。这些宝贵的原始文化艺术作品不仅对古代蒙古族及北方民族先民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提供了大量形象而真实的资料,而且折光地反映了古代蒙古高原蒙古族及各北方民族先民的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13.
说“北發”     
北又称,是北方古族。据文献与考古学考证,北为大兽狩猎民族,以多种类型的投枪与石镞为工具,捕捞与狩猎并重的部落集群。因追逐野兽群,由嫩江流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进入北亚地区,并把细石器文化带入北亚、直至带入美洲。在北亚与土著融合,形成新的民族集团-北亚地区的邑娄族、爱斯基摩族。《庄子·逍遥游》、《列子·汤问》中的穷、终为北的同音异写,先秦人已知北亚有一个北族,在他们的文化中又融合了有夷、禺强、玄冥文化。  相似文献   

14.
鄂伦春族萨满教特点刍议郭淑云在我国信仰萨满教的北方诸民族中,鄂伦春族萨满教最具特色。与北方其他民族相比,鄂伦春族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地方,经历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经济生活方面,当其他民族已由原始狩猎生产相继转为游牧业、农业生产以...  相似文献   

15.
《草原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首先,总体设计科学合理。这套丛书将草原文化的内容作了科学的分类,对草原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草原物质文化研究》一书,对草原物质文化中的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以及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的形式与种类、内容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则分别对北方草原民族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作了细致的探讨。《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一书,分别对呼伦贝尔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族是一个典型的狩猎民族,狩猎不仅是鄂伦春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笔者在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收集各方意见,做出一定整理,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意图促进更有利于鄂伦春文化自觉自强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岩画是古代先民描绘或凿刻于山岩之上的图像和符号.阴山地区的岩画是中国古代北方狩猎民族创造的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内容、题材多种多样,其中对虎的刻画更具特点.在阴山虎岩画与中国北方草原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虎纹饰牌的对比分析中,可以解决阴山虎岩画的断代问题.阴山虎岩画创作的意义与动机也是岩画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早期蒙古的狩猎业与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狩猎业在诸北方民族历史发展中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后来,由于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取代,成为起辅助作用的经济形式。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后,在继承北方民族狩猎业经验的基础上,使狩猎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狩猎业在军事训练、补给生活所需、消遣娱乐等方面均起过极重要的作用。由于蒙古民族爱惜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泛伦理主义情怀等原因,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形成了蒙古最早的生态保护日和生态保护区。在保护日和保护区内,各种动物都受到法律或习俗的保护,甚至非生命物也成为当时人们保护的对象。这些对当今人们树立良好的动物保护意识、对人与动物的和平相处、为人们留下更多的“朋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最早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源于母权制氏族社会。从民族学的资料来看,凡经过原始狩猎、捕鱼经济的原始人类都具有类似萨满教的这种意识形态。在东南亚的一些岛屿的居民及美洲的印第安人当中,至今还有类似萨满教的信仰。现在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汉藏语系,南亚语系的一些民族以及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的一些民族中,萨满教的残余仍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流域地处中国东北边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空间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独特性,也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民族强烈的自强精神和突出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狩猎文明、渔猎文明、牧业文明、城邦文明和玉器文明。黑龙江流域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王朝有密切来往,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撞击中,两个文化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既有利于黑龙江流域民族吸收中原文化优秀的发展因子,促进北方民族各族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明,使黑龙江流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既从总体上探讨了中原文明影响下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文化特色,又从各个民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解读,期望这组笔谈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