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政治学视角看,我国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性的。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引发的利益矛盾加深,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政治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社会政治生活面临一些弊端,一方面削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又降低了政治体系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效能。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政治体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对群体性事件的正确处理和预防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以及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笔者从法治角度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和预防群体性事件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常态战略调整的转型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改变,各阶层的冲突矛盾不断升级,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影响深远,这些因素使得潜在的社会矛盾激化,甚至暴发冲突。近年来的群体事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防止社会矛盾的积累和冲突的加剧,本文通过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剖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因素:社会转型是时代背景,利益冲突是物质根源,权力滥用是重要原因,文化心理是深层要素。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决群体性事件,人们可采取诉诸法律的方式,但现实上却并非如此。选择不进法院的实质不在于没有法律可依,也不在于群体性事件的双方不懂法,而在于双方都认为进法院不能解决问题。因此,群体性事件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虽然不可以被简单地判定为社会危机,但却说明了法治社会基础的缺失。群体性事件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很快消逝,但法治社会基础的培育却需要漫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意识、法治知识、法治制度,是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的三个重要方面。理性地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有助于群体行为秩序化观念的培养和增强,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是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及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是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探寻各类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开始加速社会的转型,伴随而至的是社会成分越来越复杂多样,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由此产生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与稳定,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采取措施把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进而实现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社会变革体制转换利益调整的大背景下,人民内部矛盾随着各种诱发因素的此消彼长,不断滋生发展、蔓延、转化,呈数量增多、复杂性加剧之势。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日趋突出,妨害社会和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浅析了在处置群体事件中如何掌握和运用好心理战战法的特点,以最小的代价平息事态,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有力打击不法分子。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上升,正在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施政和治理能力。为此,要将群体性事件纳入转型时期社会发展战略,要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拓宽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主体力量,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和程序建设,要掌握科学的舆论引导策略,在妥善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打造现代政府新形象。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时期是法律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法律观念、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创造的。我国社会转型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自由、平等、幸福、安全的社会,通过法律创新,能够加快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时新旧体制的转换,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的变更,阶级阶层的进一步分化,社会心态与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和摩擦相应明显和突出,导致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表现、成因及对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国内社会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它的频繁发生及其越来越明显的对抗形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目前,国内学者们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已从不同的角度积累了很多富有见地的成果。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成因和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性评价和前瞻性探索,为科学防治社会群体性事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弱势群体具有实用主义的法律价值观,偏重于从个人利益出发认同法律的功能价值,法律意识水平尚处于朦胧的、自发的意识阶段,权利意识不明确,法律权利价值观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法律实现其正义、获得正义的观念意识较弱。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个人正义的法律价值观,对法律的社会正义持一定的非支持态度;对法律的公正性认同感不高,对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性理解也较为客观、实际。在建立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时,要落实宪法精神,在体制内使弱势群体有正规的、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和需求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5.
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对法律工具性的认识,形成了公法一元化的法律观,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初步奠定了公私法二元化格局。但社会转型仍然带着旧有体制的印记,现阶段我国公私法关系突出表现为活跃的市场因素所引发的私权保护诉求与计划体制下的政府管制思维之间的冲突。为了更好地建立公私法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文章建议通过确立法的回应型模式,即借助于司法部门的能动主义,来增强刚性的法律规范对社会生活的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认为,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不利于司法公正,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法治原则的要求对司法体制进行改革,在我国宪法的框架范围内从司法机关领导体制、经费管理体制以及法院内部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实践,并在改革过程中完善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转型期的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全新的快速转型期。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是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而社会失范是转型社会的必然现象。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把握社会转型和社会控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人经由长期常识理性的积累、提炼,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顺天应时”的流域生态治理法律理念,并构建出了符合流域生态治理时空规律的法律制度。古今流域治理问题的表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受历史传统、法律文化、流域自然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流域生态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古今流域生态治理法律制度具有相通性。古代流域“一体化”生态治理法律制度对完善现代流域生态治理法律制度和提高其法律实效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群体性事件法律解决机制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群体性事件法律解决机制的立法、执法、司法3个阶段。指出立法阶段应避免易产生群体性事件的立法;执法阶段宜形成重复博弈、重视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区分刚性或弹性需求来决定严格或宽松执法、增加群体性事件决策成本和外在成本;司法阶段要发挥司法定纷止争的作用。旨在为群体性事件解决提供有益对策。  相似文献   

20.
道德文化建设.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众多,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矛盾、多元价值观导致的矛盾、民众的民主诉求、参政议政需求与制度的矛盾等.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个体价值多元化、道德失范成本太小、道德行为缺乏共识等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政府、企业和媒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应通过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