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 问题的提出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或说语言体系和语言使用之间的矛盾始终是英语教学中的根本矛盾。语法是语言体系的主要方面,因此考察英语教学法各流派如何看待和处理语法,颇能看出它们各自的得失和演变。 2.0 语法语言是一种音流。在时间上一去不复返并呈线性序列。词是序列里的基本单位,它们是按规则组合的。制约句子里词与词之间关系的规则就是语法。语法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生成性。概括性表现在:无限复杂的语言现象可以概括为数量有限的规则。抽象性表现在:语法是对存在于句子中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规律的体现。生成性则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逆转:人的演绎能力通过有限的语法规则能生成出数量无限的句子来。  相似文献   

2.
试图运用英国著名翻译家皮特·纽马克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格语法及格省略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以达到原语和目的语表达效果相同或相近的目的,从而实现可懂性和可读性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序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4.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功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存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5.
<正> 价格的市场运动具有两重约束,一个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引力,一个是市场供求的外部推力,二者的合势共同决定了价格的市场轨迹。因此,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成为价格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言而喻,价格反映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6.
关于民俗的产生,有种种说法。有的认为民俗产生于宗教、迷信;有的认为民俗产生于某种偶然现象,后代因袭之而成俗;有的认为民俗是君主提倡、推行的;还有的从弗洛伊特的性学说观点,推论一切民俗都与性问题有关,等等。上述诸说都有片面性,或偏颇处。我们认为民俗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却  相似文献   

7.
徽州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其清代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且底蕴厚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俗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至清代发展到鼎盛,其在保留古老徽州习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内容更加丰富,特征愈为明显。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徽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华大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在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徽州民俗文化,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湖北民俗性格略论萧放“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是近代以来流传颇广的俗谚。神秘、诡异、鸷悍的“九头鸟”成为湖北人的代称。外省人袭以讥讽鄂人,而鄂人却坦然受之,毫不为怪,“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①,大有楚君熊渠“我查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②的遗...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笔记小说极其繁盛,而民俗小品成为其中异军突起的重要内容之一。明清民俗小品具有内容 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对民俗风情观照的审美化、艺术化、闲适化和世俗化;寓情于俗,托理于俗,寄评于俗以及艺 术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等明显特征,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0.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有概念、人际和语篇等三大元功能。所谓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人际语法隐喻又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通过情态隐喻的取向、类型和作用的介绍,阐述了情态隐喻的基本知识和用法,帮助人们根据日常交际的具体对象、具体场合来选择不同的隐喻形式,委婉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指出情态隐喻的作用,明确情态隐喻体现语篇中复杂的语义内涵,从而揭示了情态隐喻在人际语法隐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语法研究中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现代汉语而言,历时有两个含义,即与共时相对的历时和共时中的历时,因而语法研究中的历时观照也就有了两个不同的视角。共时语法研究中的历时主要有探寻源头、解释原因、寻求证据、提供对照和作为研究内容本身这五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维吾尔语语法的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作为苏联的语言学家们对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所进行的广泛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开始的。后来,特别是解放以后,我国也培养出一批维吾尔语语言科学工作者,对现代维吾尔语语法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关于维吾尔语语法方面的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在维吾尔语的词类、主要的语法结构和某些语法范畴方面得出了相当一致和符合维吾尔语实际的科学结论。可以说,这方面的成绩是很大的和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三峡区域存在一种特殊的民俗形态———军事民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军事战略位置,造成三峡区域自古以来战争风云跌荡连绵。军事文化要素渗透在三峡土家族的丧俗、节俗、饮食习俗、地名民俗等民间风俗之中,这种独特内容的军事民俗不仅造就了三峡地区人们共同的心理特质和民族精神,而且是三峡区域现代文明的建设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很不好懂。近年来,我也常读点《庄子》。一边儿读,一边儿试图在注重训诂的同时,又从古汉语语法的角度,就某些难点,尤其是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词句,作出解释。这样,问题便似乎有所解决,文意要说得确切一点,字词要落实一点。下面从《庄子》前二篇摘引若干句段予以具体说明。这一尝试是否对路,望同仁们批评指正。《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的“击”,马叙伦、王叔岷诸人都认为通“激”。水击三千里,未桂曜说:“犹言水激起三千里也。”愚按:“击”视为“激”的借字,义虽大致可通,但终不如解为本字那  相似文献   

15.
略论网络广告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媒介 ,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广告也带来了若干的法律问题 :如隐性广告、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广告等等。本文对网络广告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不同 ,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历史正在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是这一划时代的变化的表征。《决定》是新的政治经济学,广而言之,也是新的意识形态学;它不仅表明了哲学改革的紧迫性,而且为这一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下,哲学界早就在酝酿改革了。尽管“左”的思想的桎梏一再阻遏人们创造性的发挥,但理论思维仍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发  相似文献   

17.
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表现民俗的方式有四 :(1)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2 )方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的内容 ;(3)方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 ;(4)方言单位折射出民俗的风貌。由于方言与民俗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 ,有必要建立起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方言民俗学 ,以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汉唐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到隋唐时期佛教本身已成为隋唐文明的内在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融透过程中,从信仰样态上来看,经历了观音信仰、弥陀信仰的民俗化诸过程乃至向民众生活领域民俗化过程;从特征上来看,佛教民俗化表现了泛神性、兼融性、简约性等特点;从宗教的社会作用上来看,其功效是显著的,表现为由外向内、由低向高的社会功效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一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向我们表明,物质世界中一切有着一定的组织程度和结构水平的物质系统对于与之相互发生作用的另一个物质系统具有复制和再现的能力,即反映。从信息的观点看,人类的这种复制、再现能力的强弱好坏,与信息的传输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信息系统是由信源、信号(包括信道)和信宿三个子系统所构成的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控制的整体系统,通过这三个子系统的协作,信息终端(信宿)才能够清除信源所发信息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在权势论和双文化论的方法基础上对该现象做了社会语言学分析。文章最后指出语言本身并不含有性别歧视含义,而且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