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白“双悬日月照乾坤”诗句,喻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二帝”(皇帝、上皇天帝)与“二都”(京师、南京)并存现状。《红楼梦》中,史湘云酒令引用此句,寓意与李白完全相同:小说故事社会背景中,有皇帝,也有太上皇;京师而外,还以金陵为南京。这明显不合清初史实,却是明代历史的写照。  相似文献   

2.
杜甫称李白为“山东李白”,元旗和《旧唐书·李白传》径称李白为“山东人”,原因何在?李白有显赫的先世,而近世却沦为商贾子弟;按唐代制度,商贾子弟不得参加贡举,从而进入仕途。本文从李白的入仕道路入手,探讨了“山东人李白”背后潜藏着的李白家世和经历的秘密以及他内心难以言诉的幽愤。所谓“山东人李白”,正是李白为了离弃、遮掩其工商杂户出身,定居山东并取得山东户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存一千四百余首。仅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即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西南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所表现出的深邃思想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老而弥坚、不断追求的“诗圣”形象。杜甫以沉郁的客寓意识,飘零落拓之感,寄托了乡国君民之思,体现了其思乡诗“史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融合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乡诗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新旧唐书李白传各有千秋,在资料采集与文学写作方面,体现出有所不同的风格追求与耐人寻味的采择,其中有些为人诟病的“错误”,似乎并不简单,包含着时人的文化认知、寓意,未必“错误”.如李白“山东人”一说,就颇可商量.正确与否并不因时间先后而判断,有些名文、“信史”反而值得推敲,如记叙李白的李、范二文,以及李白时人的魏万文,旧唐书李白传似未见过或全不采纳,令人寻味.新唐书李白传显然更多文学描写渲染.  相似文献   

5.
李白在《古风》中推崇儒家美刺观念 ,但他的诗歌缺少关怀民生的热情 ,毕生认同文学侍臣的身份 ;李白也常歌颂山林之隐 ,但在实践中或作为取仕的“终南捷径”,或为了炼丹向仙。所以 ,李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者。唐朝初盛时期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培养了士人的个性精神 ,李白作为这一特殊文化的杰出代表 ,由于沉湎于超凡出俗的精神体验 ,从而在大众社会中缺席 ,并承担着巨大的孤独。儒道观念作为一种“公众意见”,可以帮助李白作为“他者”而体验在场的快乐。李白的儒道言说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李白的旷世孤独和奋力挣扎。  相似文献   

6.
李璘是谁?李璘也许算是李白的一个“粉丝”。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李璘除了“粉丝”的身份之外,他还曾是李白的直接上司,更为重要的是,他和李白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他,将李白打造成了一个罪犯;是他,将李白送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一部具有“韵外之致”的艺术建构,它不仅使人联想到古典诗文中表达的怀乡忧思情怀,更使人领悟到沈从文作为现代人的生命体验的诗性寄意和对民族生存忧患的象征性寓意。这种诗性寄意和象征性寓意,是通过作家所营造的桃源梦境、所安排的开放性环状结构来承载的,从而形成了“圆融绝妙”的“边城”神韵。  相似文献   

8.
拙文《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对郭老的两个碎叶说提出了不同意见,论证了“只有碎叶水畔的碎叶城,根本没有焉耆碎叶城”。李从军同志《碎叶与李白生地》认为“这个焉耆碎叶不存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据他考证,“焉耆碎叶,早已有之。”作者用以支持其论点的唯一材料是《新唐书·地理志》中的一条:“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东至碎叶国五千  相似文献   

9.
论女性与李白的情感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李白与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关系进行了情感分析、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认为在李白诗作中,许多美女形象是表达政治之恋的喻指符号;礼赞女性美质也大多是政治理想失落后得到的一种心理补偿,李白的“赠内”诗表现了他对爱情的珍视,即使是对婚外性爱的表现,也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慰藉,而“宫怨”“闺怨”诗更蕴含着沉重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庄子思想的核心——逍遥游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大致过程。认为与魏晋时哲学上对“逍遥游”有两种解释:“精神逍遥”、“适性逍遥”相对应,文学上也有这两种类型的“逍遥游”创作。从屈原到阮籍再到李白构成了“精神逍遥”的典型,而阮籍则将这种创作提到了一个高峰;而从张衡到陶渊明再到王维、苏轼等则构成了“适性逍遥”的典型,陶渊明则将这种创作推提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陶渊明心态”。“精神逍遥”因封建社会本身之凝固在李白后几乎没有什么发展,而“适识逍遥”则因与封建社会之进展有相适应的一面,在融合了佛教之后,却得到了广泛发展。“陶渊明心态”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传统心理。  相似文献   

11.
一、从“李白,山东人”说起编修于五代后晋的《旧唐书》,至宋时受到许多史学界有识者的批评.曾公亮谓其“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进新唐书表》),吴缜谓其“纪述取舍,乖戾舛差”(《进新唐书纠谬表》).单就《旧书》的《李白传》而言,其“错误”诚然是在在皆是,其中尤以谓李白“山东人”最为识者所鄙陋.中华书局标点本《旧书·李白传》“山东人”下校勘记云:“李白中年时曾在山东住过,故杜甫诗中有‘汝与山东李白好’之句,元稹《杜子美墓系铭》以李白为山东人,《旧唐书》沿袭了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12.
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万幼楠清代诗人黄虞《赣江诗》云:“彭水通湖汉,章流合贡津。编排鸠木客,怖浪祷江神。市闹龙船鼓,山逢赣巨人。从来称秀异,云壑好投给。”①诗中提到的“本客”和“赣巨人”究竟是人?是神?抑或是动物7若是人又是何种民族?这个问题一直...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都怀揣着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只因囊中羞涩,美梦难圆。如今,“跨国沙发客”想出了四海一家的妙招:你到异国旅行时免费睡他家的沙发,并在这张“活地图”的引领下尽情享受当地的美食美景;他到中国游玩时睡你家的空闲沙发……双方既节省了大笔餐宿费,还能轻松融入异国家庭,体验美妙的“深度游”!  相似文献   

14.
“李白文化现象”和“三型李白”论(“历史原型李白”、“诗艺造型李白”、“传说塑型李白”),是《李白文化现象论》对李白研究所提出的创意性的理论架构和全新的学术话语。《李白文化现象论》突破了该研究领域那种单维度、线性型、平面化的思维定势和操作惯性,有助于探索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迷踪谜案。从而为李白研究的深化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白乐府论     
李白的一些广为流传、百代生辉的诗歌,多为乐府诗。太白鲜为律体而大量地创作了弘扬个性的乐府诗。乐府诗的数量,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乐府诗研究的一大聚讼是诗歌的寓意,太白乐府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使得诗歌寓意众说纷纭,对诗歌主题寓意的研究,应结合乐府古辞题旨,结合诗歌内容,从美学方面加以认识和探讨,这样就更符合形象思维的特点。太白的乐府诗是古典诗歌中最为自由的一种诗体。唐代乐府诗大部分脱离了乐曲,成为自由抒情的一种诗体,太白的乐府诗具有整体的不规则性,散文化的语言,文言虚词在诗歌语言中的运用,音韵的疏密有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李白先世徙居碎叶,其家族可称为“离散家族”。李白家族的这一特点,导致了家族谱牒的坠失,也引起后人对其家世记忆的质疑,但李白有关其家世的记忆,不仅出于他本人对其家族世系的确信,同时也与其家族回归后文化寻根与文化认同心理密切相关。由此,其家族先世杰出人物的个性与功业,也就潜在地影响了其“英特越逸”个性气质的形成,而这种个性气质,又进一步成为其诗歌多“奔逸气”与不受羁勒、天马行空艺术特征的根基。李白的家世记忆,不仅于认识其家族特征颇有价值,对于解释诗歌史上的“李白之谜”也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建国以来史学界关于陈胜生地阳城今属问题所发生的学术争论之现在加以综述,并与“颖川说”、“汝南说”、“陈郡说”诸观点进行商榷,在此过程中,综合各家所认可的陈胜生地阳城今属所必备而可靠历史地理条件.从而提出三条标准:一、陈胜起义前即有阳城县名;二、应属楚地、当有楚语;三、往渔阳途经大泽乡且距大泽乡较近.并以此力排众议,独树其说──-陈胜生地当属今固镇县境阳城.  相似文献   

18.
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蜀道难》“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久成定论。自古及今,研究此诗者经久不衰。对于李白写本诗的意旨,《唐诗鉴赏辞典》称“有种种寓意之说”。追溯到传世较早的两宋本《李太白集》,在《蜀道难》题下均注有“讽章仇兼琼也”。赞同此说的著名学者有北宋的黄庭坚、沈括  相似文献   

19.
“白也诗无敌”。李白是“以诗名家”的,在盛大诗名的掩盖下,李白的文章却鲜为人重视。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上韩荆州书》两篇文章,由于被《古文观止》选录,广被流传,家喻户晓,是大家所公认的名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已成为脍灸人口的熟语。但李白其他的文章,则少为人知了。李白集注本,传世的有南宋杨齐贤注《李翰林集》,元朝萧士贇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朝胡震亨的《李诗通》,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杰作《个人的体验》表现了大江健三郎的将小宇宙与大宇宙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这是一种以“现实政治与‘呼唤’文学相结合的现实主义”为主的东方传统文学观;从艺术方法说,这是一种以“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心理体验”为主的意识流方法;从艺术风格说,这是一种以“严肃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变形”为主的现代派风格。这种审美体验与艺术特征,源自大江健三郎的“怪诞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