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2.
古代语境中的"知行合一"学说,作为心学的成圣工夫论,本为解决理学的内在症结而提出.在现代语境中,"知行合一"被频繁提起,革命家从中汲取革命精神资源,学者则视其为反省传统欠缺的一个参照."知行合一"说在古今语境中有不同的叙述,考察其与现代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古今关系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言外之意"与语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境对"言外之意"有极强的制约性;另一方面,"言外之意"对语境具有不可分割的依附性.在讨论"言外之意"这一现象的时候,必须认真而全面地揭示语境对它的制约作用,从而使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语境因素,正确地理解"言外之意".语境因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客观情境层面、主观心理层面和上下文层面.语境的这三个不同的层面在交际过程中分别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形式进行制约和解释的.  相似文献   

4.
"情"字不仅出现的时间早,而且在古典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语境影响着"情"语义的发展、变化,而"情"语义也促进了古典话语功能的改观,因此,结合古典语境来展开对各义项的解析,不同的语境体现出语义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同角度,并勾勒出"情"语义大致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华民族”的语境含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蕴含着中国人民深厚民族情感的词汇,自20世纪初出现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人们赋予不同的含义.本文根据不同的历史语境,就人们对"中华民族"含义的认识进行简要的探讨,认为"中华民族"是人们对国家和世界关系进行探索和思考的产物,其含义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而变迁,而所谓历史语境就是国家在不同时期所面对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学语境中,"后现代"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一方面,受尽怀疑与指责;另一方面,又成为指称和描述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论话语,这决定了对"中国后现代"研究的必要性.对于"后现代主义是什么"的不同追问,表明不同语境下的理解构成了后现代理论本身的混杂性.中国的后现代语境构成了这混杂状况中的一元.文章指出:观念性写作是中国后现代的关键,其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美丑倒置原则、从"自由之我"到"叙事之我"、游戏观念、重估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认识的语境论形成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语境论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由特定知识语句表达的命题依赖于说出这个句子的语境.具体地讲,认识的语境论主张,由给定的知识语句,如"S知道P","S不知道P".依赖于产生它们的语境,也即,知识的形成与理解是语境依赖的,在某些语境中,S知道P,而在另一个语境中,S不知道P.这两个陈述在各自的语境中都是正确的.语境不同.认识标准的高低程度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对话、行动就会产生争论或者冲突;不同的语境设置了不同的认识标准,而且这些认识标准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认识的语境论是对我们认识判断的最佳解释之一,能够回答怀疑论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数语境中我们能够判断我们拥有知识,而在一些语境中我们不能判断我们拥有知识.这一观点既有不少支持者,同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吴昊  吕复娟 《理论界》2012,(10):116-118
在文学与图像的互文研究中,语境是不可或缺的微观研究视域和方法。因为"互文性"本身所具有的"语境"内涵,以及互文性理论发展的需要,"互文语境"在学理上是合法的,且在文学和图像的微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绝对功能、解释功能、滤补功能和生成功能等。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普通话语交际,文学话语交际在其语境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交际主体为标准,文学话语可以区分文学人物的虚构语境、叙事者一读者问语境、读者的现实世界语境和作者的信念语境.各个语境在文学话语的语用意义推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逻辑顺序.  相似文献   

10.
自然语言逻辑预设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设的研究,无论是运用"恰当性"方式的角度;还是命题"真值条件"方式的角度,都不能只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而且还必须关注语言的传达交际功能.在分析语境运用条件及语用语境基础上,研究自然语言逻辑预设的特征、功能及作用尤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与知识产权对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息"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作为知识产权对象的信息不应是信息论意义上的信息,而应是控制论意义上的信息,即具有"同型结构+意义"双重结构.这有其法学上的规范意义.具备"源于人、有价值、法定性"条件的信息即可成为知识产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谷青 《北方论丛》2015,(3):26-30
"疏密" 与 "虚实" 是宋词章法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两者的美学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 "疏密" 与 "虚实" 的美学内涵存在着差异. 具体而言, 宋词章法的 "疏密" 范畴主要有三层内涵: 词意显隐, 忽离忽合; 浓句淡语, 互相调剂; 郁结宕逸, 松紧相谐. 而章法的"虚实" 则主要体现在前实后虚, 由实生虚以及前虚后实, 虚提实证两个主要方面. 只有结合不同的语境对 "疏密" 与 "虚实" 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才能认识到其真正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语境中,"身体写作"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女性主义写作/批评的视野中,它往往被化约为女性主义文论的代名词;在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语境中,它被看作是高扬肉体欲望和强烈性意识的写作;在反对"虚假写作"的对立面,它被看作是反拨凌空蹈虚写作的一种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牧人"作为文学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反复出现."牧人"意象作为特定的"能指",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所指",具有"爱情生活"、"田园牧歌"和"人品修养"等方面的类同,但在具体的表现上又有许多差异.导致类同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趋同性,造成差异的原因则在于不同的民族在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文化类型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存在盘根错节的关系,而不同的政治语境又决定着文学的不同走向,呈现不同的审美规约,形成了文学的阶段性繁荣.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可清楚地看出其由"革命文学"逐步开始的"神圣化"渐次走向以"新写实"为主要代表的"世俗化"流交线索,怎样梳理这种流变的语境与评估其意义,怎样看待"新写实"之后文学的鄙俗化倾向是文学史研究必须加以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译坛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之争由来已久,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其争论就超出了纯粹语言探讨.近年来,受西方以文化为导向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争论更趋激烈.本文试图分析不同历史语境下政治、民族文化认同等问题对文学翻译策略选择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建立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归化策略为主导,归化/异化"和而不同"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文言》是《周易》"十翼"之一,在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史和文章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文言"则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主要书写方式,其功能始终与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文言"都是言说主体身份的自我确证、自我建构的方式。对于周代贵族、先秦士人以及两汉以降的文人而言,"文言"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长"是许多艺术的永恒母题.在新中国的儿童电影史中,"成长"主题贯穿始终.本文主要论述了从新中国建立到公元2000年这五十余年间,新中国儿童"成长"主题的电影在不同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关于阮籍 《咏怀诗》 的细读,存在"止而不言,各自体会"主观强解",以及"回归语词,感悟式理解"几种不同的途径.陈寅恪、 黄节、 萧涤非先生所代表的重视"用典",通过典语读诗的方式,立足于文本及其现实的语境关联,实现进一步的深入文本.以此为视角,以阮籍 《咏怀》 第一首为例,可见其在某种程度上叠加了"今典"与"古典"的双重意味,一方面呈现理想的君臣际遇;另一方面,言现实中贤人在当下的政治中缺失了理想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归宿,皆欲离开国家政治高飞远走.虽未直接讽刺批判时世时人,然委婉遥深地表达了对于当下政治现实的担忧.此种意旨正与当时的诗学语境、诗语语境、 历史语境以及阮籍前期济世情怀相契合,当为正始时期阮籍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王继停 《兰州学刊》2007,1(3):31-3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概念的使用有一个伴随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他们并没有如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明确地把两者定义为未来社会的高级和低级阶段,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使用这两个概念时表示着不同的含义.明确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