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峡地区"打连宵"系"竹枝"歌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时的三峡“竹枝”歌舞在三峡民间流传已久,笔者通过对竹枝词的考证和实地考察,认为现在流传于巴渝地区的“打连宵”歌舞就是由具有“巴渝舞”遗风的三峡“竹枝”歌舞传承下来的一种,是“竹枝”歌舞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戏曲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宋延平古代中国戏曲对日本的影响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隋唐时期为前段,内容主要是乐舞的流传及影响;宋元明清为后段,内容主要是杂剧和传奇的流传及影响。隋唐阶段是“孕育”中日本对中国的“吸收”;宋元明清阶段是“成熟”后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女书”起源与流传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女书”的创造体现了人类的初始思维;本文从江永的民俗风情的考察入手,分析了“女书”的起源、流传与当地女性社会的关系,认为“女书”是传统社会里被限制了的女性社会的产物。文章在充分肯定“女书”的创造者、流传者的聪明灵巧的同时,又揭示了“女书”所透露出来的传统社会里女性社会遭受压抑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女书”创造、流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内蒙民歌中的“蒙汉调”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人口众多的蒙汉杂居地方,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歌,它既有汉族民歌的特点,又有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当地人民称之为蒙汉调。据专家考证.蒙汉调又称为“蛮汉调”“漫瀚调”。“漫瀚”是蒙语“沙漠”的译音,“漫瀚调”即流传...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首流传在藏族人民中间脍炙人口的“谐”体情歌,它象那带露的玫瑰,清新可喜,历经数百年,而其艺术魅力仍经久不衰。 这类情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广大藏区,几乎人人会唱,个个会吟,比比皆是,俯首即拾。有的歌只唱不跳,有的歌又唱又跳,有的则结合游戏来唱。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流传在西藏、甘肃、青海和四川巴塘、阿坝地区的称为“谐”(),流传在四川德格一带的称为“古尔姆”(),流传在云南中甸境内的又有人称为“日玛”()。早在1930年,  相似文献   

6.
<正> 民间流传的“王莽撵刘秀”传说内容之丰富,流传时间之久远,在历史人物传说、特别是封建帝王传说中还是罕见的.本文拟就这一传说产生、流传的原因及其本身的价值作一初步探讨.一、传说产生的原因目前,从笔者掌握的材料看,不同省区的这一传说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象遍布“流传区”的“搬倒井”,说是当年刘秀被王莽追得人困马乏,甚渴,恰遇此井,手搬而成.某某村的公鸡叫得先后不一,  相似文献   

7.
浅谈四川藏区的“谐”李学琴,紫腾甲“谐”,是藏族民歌的一种,在整个四川藏区都很流行。不过,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流传在巴塘和阿坝地区的称为“谐”,流传在德格一带的,又称为“古尔”或“古尔姆”,民间文艺研究家们通常称之为谐体民歌。这类歌,深得藏族...  相似文献   

8.
目前,一种被称为“音频毒品”、“可听药”的音乐在不少学生和白领中流传。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西北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在多民族地域流传、在多民族间传唱,是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承载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花儿”的广泛流传,对其流传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要从“第二个结合”理论高度对其加以继承发扬,特别是深入发掘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发挥好“花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好“花儿”与时俱进的歌词创作功能,利用好“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利用好“花儿”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功能,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各民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以九店《日书》抄录的各条占辞为主,与除睡虎地和放马滩以外再加上秦统一后的周家台秦简和西汉景帝期的孔家坡汉简等各篇《日书》进行比较分析,研讨楚、秦两地使用占卜的关系、占卜与地域性的问题等。认为:(1)九店《日书》全十三篇之中确实流传到西汉时代的占卜只有“往亡”一篇而已。 (2)九店“裁衣”前一半(简94)部分继承到睡虎地“衣”篇而没流传到西汉时代,但后一半的忌日(简95)流传情况不一样。(3)九店“占出入盗疾”是由在战国楚单独流行的四种占辞组成的占卜,秦统一后同一系统占卜或部分占辞仍然在楚故地流传一时。  相似文献   

11.
唐宋文献中存有两条《广陵散》流传谱系,其一为包含“止息”段的三十六段《广陵止息谱》,其二为不含“止息”段的《广陵散》。宋代以后《广陵止息谱》与《聂政刺韩王曲》等融合发展成为《神奇秘谱》四十五段《广陵散》。而不含“止息”段《广陵散》,则演进为明末潞王朱常淓于《古音正宗》琴谱中刊印的九段《广陵散》减字谱。根据文献推断,“潞本”九段《广陵散》最初流传时间不晚于唐代,其减字谱的成谱,最初或与唐代琴家陈康士相关。其后潞本九段《广陵散》与神本四十五段《广陵散》开始了事实上的“二谱”并行流传时代。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格。一百多年前,赤峰地区流传一种古老的音乐,由于它最初是以10种乐器轮番演奏各种曲牌,故民间称其为“十番”。但在流传过程中,赤峰“十番”曾一度失传,直至1983年,这一古乐被重新发掘,并被正式命名为“赤峰雅乐”。经过对词曲风格、演奏形式、演奏成员、使用乐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知,赤峰雅乐源于赤峰“十番”。  相似文献   

13.
在古人类遗址山西襄汾县丁村明清民房上有一组“贪吞太阳”的木雕,这就是民间自古流传的“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的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人讲过了,这里单讲“贪心不足吞太阳”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俗语,古时称谚。《礼记》记述:“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记述:“谚,俗之善谣也。”《说文解字》记述:“谚,俗所传言也。”谚,古代就是广泛流传的俗语。探讨一下扬州民间流传的俗语,这对研究俗文学和扬州乡土风情是有所裨益的。据笔者所阅资料,扬州地方俗语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兹略举例证明。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北口传民歌"花儿"中的牡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儿”是中国民间歌谣体裁形式,主要流传在中国青海、甘肃、宁夏地区,不仅在汉族群众中流传,也深受当地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群众喜爱,并因语言与曲调的差异形成众多分支。它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在唱词中用“花儿”喻姑娘;起源于清代,也有人将其追溯到唐。“花儿”曲调总的特点是高昂优美,展示着黄河上游高山草原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格斯尔》是我国蒙藏两个民族的著名英雄史诗,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称为东方的“伊里亚特”。它不但是祖国文坛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这部史诗有蒙文流传本也有藏文流传本。同时,至今还有蒙藏民间艺人口头说唱的传承作品。蒙文本在国内流传于广大蒙古族聚居地区,国外则流传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以及卡尔梅克蒙古自治共和国等地。藏文本流传在国内广大藏  相似文献   

17.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这一观念,最初见于明代晚期。在随后的清代获得了广泛流传,多见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小说和戏曲。“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这一观念,分别经历了“君虽不惠.臣不敢不事君”、“君为臣纲”、“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等观念的衍化历程。明清时期君权的无限膨胀,君主专制的绝对强化是此观念产生、流传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18.
当代“楚辞”学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学术界对这一文体最终衰落的原因却至今少有人论及。本文分三部分。分别从战国时期“楚辞”的流传情况、“楚辞”本身的特质、五言诗的兴起、楚声的流变四个方面对此作出了论证。认为“楚辞”的衰落既是由于它的地域性特征太强,在先秦的流传不够广泛,也与汉代五言诗的兴起和楚声的流变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流传问题,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对创作中真善美及其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今天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的开展。 在文学(狭义之“文”)这个概念未形成之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有关文学作品流传的认识是被包容于对广义之“文”(即一切或一定范围的文字记载之文)流传的认识中,后来有关文学作品流传上的进一步的理解,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的探讨,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的概念的不同变化,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小时 《21世纪》2009,(3):52-53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毕业生都是“逢招聘会必进”。由于担心经历太简单影响竞争力,“注水简历”纷纷出炉。在大学毕业生中甚至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简历不造假,典型一大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