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历史剧的艺术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剧的艺术虚构是必然的。历史剧作家虽有虚构的自由 ,但还要受到历史真实、历史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影响。艺术虚构在历史剧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它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历史内涵 ,增强戏剧效果 ,因而历史剧的艺术虚构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刮骨疗毒这一情节粗略探讨古代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虚构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展现罗贯中在《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中为表现他界定的英雄人物所作的艺术处理。无论是什么时期的文学创作 ,史实总是虚构为艺术的真实为文学的主题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唐人传奇虚构艺术的特点 ,以丰富的例证和材料 ,说明唐人传奇虚构艺术伴随以幻想、借助于宗教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小说以虚构为本体,小说自发端起就和虚构荒诞相联系,先秦时期小说虚构特点尚未自觉,一方面受释道巫术等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史家实录精神的影响,小说批评以"实"为阅读美学的原则,视神怪志异为实有。唐宋时期,小说与历史的文体特征区别开来,文人有意识地用虚构的艺术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明清时期小说虚构的艺术特征趋于成熟,总结归纳出诸多虚构艺术手法,真幻关系的认识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艺术活动中,欣赏者的接受才是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生命的存在、延续和拓展都是靠接受者来完成和实现的。接受者作为审美对象的欣赏者,在音乐审美接受过程中通过参与并构建音乐形象来表达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接受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艺术体验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核心,它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过程的始终,并且是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之根本,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主要标志,已成为当代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侧重对艺术家和欣赏者艺术体验活动作历时性的分析,同时在艺术体验中对创作体验及再度体验的艺术世界作共时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从情感的真实看散文的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注重写实并不排斥虚构。散文表现的核心是真情实感,情感的真实让散文的虚构成为可能,散文通过虚构将物象转化为意象,以虚构的技法达到“假中见真”的艺术效果;散文的虚构遵循情感的逻辑,散文在虚构的过程中“敞开”了主体的情感世界,实现对真情实感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期出现的艺术制度理论,强调艺术活动和人文价值的社会性基础和文化条件,揭示了艺术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要素,颠覆了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的文艺和美学观念.布达佩斯学派在清理艺术领域与制度领域的关系中,从艺术生产、接受、传播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 从而认为,艺术从根本上说不可能被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造活动则是和艺术教育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弄清楚艺术教育、艺术创造活动的概念内涵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章着重从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的本质、实施过程、目的和任务等几个方面作了比较分析,以期能把艺术教育的概念内涵解释清楚。在指出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的区别的同时,文章也深刻分析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创造活动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的模仿虚构,与现实主义的模仿自然和现代主义的模仿理想具有不同的主体参与方式、与现实的相关性、与现实的距离、真实性准则、虚构上成规则。后现代的故意(滑稽)模仿颠倒了传统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破坏了传统艺术真实。作为一种自我相关艺术,它不直接言及现实,基本上是远离现实的艺术。但它通过对虚构真实性的自我揭露和自我循环,重新提出虚构对现实的真实性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艺术的生产离不开作为艺术的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艺术生产作为以精神创造活动为其基本内核的特殊劳动 ,必然要以艺术消费为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艺术消费必须遵守市场的一些基本规律 ,但市场规律有时会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机制发生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艺术生产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相信 ,市场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市场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只要合理适度加以运用 ,市场这只隐形手就如同它能极大地促进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一样 ,使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中艺术反思需要的作用重大:引导日常生活从感性经由知性走向“美”与“善”;在相对程度上控制日常生活的“媚俗”与“反艺术”倾向。日常生活→艺术发现→艺术反思的路径表明: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反思,既能推动发现生活美、又能凸现生活美;既能挖掘新的艺术形式,又能扩展新的艺术内涵;造就“时尚”与“经典”多样性艺术并驾齐驱、在竞争中共同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国民艺术素养教育是繁盛于民族传统、民族发展根基的事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这一事业的民族繁荣与振兴的意义尤为突出。国民艺术素养,包括国民的艺术感、艺术趣味、艺术理想、艺术行为水平,这是人们通过教育而养成的素质。艺术素养的教育养成的当下根据,包括传统、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文化部门有计划的培训、艺术商品化及生活艺术化、不同层次学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及专业艺术教育,这些教育养成根据构成一个素质教育系统,不同的根据在不同的系统位置上发挥作用又彼此关联。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或产品,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任何艺术作品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从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层、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它们各具独立性又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用真、善、美完善人的精神品格 ,其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 ,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的关键。艺术鉴赏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在审美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 ,它的作用不仅包含在对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挖掘之中 ,而目还存在于通过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领悟而获得的思想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创造力的核心,是推动设计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艺术设计既要研究人的行为、人的需求,更要致力于追求现代科技和审美的高度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艺术幻觉类似于生活幻觉,又不同于生活幻觉,它在客观形态和认识习惯上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但在审美心理上却更真实,它包括创作主体情感的真实和人物“心造”的真实,这种真实性来自于艺术创作心理,是一种不合常态的变态心理,它是原始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形式积淀。作家和作品人物遵循“人我不分,推已及人”和“物我一体,推已及物”的原则,在审美接受活动中,幻觉性意象服从艺术传达的“可信性”和“可接受性”,具有生理心理学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艺术美是美的最高级形态 ,蕴含在艺术本体的美学特质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产生联系、共鸣时 ,就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生活日趋审美化的今天 ,引导人们认识艺术美功能的生成和实现 ,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正确对待雅文化与俗文化的鉴赏差异 ,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继王国维之后,“意境”成为中国现代学人统观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代表范畴。宗白华以其融会中西文化的诗性气质赋予这个古典范畴以全新的人文内涵。在使之具有现代性与世界性的同时,他也为这个经典范畴成为中国艺术特质的代言者,找到了最终的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艺术表现力是体操类竞技项目参赛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有助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及文化修养进行研究,揭示文化修养在提高运动员艺术表现力中的作用,从而指导训练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