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伦春族世居大、小兴安岭地区,以狩猎著称于世,茂密的森林养育了一代代鄂伦春人强悍勇猛的个性,也养育了一代代鄂伦春人善良淳朴的民风。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鄂伦春人只有8659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8196人)仅仅增长了四五百人左右,属于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无文字,然而这并不妨碍勤劳朴实的鄂伦春族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传统艺术。鄂伦春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学界对其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近些年来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则略显单薄。本文就对其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一番考述。  相似文献   

2.
民初以来 ,大批关内人民移居东北 ,有些人成功地实现了与土地的再结合 ,获得了在东北安身立命的本钱 ,但仍有相当部分的移民没有能力购买或承领土地 ,只能充当佃农或雇农 ,处于东北移民社会的最下层 ;乡村下层移民在民国时期东北社会中所占比例较大 ,这一方面与移民移入时经济窘迫有关 ,另一方面与东北地价的持续上涨关系密切 ;下层移民的辛勤耕耘 ,造就了民国初年东北农业经济的繁荣 ,但移民自身的生活却没有多大改观 ,收支不能相抵 ,衣食住的状况极为悲惨 ,广大移民仍在谋生的苦海中挣扎沉浮 ,既妨碍了东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也阻碍了东北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 ,日帝为了把东北变成它们完成大陆政策的“前阵基地” ,在让更多的日本人到东北定居的同时 ,对中国关内汉族和朝鲜人分别实行限制和放任政策。这种对不同民族的移民政策导致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日三民族的东北移民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近代东北是一个移民社会, 20世纪初至 30年代正是移民 (绝大多数为关内汉族移民 )逐渐走向高潮的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东北经济迅猛发展时期,剖析二者关系对于我们今天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日本对关内沦陷区农业的破坏和掠夺朱玉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关内广大地区先后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之下。本文将着重剖析日本在关内占领区农业掠夺的过程、特点及其危害。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日本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至民国三百余年的时间内,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农业经济开发持续发展,土地开垦数量、农作物产量增速在全国位居首位。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关内移民迁徙存在直接关联,山东移民构成迁徙主流,在不同时期占总数的70—80%左右。清代前中期移民缓慢但持续增加,清后期和民国时期曾出现数次移民高潮。人口压力下人地矛盾不可逆转的趋势、自然灾害、时局动荡及官方政策、生存压力等构成人口迁移关外的基本动因,山东民众长时期、不间断迁移东北则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泛海"闯关"条件密切相关。山东迁徙东北的移民,谋生方式多种多样,然而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占据首位。通过领荒或是承租、承典、私垦等方式,成为自耕农或永佃农。部分有财力者则购买土地,逐步由自耕农上升为地主。山东移民以极强的适应能力与闯荡拼搏,通过耕作方式、生产工具、作物品种和生产技术的引入与传播,推动着东北种植业的不断扩大、畜牧渔猎采集经济的转变和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使其成为农业渐趋发达地区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由于移民多为贫苦农民,加之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发展方式进展缓慢,使之主要是习惯性地运用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进行粗放式耕作,不具备产业改进的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政策 ,是近代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向东北扩张的重要手段。这一政策从 2 0世纪初开始 ,到 194 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历时达 4 0年之久 ,经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日本实施向东北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改变东北的民族构成 ,吞并东北。该政策虽以失败而告终 ,却给东北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8.
鄂伦春族地区农业问题分析刘晓春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解放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从事单一的游猎生产。在民国初期的时候,“弃猎归农”政策曾使部分鄂伦春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但在历史上其经历仅仅是昙花一现。解放以后,对于鄂伦春族的经济发展,国家照...  相似文献   

9.
张正 《北方论丛》2003,33(3):50-52
近代东北地区是有清一代掘起的故乡。为保征其特殊的地位与安全,清政府长期实行封禁政策与旗民二重制,加剧了东北的闭塞、落后,拉大了东北与关内沿海等地的差距,这在近代东北农民大起义身上也打下深深的烙印。1860年在龙兴之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统治的危机,与关内农民大起义共同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这次起义的重要意义在于猛烈地冲击了封禁政策,加速了东北土地开发,使东北闭塞的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从1906年到1945年,其农业移民总数约达到27万人。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女性移民的实施。而与女性移民相关的女子拓殖指导者讲习会、女子拓殖讲习会、爱国妇人会、开拓女塾等组织对日本政府推行的移民侵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汉人即有因战争原因被抓入热河地区为奴者,这是汉人移民热河的开始。康熙年间由于长城以南地区人地矛盾激烈,大量汉人在政府默许下移民热河,规模逐渐增大,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导致乾隆年间禁止汉人移民政策的出台。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这一政策未能贯彻,汉人仍不断移民热河地区。清前期禁垦政策的变化,反映出统治者对待移民问题的被动态度和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通过减免旅途车船费,实施"催垦""抢垦",设立"垦务局",加强移垦区建设等措施,积极救济和设法安置关内移民,很快形成了近代以来又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在这些移民政策的刺激下,到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迅速,边防得到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移民的到来,一方面加速了土地开发,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东北地区的农业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东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由近代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1945年以前黑河地区鄂伦春人口呈下降趋势,在伪满时期达到历史的最低点,鄂伦春社会人口结构呈现出青壮年男性较女性比例高,中老年女性较男性比例高,老年人口极少的特点。新中国时期,黑河地区新生乡鄂伦春族人口保持平稳的水平,各年龄段男女比例无显著变化,鄂伦春人平均寿命延长。1970年代前后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使鄂伦春族与外族通婚的现象日益普遍,从而改变了鄂伦春族家庭人口的民族结构。1990年代以来一些单纯地统计鄂伦春族人口的数据,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鄂伦春社会家庭人口结构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4.
李长虹 《齐鲁学刊》2008,(3):151-154
东北居民除少数为原土著民族外,百分之八十是由关内移居而来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关内的先进文化,他们祖先身上的择木而栖的冒险、漂泊与自由的文化精神,在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族是位于我国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桦树皮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桦树皮制品初步成型后,鄂伦春人在其表面饰以装饰纹样,鄂伦春族装饰纹样来源于自然,展现了游猎民族简约大气的审美情趣,表达出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以及对社会安定和谐的祈愿。  相似文献   

16.
经过学者们近四十年的努力,中国对古老狩猎民族鄂伦春族的研究已经取得突出成果。 聚居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的数千名鄂伦春人,1949年建国时尚于原始社会末期地域公社阶段,保留着父系氏族组织,且留有母系氏族的残迹。鄂伦春人以狩猎、采集、捕鱼为谋生手段,住在原始住宅“斜仁柱”里,穿兽皮,食兽肉,使用自制的桦树皮家具器皿。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今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逊克、爱辉和呼玛县等地,人口约3,200人。 解放前,鄂伦春人是一个以狩猎为生的民族,终年游猎于大、小兴安岭。这里,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不仅有大量的野生禽兽供作他们衣食之源,而且出产珍贵药材和鹿、水獭、猞猁、灰鼠、獾、貉、虎和貂(后两种今已绝迹)等贵重动物,使他们近代在与周围兄弟民族交往中,用以换取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本文介绍的鄂伦春人的分配制度,主要是分析其猎品分配制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58-164
与关内相比,清代中前期东北地区的地权关系比较特殊,除少量为私有,多为官有和国有土地,私有部分又以旗地为主。这种特殊的地权关系加之清政府"旗民不交产"的政策,使关内人民很难来此获得土地,致使移民进展缓慢,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也因此长期落后于关内。但随着关内人口的激增,移民日渐增多,又对这种地权关系不断进行侵蚀。迨及近代,东北地区外患日益加剧,统治者不得不放弃原有政策,允许乃至鼓励移民,地权关系因而发生根本性变动。劳动力和土地两大生产要素的充分有效结合,促进了东北地区快速开发与发展。因此,东北地区特殊的地权关系及其变动,是影响清代东三省移民和移民社会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清代东北地区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方式和基础设施,京奉铁路的开通不仅开辟了新的移民路径,而且改变了移民流向,拓展了移民空间;通过发售移民减价车票,特别是小工票,以及行驶小工专列等,便利了关内移民的往返运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移民运动的高涨.京奉铁路的开通和运营对近代东北移民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历史大戏《闯关东》真实的再现了清末民初山东农民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大批移民东北的历史画卷。剧中所表现的"闯关东"大潮不仅是一次移民运动,同时也是一次规模壮阔的文化拓疆运动。在东北建立现代文明社会以及将东北最终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过程中,随关内移民传入的华夏先进文化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华文化以及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的华夏文化在这场文化拓疆运动中既扩大了自身影响范围,也在吸纳地域文化的同时中充实了自身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