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林外史》似乎是中国最伟大的几部古典长篇小说中至为清澈透明的一部了。它对八股取士制度下的士人社会以及官绅市井社会的社会相的穷形极相的描写,它的讽刺艺术在深刻中浸润着几分怜悯,它的语言在明净的已基本洗去说话人套数的口语中饱含着精粹的表现力.都令人叹为观止。推崇为中国古代甚至是唯一够得上高品位讽刺文学的杰作。但是对于它的结构.人们到底不能没有遗憾。鲁迅的话还是客观的现象描述:“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  相似文献   

2.
吴敬梓利用"神道设教"完成了作品的艺术构思,这种艺术构思决定了《儒林外史》士风描写的特色.宗教叙事是了解《儒林外史》文本意蕴和艺术特色的关键,充分总结明清小说中的宗教叙事可以建构中国宗教叙事学;作者通过宗教叙事传达出来的创作意图和现代视野下的许多经典结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儒林外史》的情节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幽榜并不是伪作,也不存在另外五回为后人伪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论《史记》的讽刺艺术及其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录”精神与“刺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孔子的话说:“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代之道,下辨人事之纪,明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王道之大者也。”(1)司马迁认为,孔子著《春秋》,其目的是要褒善贬恶,“明三代之道,辨人事之纪”;其方法则是不“徒立空言”,而要“附见于当时所因之事。”(2)同时,司马迁在《自序》中还清楚地表明自己要继孔子而著史。我们从对  相似文献   

4.
从《理水》看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彭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卓越的、极其成功的讽刺文学巨作。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以及一系列杂文中,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做出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进而在...  相似文献   

5.
三排山倒海而又细密纠结的时空操作,在作者和他的叙事对象之间推开了心理距离,那里既有自己的生命投入,又处处有恍若隔世之感。全书结尾词的结尾句写道:“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目礼空王。”百年反思得愈透彻愈深入,愈能引发苍凉感和空幻感。在空间的频繁流转和时间的倏然闪击之下,人的生存状态发生躁进、倾斜和失落。总之缺乏安稳感。范进老母穷苦一生,发现新房子和细磁碗盏、银镶杯盘“这都是我的了”,大笑而痰迷心窍,呜呼哀哉。鲁编修等不及肥差,告假返乡,因女婿无意举业而跌倒中风,忽闻…  相似文献   

6.
清代中期,是日暮途穷的中国封建社会由回光返照走向崩溃衰亡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新旧社会思潮激烈斗争的动荡时代里,中国古曲小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形成了小说史上的最后一个创作高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李汝珍的《镜花缘》,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第一部和最后一部长篇杰构,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以算是“近亲”,很有值得比较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封建文人,其中典籍文化方面的内容较为丰富。纸质书写载体有:斗方、扇面和手卷。图书流通环节涉及印刷、销售、赠送、收藏。古书作伪主要体现在剽窃他人之书以为己书。《儒林外史》对明清典籍文化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在我国古典文言短篇中,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才子书”。这是重规叠矩已经僵化了的科举制艺无法牢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俊逸之才。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以传奇之笔志怪的最辉煌的一章。应该看到,蒲松龄的艺术生命是在封建文化规矩至为稀薄、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主要不在于作品的故事,而是它的叙事态度和叙述方式。严歌苓对叙事形式的兴趣和探索使这部小说的叙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对历史化叙事的刻意追求,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12.
《论语》包含大量值得挖掘的微型叙事,选取《论语》中这些"碎片化"但恰恰具有文化本源的叙事文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叙事在叙事结构、叙事声音、叙事情景、叙事修辞等方面不但体现出叙事学的一般特点,还体现出本土化特色,如简约叙事和空间叙事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根源,表现为中国的非逻辑思维,意义的无限与建构,价值评价与审美合一,穿越历史与现象还原。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原貌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在《<儒林外史>原本应为五十回》(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4期)一文中,除了根据有关资料论证吴敬梓所写此书只有五十回外,还具体论证了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的最后一回(不包括结尾一词)系后人窜入;本文则拟进一步探讨该本中后人窜入的另外五回到底是哪几回的问题。我认为:它们是第三十六回的一半,第三十八回至第四十回的前面一大半,第四十一回结尾至四十四回的前面一小半。一在探讨这问题之前,必须先指出一点:吴敬梓在写作时,对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经过周密考虑和计算的。因为这一点对辨认五十六回本中后人窜入的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两位作者均在南京师院任教。段熙仲教授早年精研《礼经》,著有《礼经十论》。现年八十二岁,虽年事已高,但著述更勤,令人感佩。——编者  相似文献   

15.
栾星同志整理的一百零八回本《歧路灯》的出版,对小说史的研究有很大意义。 李海观的《歧路灯》写于二百多年以前,但直到1924年才有洛阳清义堂石印本;1927年北京朴社有排印本,但只印了第一册;1937年上海明善书局排印本,也只印了八百部。栾星同志整理本仅1980年12月一次就印行四十万部。对于这部小说,论者多把它与《红楼梦》、《儒林外史》进行比较。早在朴社本发行不久,《一般》六卷四号上发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别具一格,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拟就体现这种特殊结构技巧的一个方面——人物的转换,一陈鄙见,以就教于方家。一、充分利用时间艺术的长处《外史》所写的人物,有名姓者二百七十有零,而其中仅比较重要的喜剧角色就有三十余人。这些喜剧角色不断变换,既互无因果联系,又互不相统属。这样的长篇就需要在人物转换上煞费苦心。很可能吴敬梓当  相似文献   

17.
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自一八三六年首次演出以来,已经过去一个半世纪了,但它仍以不朽的艺术魅力牵动千万人的心。(一)从一句题词、一个误会情节和一个梦说起作品借用一句俄罗斯俗谚“脸丑莫怪镜子歪”作题词,言简意赅而又曲折含蓄的暗示:剧中所描绘的恶人丑事,均采撷于生活现实,决非杜撰。这一点可以从果戈理的写作意图中得到印证:“决定在《钦差大臣》中,将我所知道的……俄罗斯的一切丑恶,集成一堆……来同时嘲笑这一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的末世情怀与自况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落魄的世家子弟,吴敬梓在《儒林外史》流露出浓重的末世情怀和自况情结,而贯穿全书的也是作者抑郁的情感基调。由于移情作用,作者描写了各色各类失败的士人,展示了他们的种种美德与恶行,对他们都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因此,自胡适、钱玄同、陈独秀、鲁迅以来的反科举说、反封建说,自1949年以来的民族思想说、反儒说、丑史说都有必要加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被纳入文学史的书写范畴无疑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史中,《儒林外史》经历了由缺席到出场直至经典化的过程.仔细梳理《儒林外史》进人中国文学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与发掘并经典化的过程,对我们理解文学史的编撰在经典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味《儒林外史》的内涵与价值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之价值主要包涵三个层面:一曰文本价值,即评点者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增饰、考订,使评点本在小说个体的演变中获得的版本价值;二曰理论价值,即评点者通过对小说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的品析,所引伸出的创作观念和艺术规律;三曰传播价值,即评点作为小说文本的一种附属文字在小说流传中所起到的独特功用,这三种层面基本括尽了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我们对《儒林外史》评点的价值评判即以此为观照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