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史铁生就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答"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哲学问题.但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却越来越相信作家理应向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史铁生通过讲述"我"与他人之间的相遇事故,传达了一种关乎人类存在本源的宗教哲学思想.从描绘"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寓言,到体现宗教关怀意识的神性言说,史铁生用他的思想与言辞,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与关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重读这个时期的文学,我们看到的是一代觉醒者的理想主义激情和他们的无畏精神和忧患意识。80年代文学重新确立人的价值,通过对权力的批判与反思、对人的价值与人性的高扬、对生命意识的激情呼唤,将人的解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80年代作家都拥有干预生活的激情,他们重估历史,思索现实,拷问人性,省察道德,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敢于承担社会历史使命的高度责任感,必将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遗产和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平民意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流变过程."平民意识"是中国新文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平民意识"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不断演变,主要表现形态为启蒙意识、阶级意识、工农兵意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是"平民意识"的再度宏扬.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6.
周艳丽 《殷都学刊》2011,32(2):87-91
生命意识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内在生长点,女性文学以生命意识建构的形式,在寻找着合适中国特点的性别和谐发展的道路。纵观20世纪以来女性小说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女性生命意识的表达走过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女性生命意识的甄没和生命意识的张扬和理性回归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初的新时期文学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有意摆脱意识形态意味 ,农民个体和自我意识开始展现 ,但是这种意识还处于一种“盲目”和“焦躁”的状态。 80年代中期以来的“寻根文学”等试图让农民重返“家庭” ,“新历史主义小说”则让农民有了“家族”意识 ,生存或生命意识处于依附于家族或家庭的状态。 90年代后期及新世纪开端 ,农民的个体生命或生存意识在文学对家庭史、村史的叙述中被曲折地表达。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9.
侯桂新 《云梦学刊》2011,32(1):95-9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知青小说对前期作品中的理想主义进行了彻底解构,最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孔捷生的《大林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大林莽》对理想主义进行反思和质疑,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与历史的关系。《黄金时代》以性为突破口,强调个人话语,通过将人物行为非道德化的手段,瓦解意识形态对个人的压抑,客观上解构了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叙事。  相似文献   

10.
回眸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我们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河北在90年代的中篇小说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无论是作家群体的形成、作品数量之多,还是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作品质量之高,都是建国以来至80年代河北小说任何阶段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进入21世纪仍呈上升趋势.因此,笔者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河北的小说创作进入了辉煌的中篇时代.  相似文献   

11.
超现实婚恋遇合是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志怪传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题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前文学中的超现实婚恋遇合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近30年来有关该选题的研究成果可谓丰硕,具体表现在人与神(仙)、人与鬼(魂)、人与精怪等婚恋遇合故事的研究.本文以10年为界,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前文学中的超现实婚恋遇合研究分为三个时段考察,指出研究的内容及特点,提出今后研究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郑正平 《学术论坛》2006,(11):174-177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形象类别、精神流变与价值取向经历了由单一到分化丰富的过程。这个时期初创作者在需要启蒙的时代带着强烈的责任感赋予知识分子形象高尚纯洁的伟大精神人格,给当时以伤痕和控诉为主调的文坛带来坚定的风气。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和经济理念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逐步呈现出精神的断裂和政治、理想的失落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了对“形而下”的关注加剧外,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和理性精神,其精神价值日益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郑正平 《学术界》2007,(6):77-81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早期偏重于表现其理性反思、追逐理想与启蒙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受商品经济和意识的挤压,则表现出了向庸俗生活的妥协和回归,以及孤独与坚守信念的分化;而自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与欲望舞蹈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其揭示出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危机,已迥异于前期的无奈的妥协与孤独的困守,表现出了令人警醒的道德张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理论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华 《学术研究》2007,(4):132-13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理论研究是从小说美学研究起步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小说理论更多地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小说理论。西方叙事学的引入促进了中国小说理论的建构。然而,中国小说理论建设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从经典叙事学转向之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对小说美学和叙事学的兼收并蓄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走着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女性小说的足迹清晰地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80年代初期的女性小说体现出注重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倡导人性解放,呼唤人道主义的意识,标志着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复苏。在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小说中,重新认识女性作为女人的自身价值,关注女性生存状况,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要内涵。90年代的女性小说则转向对女人自身的价值的探寻,强调性别的差异与对立,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抗拒父权制是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心。90年代末期的女性小说,推崇更为彻底的个人趣味和更为极端的自恋、自虐意识,表现出精神本质的虚无,又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衰微。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重庆小说不包括抗战时期,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庆小说创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庆小说有高缨的《达吉和他的父亲》《云崖春暖》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况浩文的《一双绣花鞋》等,"两部作品先后问世,将重庆小说创作推向了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重庆谈判》,聂云岚的《玉娇龙》,莫怀戚的《诗礼人家》《经典关系》,余德庄的《家贼》《海噬》,  相似文献   

17.
杨青 《兰州学刊》2014,(2):206-208
20世纪90年代的北美华文文学中对人性的探寻成为了重要主题,以严歌苓、少君等为代表,他们的小说触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正确审视自己的双重身份,不再执着于向读者展示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差异,而是转向了探寻人性的诉求。20世纪90年代的北美华文文学作家们展现了处在双重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人"独特的文化风貌与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女性小说指的是由女作家创作.真实地表达女性经验,带有明显的女性话语特征的小说本文。和80年代中期以前一样,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女性小说中性爱内容仍然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女性意识其它方面的内容往往是通过性爱这个棱镜折射出来的。8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对女性文学创作表现出了更大的宽容度,心态亦趋成熟。在这样的大背景已女性小说的性受意识也发生了重要乃至革命性的变化。女作家们不再象80年代前期那样项影自怜、叫屈和愤激,而是从性爱的各个方面对男性中心观念进行颠覆。从创作主体方面来看,一批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成…  相似文献   

19.
李倞  王一冰 《理论界》2005,(11):175-176
自从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小说创作的先锋姿态出场至今,他的创作始终是文坛的焦点之一,读者始终对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牵肠挂肚的期待,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余华完成他的三部长篇高峰之作以来,他似乎步入了创作"高原",我们已经六七年没有看到他的小说新作了,其中原因既有文学走向"边缘"等大环境的影响,又有余华自身的原因.本文试图以余华小说创作的主要技巧之一--想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余华继续小说写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之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家"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常见的叙事角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家族小说以反封建为主题,"家"是一种旧文化、旧制度的象征,是作家批判的对象;建国"十七年",家族小说以迎合无产阶级文学观念,文学创作与革命历史叙说相结合;80年代以后,家族小说企图完成对历史的重新书写,以此表达个人的生存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