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清初岭南遗民诗群是一个既具地域个性,又与江西遗民诗群、江浙诗群联系密切的创作群体。该诗群由本地遗民与少量外地籍遗民组成,核心人物是屈大均和陈恭尹,社会结构总体呈现出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的格局,社会活动范围分为隐居家园与游居他乡两类。该诗群在心态上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异常炽烈的民族情感与顽强不屈的救国精神,强烈的本土意识与对乡邦文化的热爱,避世心态与避祸心态的合一,传继天下道统、文化救国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4.
5.
6.
李小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119-123
扈尔汉家族是清初著名的军功世家,为清朝的崛起和统一全国做出了贡献。本文利用《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及清代人物传记资料对扈尔汉家族的发源、迁徙、世系、重要人物及其军事功绩进行梳理和论证,进而展现出扈尔汉家族对清初政治、军事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新时期”以来中国诗坛就不缺乏各种各样的选本,由诗歌报刊、民刊、诗集、选本、互联网、电视等共同构成了整个诗歌传播体系,而选本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选本传播在推举年轻诗人、促进诗坛竞争和确立诗人与诗群的文学史地位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力.当代诗歌亟待经典化,而选本重任在肩.应多多关注选本在诗歌传播上的优势和影响力,而不必总是盯着互联网、电视之类的“热媒体”,一厢情愿地幻想诗歌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8.
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引发了清初思想的勃兴 ,“明亡之思”成为身遭家国之痛的孤臣孽子思考的焦点问题。在其“明亡追究”的诸多层面 ,蹈虚凿空的明末学风成为众矢之的。反思和批判的结果 ,导致清初学风发生巨大转捩———由浮虚而趋健实 ,崇实黜虚的经世致用思潮遂蔚然隆盛。遗民学者凭藉着“著述经世”、“以史经世”和“学以经世” ,寄寓其期许与诉求。 相似文献
9.
清初杂剧的审美品格以雅正为基本特色 ,其在艺术构成方面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一是在基本确立了古典戏曲的抒情原则的同时 ,呈现出叙事观念的极度淡化 ,使杂剧创作呈现出诗词创作的一些特色 ;二是题材选择上强化了历史性追求 ,通过对经典故事与著名人物的阐释自喻 ,表达种种借古写心的文人趣味 ;三是音乐结构对曲词的重建导致曲词对抒情的亲和 ,消磨了文体本身对叙事的呼应。这是清初作家以曲为文创作观念的进一步展示。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中,清初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为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清初诗歌创作主体--遗民诗人与贰臣诗人,理应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学术界囿于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对清初诗坛贰臣诗人群体的评价多失客观.近年来,随着学术气氛的宽松与研究视角的转换,上述现象逐渐得到改变,但对贰臣诗人的研究仍有大量的空白领域,如清初的京师贰臣诗人群体,这是一个在清初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对清初诗歌发展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诗歌群体.因此,本文力求立足历史与文本,以期还原这个群体在清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12.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1):238-247
博学鸿儒科是清初文学发展的转捩点。博学鸿儒的性情诗论,体现出清初性情诗论的多维转向。其一,强化诗人主体性的转向,针砭摹拟弊习与倡导真性情相结合,破立并举的论述方式呈现出自觉的批判指向与立论意识。其二,复归平和的基调转向,性情诗论的情感与审美基调因时而变,从慷慨激烈转向柔和平缓,蕴含着对清朝的政治认同。其三,凸显政教观念的转向,推崇"性情之正",依托《诗经》、杜甫诗歌宣扬礼义、忠孝等思想,与清朝的政治诉求相适应。博学鸿儒的性情诗论,既是诗学理路调整的内在需求,又与社会形势、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等变化密切相关,起到了形塑"本朝"诗风、促进庙堂之音的作用,并影响到后人对明代文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14.
清初由于统治者的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形成普遍的逃避现实心理.这种心理也影响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品侧重于才子佳人、穷书生发达和喜剧性故事等,远离现实,不能真实、本质地揭示现实矛盾,表现出明显的自娱倾向. 相似文献
15.
16.
身兼东林党魁与文坛盟主于一身的钱谦益在入清后,政治上蒙受着贰臣的耻辱,在立德、立功未就的情况下,寻求立言以求得道德上的自赎。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其诗学观念的新变,即"言为事功"、"诗以存史"、"以史证诗"、"出入宋元",分别通过《投笔集》、《列朝诗集小传》、《钱注杜诗》、《有学集》等体现出来,彰显了其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明清鼎革之后, 相当部分的前明官员没有选择为明朝死节或守节, 而是选择了与新兴政权的合作, 成为所谓的 "贰臣". 对于这部分文人的选择, 后人多以贪生怕死谓之, 这远不能说明这一群体文人选择的真正原因, 对他们心态的解读也流于肤浅. 究其原因, 清初 "贰臣文人" 的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文人用世之心的体现. 这种用世之心, 使他们超越了传统文化中 "忠君" 思想及 "夷夏" 观念, 积极投身于新政权的建设中, 对清初的社会稳定、 制度重建及文化保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清廷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福建清流篙师是明末清初闻名闽西北闽江流域航运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劳动群体整合了各种特殊的技能、技术、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信仰,创造了一种在中国某个河段、某个水域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对于中国不同航运与海运水世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封建王朝几近没落之际的中国气象万千的社会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学术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和知识的关系也随着学风流变的转向出现了变化。在反对明末腐朽学风的思潮中,涌现了一批批判理学末流、重新阐释儒学经典,旨在经世致用的哲学家及其著作,黄宗羲与《孟子师说》就是其中的代表。现拟从实学角度看《孟子师说》,意在阐述清初实学之风和《孟子师说》的关系,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在《孟子师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担任了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导,广学会是其建立的一个颇有影响的规模宏大的文化教育团体。它通过出版书籍、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诸多形式,传播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知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鲜的信息。其不仅成为晚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而且对于中国近代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广学会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应当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