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AN Li-hui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动词词头ta3一般只使用于壮语某些土语,在各个土语中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壮语ta3与汉语“打”在语音和语义两方面均有对应关系,可能于唐宋时期由古平话借入。 相似文献
2.
刘文双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5):73-82
沂南方言中的声母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tc等五组声母分化之细,在现代方言中较为特殊和罕见.对此,本文着重在纵向上描绘了tc等五组声母的中古来源,同时也在横向上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并绘出了tc等五组声母在沂南方言中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影响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琍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32-137
壮语对广西各汉语方言影响的特点上呈现出影响的时代性和局部性,对语音、词汇、语法的影响表现为词汇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些影响也表现出方言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壮语对各汉语方言产生影响的原因则跟壮族在广西的发展、壮汉两民族的交往历史、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语言间的相互交融、共同的地域文化、壮汉两民族长久以来的和睦相处等都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熊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7
土家语南部方言社区已是汉语土家语双语社区,且呈"孤岛"态势。在双语社区里,母语使用人口日益稀少,且使用人口年龄越来越大,使用程度和使用频率越来越低,使用场合和时机越来越倾向不重要的、私下的、本寨、家庭内等狭窄范围内,不能作为族际语言工具,母语传承出现断代。 相似文献
5.
7.
王亚男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4):72-76
以西昌方言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文白异读(文/白读:我,[?o314]/[?a
33];你,[li314]/[?ia33])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纳第一人称
和第二人称文读、白读的使用情况,总结相关语法规则,发现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文读使用范围均比白读广;此
外,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文读的起源均与四川话(西南官话)的基本语音规律一致,而白读的起源与语言接触,特别是北方方言
和南方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有关。通过研究,旨在分析文读使用范围较白读广的原因以及语言接触如何产生出文白
异读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连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桂南平话的历史来源、代表方言及其历史层次李连进平话是汉语方言的一种。平话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内,使用人口近300万、根据平话的内部特征,可分为桂南平话片和桂北平话片,但彼此间差异颇大,不能通话,需要做分片的研究.本文只讨论桂南平话片,其分布包括被称为“平... 相似文献
9.
殷隽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9-32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三峡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区段 ,对其方言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三峡文化以及长江文明的发掘与认识。三峡方言的研究 ,根据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特点来考察 ,应可自下而上细划为峡口、峡腹和峡尾 (或峡端 )几段来进行。本文据于峡口 ,以近 5 0年来的词汇现象为调查对象 ,由时间、空间以及时空综合的视角 ,将其词汇构成来源归纳于古语保存和留用、自行设计和造作、引进通语和外言的框架之下 ,对其语词进行了列举说明 相似文献
12.
13.
龙耀宏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41-44
通过现代侗语北部方言中的复音词的语音形式与南岛语言的语音形式进行比较,认为这些复音词是侗语核心词汇的组成部分,与原始南岛语有发生学上的关系,保留了较为古老的语音形态,是原始侗台语的语音形态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现代汉语方言中古精组字今读t、t~h现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春蓉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通过对大量方言材料的详细考察可以发现,在官、湘、赣、粤、闽、平、客等方言中普遍存在中古精组字今读t、th的现象。精组读tt、h应该是上古语音在现代方言中的保留。 相似文献
18.
19.
王玲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8-123
汉语短时体、尝试体的语法表现形式以秦岭-淮河线为界,秦淮线以北的方言主要用“VV”式动词重叠兼表短时体和尝试体,秦淮线以南的方言主要用“V (一)下(子)”表短时体,用“V (V/补/宾)看(看)”表尝试体,秦淮线一带的方言可以兼用两套语法形式,过渡性明显。南部壮侗、苗瑶和藏缅语族诸语言的表现与南方汉语一致,与北方汉语相对立。北方话VV式的形成是佛典、禅宗语录的影响与北方汉语阿尔泰化两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黑惟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64-66
陕北方言表贬义的“儿”可以做形容词,表义比较灵活、宽泛,犹坏、差劲、不好、不行、赖、丑陋.下流、胡(搞)、瞎(做)等等;可以表示程度深,犹北京话的程度副词“极”、“坏”;也可以作语素,与其它语素构成一些贬义色彩的词。贬义“儿”的用法早在汉代献中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