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曾在《宋会要辑稿》中发现司马光《手录》佚文一则 ,刊于《晋阳学刊》 ,近又在该书中找到一条佚文 ,照录于下。范景仁乞致仕录范蜀公乞致仕 ,章四上 ,未允。第五章言 :臣所怀有可去者二 :谓言青苗不见听 ,一可去 ;荐苏轼、孔文仲不见用 ,二可去。章既上 ,遂得请。景仁曰 :“吾前举苏轼充谏官 ,后举孔文仲贤良方正 ,可谓无负于朝廷矣。”乃上奏乞致仕 ,仍乞不迁官 ,以赎二人之罪。又景仁五章请致仕 ,且辩苏轼、孔文仲之无罪 ,语颇侵介甫 ,介甫怒 ,故不迁官 ,具命蔡仲远为责词 ,有“诋欺要君”之语。介甫犹不快 ,更命王胜之 ,介甫自加改定 ,…  相似文献   

2.
正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林则徐全集》(10册),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林则徐作品总汇。笔者近来研读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发现林则徐为《正谊书院课选》所作序文一则,未收入《全集》。现加标点,辑录如下:"吴门正谊书院之建,自嘉庆乙丑(1805)始。是时缀学之士,仅半于紫阳。久之人文蒸蒸,乃每进而愈上焉。道光壬辰(1832)状元吴君钟骏、会元马君学易,皆正谊肄业生,於芼盛矣!自创建至今,历岁三十,所延为祭酒者,多名德硕儒,而兰坡先生主皋比最久。先生内行淳笃,十余年前以翰  相似文献   

3.
方苞(1648 ~ 1749),桐城派三祖之一,一生创作宏富.其作品集版本较多,其中以清咸丰元年桐城戴均衡辑刊的《方望溪先生全集》较他本远为完备,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刘季高先生校点的《方苞集》即以此本为底本.因方苞作品生前散佚较多,戴本多有失收,故后出现了两种辑佚本,分别是民国21年(1932)藏园傅增湘乌丝栏钞本《方灵(皋)先生佚文》和1990年黄山书社出版的徐天祥、陈蕾两先生点校的《方望溪遗集》,二本爬罗剔抉,厥功甚伟.然挂万漏一,在所难免.近来笔者在翻检文献时,意外从清人李桓所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八○中辑得方苞墓表一篇,为诸本所未收.今辑录如下,粗为标点,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东阳为明代茶陵派领袖人物,一生著述宏富。目前其作品集通行本主要是由周寅兵先生点校的三卷本《李东阳集》和钱振民先生辑校的《李东阳续集》,均由岳麓书社出版。两先生对李东阳的作品爬罗剔抉,用功甚厚,然挂万漏一,亦所难免。笔者在翻检文献当中,意外从明钱所编《吴都文粹续集》卷四二中辑得李东阳集未收文一篇,现标点摘录如下,就教方家。《感楼贺君墓表》李东阳姑苏名胜地,代不乏人,仕而显有勋绩者不俟论,一时遗逸若东原杜君用嘉、醒庵陈君孟贤、味芝陈君永之、感楼贺君美之辈,予不能悉也。数君者相继沦没,贺君差少,没亦独后。予闻其…  相似文献   

5.
新近翻检李调元<雨村诗话>(<续函海本>),发现袁枚书牍一篇<答李雨村观察书>,系为谈论乐府诗的演变和对<童山文集>及当时诗人的评论之作,甚有价值,而为诸版本所未收,今辑录于下:  相似文献   

6.
辽宁大学历史系青年教师顾奎相,近年所著十五万字的《司马光》传,最近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叙述了司马光的一生。作者吸收了司马光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1738-1801)是18世纪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一生著述丰富,但因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所言不合时好,身后著述大多散失不传.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史评中肯定了以礼为纲纪、包括上下尊卑关系的社会组织结构 ,并向君主提出了治理社会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所在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涉及若干思想史命题和社会生活诸多重要关系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在形式上推广了“史鉴”的方法 ,但在今天看来 ,其内容上有不少重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一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著名历史学家。他原籍是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涞水乡人,世称涞水先生,《宋元学案》专立了《涞水学案》。但他久居洛阳,绝大部分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是在这里进行的。 司马光退居洛阳期间,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术活动。他和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并称北宋道学“六先生”。后因“涞水微嫌其格物之未精”(《宋元学案·卷首序录》),才除去司马光,只称北宋五子。但是,不管是六先生或是五子,都不能排除北宋道学之兴是和司马光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司马光是旧党首领,其他人在政界都没有他的影响大。司马光居洛十五年中,除了编修成著名的《资治通鉴》之外,还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写作了《易说》、《注系辞》、《注老子道德经》、《注太玄经》、《注杨子》和《潜虚》等著作,对道学之兴有一定的作用。道学是反对“荆公新学”的产物,司马光是反对新学的支柱,道学家只有得到他的支持才能扩大影响。司马光居洛阳期间,程颢也贬居在此,富弼、文彦博、吕公著、程颐、邵雍等人也都在洛阳,他们时常优游际会,论道议政,司马光被称为“真宰相”。他们不仅要直接反对新政,而且也要从理论上攻击新学。这就使得他们在学术思想上有了共同的基础。了解这一背景,对我们理解《潜虚  相似文献   

10.
刘德权点校本<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下称"刘本")于洪亮吉诗文收罗较为完备,为我们研究洪亮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过洪氏著述甚富,集外间有失收之诗文,今就浏览所及,为补遗一篇.  相似文献   

11.
《论形体》是闻先生专为“唐亮西洋画展”所写的一篇说明书,最近于清华大学档案材料里发现。文中唐仲明即唐亮,是清华学校1926届留美预备部毕业生。早年赴美、法等国研究美术,回国后曾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闻一多曾于1925——1926年间任该校教授兼教务长。该展览于1934年2月在北平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由清华大学和欧美同学会联合主办。《论形体》虽为介绍画展之说明书,但对于我们了解闻一多的美术思想和理论是一个很好  相似文献   

12.
刘绚《春秋传》在宋元之时多有流传。李明复《春秋集义》所引《程氏学》与《程氏杂说》皆系刘绚《春秋传》佚文。又其他著述如吕本中《春秋集解》、张洽《春秋集注》、程端学《春秋本义》、郑玉《春秋阙疑》、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等书亦多引刘绚《春秋传》,兹并为辑考,凡得一百八十四条。刘绚《春秋传》对程颐《春秋》学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绍述其说;二是推广其义;三是补其未及。刘绚继承并推广了程颐《春秋》学,对程派《春秋》学的发展实有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胡安国《春秋传》明标称引刘绚之说的例子不多,大量的是参考吸收后进一步的发挥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新近发现傅山佚文一篇,为《霜红龛全集》未载。原件为傅山亲笔所书,作手卷,祁县渠氏藏,共七百零四字,内容多有哲理性,主要论读书和治学,亦涉及文学史论等。对于研究傅山哲学观点和治学思想有重要资料价值。原件为草书体,文辞多借用佛家语,不太易懂,今为整理,并加注释发表。注释不妥之处,望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15.
《战国策》校勘一则黄南津《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对曰:‘不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老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此段文字,鲍彪...  相似文献   

16.
陈永正 《学术研究》2002,(3):128-128
王国维《杂感》诗:“侧身天地苦拘挛,姑射神人未可攀。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驰怀敷水条山里,托意开元武德间。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 钱钟书《谈艺录》第三则“王静安诗”云: “‘敷水条山’四字,亦疑节取放翁《东篱》诗: ‘每因清梦游敷水,自觉前身隐华山’,以平仄故,易‘华山’为‘条山’。然‘敷水华山’乃成语,唐于邺《题华山麻阳处士所居》即云:‘冰破听敷水,雪晴看华山。’”又,〔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引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下之说,谓华山之“华”,不当为去声。又云:“《水经注》卷十…  相似文献   

17.
《辞海》(一九七九年版)解释井陉关说:“井陉关,又名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又县西有故关,乃井陉西出之口。……。”这段文字解释,不完全正确,也很不全面。所谓井陉关,有广义之称和狭义之谓。广义的  相似文献   

18.
正《天问》向来被认为是一首非常难读的奇诗。该诗内容庞杂,由神话、传说、历史交织而成,涉及天文、地理、四方奇事、上古历史等诸多方面,整首诗却由极其简短的问句来表达。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天问》的诸多内容当时的学者已不能明了。自汉以降,不断有学者进行探颐,但是由于资料匮乏,仍遗留了大量聚讼纷纭的义训症结。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出土文献又为我们重新解读《天问》提供了线索。今择其一则,不揣浅陋,就教于方家。《天问》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其中"夜光"乃月  相似文献   

19.
《晋书·罗含传》 :含父尝宰新淦 ,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 ,引含为主簿 ,含傲然不顾 ,羡招致不已 ,辞不获而就焉。“辞不获”后盖涉上而脱一“已”字。“辞不获已”为中古习用的成语 ,意思为迫不得已。《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遣将攻之 ,连年不能拔。”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袁绍与公孙瓒书曰 :“遂跃马控弦 ,处我疆土 ,毒遍生民 ,辜延白骨。孤辞不获已 ,以登界桥之役。”《晋书·陆机传》 :“(机 )谓秀曰 :‘自吴朝倾覆 ,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 ,入侍帷幄 ,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 ,辞不获已。’”《宋书·武帝本纪上》 :“义众…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点校本《广志绎》卷一:登、莱与朝鲜止隔二百里之水,风帆倏忽,烽燧四时,非秋防,非春泛,其难守比诸边为甚.(第12页)案:文字有误,泛当为汛.春泛不辞,《汉语大词典》未收.据其与秋防相对,知其为春汛之误.缘其致误之由,泛、汛形近.春汛义为春季桃花盛开时所发生的河水暴涨,此时海寇无法登陆上岸掳掠中国山东沿海如登州、莱州等地方.从本书其他文例亦可印证泛实为汛之讹,如:总府立登州既祖法不可改,当从倭汛议,以关中防秋例处之.(卷三,第60页)《汉语大词典》收有春汛,然所举最早例为清黄景仁《送陈理堂学博归江南》诗,偏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