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伟  周群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3,30(1):26-31,111,112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态中,语言和图像构建的互文关系颇为常见,明清小说评点文本中援引的绘画语汇与小说文本之间构成的互文关系则属于一种隐性的互文现象,它将传统的语言与图像之间的二元关系衍化为绘画语汇、隐性图像与语言的三维关系,通过隐喻作用构建了颇为独特的“语-图”互文体系,从而拓展了“语-图”互文研究关注的视阈,为当下的“语-图”研究提供了鲜明的个性化案例.  相似文献   

2.
刘剑 《学术界》2012,(6):133-139,286
现阶段,“文本”已成为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概念,而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文本含义在数字语境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本概念的流变,大体上经历了古典文本观、结构主义文本观到解构主义文本观等过程.在短短的不到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均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止到动态、从线性到网状、从语言到事件、从文本到互文到超文本的等一系列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从“互文”看诗性文本之间的转换与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理论认为,诗性文本生成的原因是强力诗人在前辈诗人压力下爱恨交织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勃发.他们因自己的迟到而感到"焦虑",对前代作品与同时代作品产生一种"颠覆"欲.文本间的转换与位移,主要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两种.所谓历时的,就是对前辈诗人或前代文本的转换和位移.所谓共时的互文则是同时代的不同文本的转换或同一作者不同的文本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初,当王蒙、宗璞等大陆作家开始抬脚追赶西方现代派文学逐渐远去的步伐时,在南方那个殖民地的孤岛上,香港的现代派文学运动已走过30多年的历史。时间的差距也许能说明太多的问题,但就整个中国的当代文学而言,香港现代派小说在这方面的领先和持续,又和独特...  相似文献   

5.
从"解构"的角度出发分析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起源、内涵与当下意义,罗兰.巴特否定了作者的权威地位,将作品与文本区别开来,让读者参与到文本的建构过程。通过对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整体观照,不难发现其反体制和反权威的思想倾向,蕴含着对文学文本的开放与自由的追寻。其文本理论给当下的中国文艺理论重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黄霖认为,从经济生活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研究的基本路数,但过去被简单化、庸俗化了。今后的研究一是要与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各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二是要与创作主体、文本、接受、传播等各个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文学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真正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王兆鹏认为,稿费作为一种创作目的而被追求时,能够刺激作家的创作欲望,促进文学的生产;当它作为一种额外的经济来源而补贴作家的生活时,它能够改善作家的生存条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风格。王毅指出,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或生动地再现官商的暴虐,或写经商者不可避免的悲剧以及对于清官、天道的幼稚幻象,淋漓着古代中国皇权经济的血腥气。张兵认为,经济生活不仅对于戏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戏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扩大戏曲的表演领域、调动演员的积极性、促进戏曲艺术水平提高、影响观众的精神生活。李桂奎认为,应加强从文本内部研究经济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个体的经济生活——“财色”——对小说叙事结构的统筹与调控。  相似文献   

7.
以近年来较流行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指导,从文本互文和文化互文的视角对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了解读。在文学研究中,互文性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借鉴,还包括文学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的关联,因此,互文性不仅仅对文学传统有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可能。通过这独特视角下的解读,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莫里森作品中的人物的特性,作者语言的力量,及她的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学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水辉 《云梦学刊》2006,27(3):149-151
运用互文理论,分析比较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在各自文学系统中的元文本和互文本的不同,也在互文理论光照下重审等效论,指出对等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目标文本只是原文文本的一种特殊互文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时期小说在文体转型的同时,小说的审美取向也发生转型。本文从审美层次观照新时期转型小说勇敢的反传统精神,强调个性、自我,突出人的潜意识、生命本能的“非理性”;对传统审美的反叛——“审丑”的凸现;生活描写“平面化”后导致作品意义“深度”的消失。探讨审美转型的成败得失,以期对新时期小说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香港现代派小说在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小说)吸收、选择、融合、转化、重建的过程中,不乏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色调,同时又有明显的中国文学的内在情结。在艺术新变和本体固守的共时演绎中,香港现代派小说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独特艺术品位的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一批以文本和个体生命感知为创作资源的小说称作非体验小说,这一命名也是基于和传统小说的区别而做出的。文章从表现对象、语言方式和结构手法等方面,详细讨论了非体验小说美感特征及其生成机制,指出这类小说在吸纳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小说技巧的同时,也撷取了后现代的某些艺术手法,并在融入作家独特的生存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叙事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感觉化,具体表现为叙事语言的感觉化,叙事节奏的感觉化和以感觉为叙事结构中心,由是与中国现代小说既有的叙事方式区别开来,使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更准确地捕捉与表现了中国新型都市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派文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表现内容来看,汪曾祺小说对生存处境日益恶化的体悟、对人性恶的揭露和展示、对人的非理性意识的大胆表现,从表现方式来看汪曾祺小说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注重对人物的潜意识发掘和表现。但汪曾祺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技巧,而是将其吸纳、转化为己有,成功地对其进行修正:首先,汪曾祺用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平淡、豁达来中和西方现代主义那种人与环境紧张激烈的冲突;其次,汪曾祺还根据传统审美习惯和传统的表现技巧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追求技术之上的形式主义做了修正;最后,汪曾祺坚持用传统的时间观来对抗西方现代主义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一批河南籍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面对急剧转型的时代,传统乡土叙事经验已经无法涵盖已经发生巨变的乡土社会,河南籍女作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新的乡土世界,她们的创作把日常生活经验转化成一种叙事伦理,从而以独特的乡土感知,细致的文字表述拓宽了传统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更新补充了乡土小说的叙事内涵,为河南乡土文学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武侠电影注重影像造型,更多挖掘电影的视听元素,充分调动色彩和道具的作用,选取极度唯美的场景,运用数字化特技设计的武打场面,表现了视觉中心的关学取向。客观上说,这对于吸引观众对武侠片的热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视觉快感为导向的创作倾向,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有些电影的晦涩难解,影响武侠电影中侠文化的弘扬,从而导致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匮乏。  相似文献   

16.
对话参与小说文本建构,从话语层面展现了小说文本的美学价值。当代小说对话无限释放话语空间的“扩容”,使对话充溢着鲜明的时代标识。对传统对话形式的解构使对话充满了生机与张力。人物话语的屏蔽是对话主体的潜在置换,在显性交际对象之间呈零代码、零信息状态的屏蔽话语,开启了作者与读者的信息通道。打破二元对话模式的独白,作为对话的一种变异形式为读者审读人物提供了无界域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审美经验与公共领域的审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领域的审美交往是自由和谐、理性批判与情感表达有机相融的理想状态.审美化的介入与渗透成为当前公共领域的重要背景,“审美经验”在其中更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审美经验的社会共通性成为联系公众的心理纽带;审美经验的社会交往性有助于舆论共识的形成;审美经验更像一层富有弹性的保护膜成为公共领域批判性的缓冲剂.审美经验成为超越现代社会分化局限的伦理资源,以及社会利用和争夺的潜在公共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王蒙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文学影响走上创作道路。他在建国初期以饱满的青春激情和审美浪漫主义创作了《青春万岁》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作品。前者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日常生活经验,塑造了一群女中学生的美好形象,描绘并赞美了共和国初期灿烂的现实。王蒙50年代的创作属于青春写作,虽然个别作品暴露了官僚主义工作作风且流露出感伤和无奈的情绪,但他对美好生活的诗意描绘和热情赞美,对青春的礼赞和理想的憧憬洋溢其中,表现出浓郁的青春浪漫主义诗情。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一种产生仅几年时间的新兴网络媒体,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有不少人积极尝试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应用于写作,由此产生了微博文学,其中,最适合微博客传播特点的就是微博小说。借助中国的几次大型微博客小说大赛,微博小说已经在全球华语界产生广泛的影响。所有这一切,其实都与微博小说的审美特征有关。微博小说的审美特征是网络技术性和文学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苏轼人生起伏剧烈,虽非潦倒,却也坎坷异常。对此, 人们多从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的框架或性格因素方面予以解释,后者失于简单,前者则 不免科学主义的倾向。将苏轼置于文化历史传统与个体的人生遭际来探究其复杂的人生意蕴 ,则发现其主体人格的塑型是在人生的现实性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超越性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并促成了其自觉而丰富广阔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