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人情味是指人具有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因素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并被广泛采用,讲究人情味,是西方新闻报道中的一大特色。即使是一些较为严肃和抽象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报道,他们也要尽可能通过描写卷入事件或受事件影响的人物,使得新闻报道“人格化”。美国新闻学家詹姆斯·阿伦森曾说:“新闻是很有人情味的商品,还是让它保留这个特色吧!”在我国,作为时代前进号角的新闻事业,也越来越注重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在新闻价值理论中,许多人把人情味作为新闻价值的一个要素。在新闻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众说不一的问题就是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与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主体由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构成。新闻报道的作者是新闻报道的创作者,由采写者与大众传媒机构双方构成,但以采写者为中心;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是通过一定的新闻传媒机构,以一定的符号面向广大公众公开传播新闻事实的行为者,它既包括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通讯员,又包括新闻媒体,并以新闻媒体的编辑部为主;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在新闻报道之中向广大受众表达新闻事实的行为主体,涉及叙事者与新闻报道两方面。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角色不同,职责有别。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比新闻报道的作者所指范围要宽,但报道者不完全享有著作权。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不能等同于新闻报道的报道者,叙事者侧重采写,报道者侧重编播;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也不等同于新闻报道的作者,叙事者侧重表达,作者侧重生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生活关注度的提高,新闻媒体成为老百姓获取经济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特别是电视经济新闻,因为有画面和解说词的结合,更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受到了老百姓的青睐。实践证明,要把经济新闻报道做得生动、有特色,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必须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大胆创新,改进报道方式,让新闻尽量少一些"经济味",多一些"人情味",使观众始终保持浓厚的收看兴趣。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闻报道不仅涉及报道什么,还存在一个报道视角的选择问题.不同的报道视角,所产生的报道效果不同.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的明显缺陷就是报道视角单一.要想使经济新闻报道真正"活"起来,建构经济新闻报道的多元视角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从政治视角、经济学视角、人文视角、社会视角以及受众需求视角等多角度进行报道,对于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效果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5.
近来,民生新闻多以市井新闻、娱乐新闻等为主进行播报,以富有一定人情味、有一定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软新闻为主要收视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和喜爱。它的新闻报道形式及内容符合当代新闻发展的现实需要,但也出现了低俗化的倾向。民生新闻只有进行差异化选择,多增加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进一步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节目,独树一帜,才能走在新闻报道的前列。  相似文献   

6.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然而看似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实际上在报道时增加了很多报道者的主观思想,从而误导读者的判断能力。所以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时要弄清事实真相,增强批评性阅读的能力,从而形成对新闻报道的正确性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从受众知情权角度看突发事件及其新闻报道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转型期各类突发事件频发,从受众知情权的角度梳理我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典型个案,可看出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策略直接影响到受众知情权的实现。为保障受众知情权的充分实现,新闻媒体应研究突发事件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新闻报道策略:严格界定受众知情权的范围并据此报道;根据突发事件潜伏、爆发、扩散、消退四阶段中新闻媒体的不同作用而作针对性报道;细分受众群并进行各取所需的报道;提高报道速度和拓展报道深度。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统的差异带来中西方新闻价值取向及报道观念的差异。本文以灾难新闻报道为例,从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并对形成这一差异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才能带来新闻报道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经过将近10年的本土化发展,中国环境新闻学虽然建构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在本土化过程中却历经着学科边界不清、理论建构不充分、尤其在环境新闻报道中凸显"运动式"激情报道等阵痛,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环境新闻报道正经历着"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报道理念的模糊、报道方式的单一、报道内容的简单化、报道性质的负面性都不利于中国环境新闻学科的建构和发展,本文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出发试分析在当下制约环境新闻报道的因素与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嵌入式新闻报道的历史渊源、实施这一策略的原因,以及针对嵌入式报道的伦理道德评价,最后阐释了嵌入式新闻报道对中国的影响.本文认为,虽然嵌入式新闻报道从行为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诠释符合伦理道德,但这种报道形式却不利于中国媒体宣传中国政府的观点与立场.嵌入式报道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是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策略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灾难总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伴而行,难以避免,森林火灾就是其中之一。体现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森林火灾报道就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学界对这方面的关注还很不够。因此,关注我国森林火灾新闻报道,剖析其固有的报道模式和理念以及存在问题,反思灾难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责任,十分迫切。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基础上,阐释了我国森林火灾事件报道的范式,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提出了灾难新闻报道应满足公众知情权、指导公众、重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反语是一种使字面或明说意义产生逆转的修辞手段。通过使用反语,新闻传播者能在形式上准确和毫无偏见地报道事实,同时隐含地表达对事件的价值判断、观点立场。当记者的思想和倾向性不能直接表达时,反语在新闻报道中就是这样一种不露声色而又能影响受众的技巧。新闻报道者通过把价值判断隐藏在客观报道的事实背后,无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反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说明了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存在悖论,说明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具有主观性。反语是西方媒体常用的新闻报道策略,我国媒体对其合理恰当地运用,有助于提升我国宣传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犯罪新闻报道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门类,有广泛的读者群。然而,其报道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同样为人所诟病。以《南方周末》2004--2013年的头版犯罪新闻报道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展现该媒体建构这类新闻的方式,并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提出改进意见:一是处理好报道题材的发掘、选择与确定的关系;二是善于把握报道的时机;三是善于处理情感导向与法理公正的关系;四是把握报道手法的创新与报道真实性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针对某一事件、某一热点问题,有组织地开展报道的行为。这与平日里记者各自为战的采访行为截然不同。好的新闻报道策划能体现编辑部的思想,能起到强烈的舆论引导作用,能使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新闻事件。新闻报道策划已成为众多媒体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无不有着成功策划的痕迹。例如:  相似文献   

15.
美国(《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中所渗透的意识形态可以从新闻报道的语言反映出来。该报纸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是为其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服务的,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文章分析了((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美国的话语霸权以及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偏激报道。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新闻报道是柄"双刃剑"。一篇文采飞扬的正面报道,能使一个企业、一个人的知名度无数倍地被放大;而一篇客观公正的批评报道,亦会使一些丑恶现象曝光的同时也令它的始作俑者们"遗臭万年"。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的确如此。但如何运用这柄具有"双刃剑"魔力的利刃,让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向着服务大局的方向辐射,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出现了“深度报道”、“短新闻”、“文学化新闻”等新形式 ,其变革的原因在于 :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受众要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介之间的竞争等 ,导致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3):117-118,122
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的焦点,本文重点论述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公开、媒体主体性的发挥、及时准确报道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犯罪新闻报道一向是媒体和受众普遍关注的新闻报道类别.它更因与社会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危、法制建设的密切关联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从春秋时期大臣谋反的罪行记录为发端,沿革历史的推延,中国犯罪新闻报道在报道范围和报道深度上不断地在拓展与加深,逐渐地呈现出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犯罪新闻报道的发展态势更趋迅猛,其形式上日益多样且完善,并呈现出了许多新时期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校报上有关科技报道有所加强和改进。但是从宏观上分析,这些科技新闻报道的基本观念和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长期以来,校报的科技新闻报道作为反映高校科技的软性报道领域,从报道的规模、发稿比重、版面安排,对其价值的评估以及可读性等总是处于校报的从属地位。为使校报科技新闻报道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校报工作者对此必须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新的科技报道领域,努力探索科技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以发挥校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真正把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增强高校师生员工的科技意识,作为校报宣传指导思想和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