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及食品安全极为重要。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得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频出,"肉毒杆菌"、"鹤顶红"、"黑心油"等事件的曝光,引起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将食品企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食品企业在这种现状下想要发展壮大,除了在消费心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保证食品的安全,还要通过合理任用人才和科技创新等来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涉及消费者的健康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府威望。近几年来,发生在我国的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也极大降低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更触及生产者的道德底线及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责任缺失。笔者基于公共伦理的视角,认为解决食品安全这一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固然离不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但从根本上说,落实政府责任才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3.
政府质量监管与食品安全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但是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方面还是存在着欠缺和不足。通过从三个角度对造成食品不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探寻政府监督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政府监督部门与食品企业的博弈模型,探寻了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策略。只有进一步明确中央地方各政府监管部门权责关系,加强处罚力度,建立透明有效的政府、企业、消费者相互沟通机制才能够改善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现状。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监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政府监管体制庞杂、消费者监督乏力等造成了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系统能力的欠缺。在比较"多部门分工监管、单部门主导监管、专设部门独立监管"等食品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可通过引导企业诚信建设、健全监管法律体系、完善政府及部门间的协同体制、搭建消费者反馈平台等来构建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关系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的经济增长,关系社会的稳定和谐。近年来,瘦肉精、SARS、苏丹红、红心蛋、多宝鱼、禽流感等食品安全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3月以来发生的"双汇火腿肠事件"更是让消费者对中国食品丧失信心。本文就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完善市场食品安全,重塑人们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提出了建议和改良之策。  相似文献   

6.
在既有研究提出的食品安全"监管困局"现象基础上,通过仿真建模及分析进一步解剖该困局的动态形成过程,构建食品市场中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构成的两期博弈模型,剖析食品安全"监管困局"的内在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加大监管力度形成的违规揭露信息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支付预期,当违规揭露水平超过消费者心理承受时会降低消费者的支付水平,进而影响食品行业平均收益,导致生产经营者的超额违规收益迅速增大,反过来又增强了生产经营者的违规动机,是为食品安全"监管困局"的动态形成过程;2)食品安全"监管困局"在于监管者与企业、监管者与消费者两种信息结构使监管力度的信号被扭曲所致,即政府监管力度对消费者形成信号扭曲,消费者无法通过市场价格实现质量信号分离,从而降低支付水平而影响行业平均收益.本文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境内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危机四伏之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食品安全危机,折射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凸显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企业要取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就必须重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利益,积极构建社会责任体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食品质量安全是当今世界食品生产和流通中最受重视的问题。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依旧比较薄弱,实施食品安全法工作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也影响了食品生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论文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徐晶晶 《经营管理者》2009,(14):221-22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然而,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却日益严峻,这不仅严重的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凸现了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或缺失,因此研究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本文主要是探讨食品安全管制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管制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暴露了在食品安全政策和食品行业社会责任意识上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强化食品安全规范、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当务之急。日本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较完善,“重诚信,重质量,为公众服务”的行业形象,可作为我国规范食品安全的借鉴,以提高食品行业安全意识,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王晓平 《经营管理者》2009,(16):235-235
本文零售企业在不完全信息下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必须提高零售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避免选购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完善食品安全立法工作和加大执法力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严格监管。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自6月1日起正式取代《食品卫生法》开始实施。从"卫生"到"安全",两个字的改变,表明我国食品安全从监管观念到监管模式的转变。《食品安全法》的  相似文献   

13.
近日,安阳市工商局北关分局举办了“食品安全与消法知识”培训班,社区居民及食品安全监督员共110人参加了培训,巩固了“无传销社区”创建成果。培训班上,该局从事打传工作的业务精英为大家讲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河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并结合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指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为食品安全监督员详细讲解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最后该局要求各监督员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用实际行动巩固食品安全建设成果,共同营造社区放心的消费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4.
应对食品安全,应坚持责任原则、包括政府责任,企业责任和消费者责任.此外,还应坚持预防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应对食品安全的工作中逐渐求得一种保障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安全”、“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的大问题,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我国也屡屡遭遇各类食品安全事故。本文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实证,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综合我国国情,探讨在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使老百姓头顶的这片“天”变得乌云密布。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关乎民生的焦点话题。本文立足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此类案件的分析,探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主要运用法律经济学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外部性,成本收益,信息不对称等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性建议。试图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找到新的出路,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法来保障社会民众的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更是不尽人意。维护农村食品市场经营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切实保障农民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维护农村食品市场安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的重要职责。当前农村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存在的很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加以整顿和规范。一、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依赖政府推动的公共监管体系。伴随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这种监管体系的弊端和不足暴露无遗。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政府监管有其局限性,当政府失灵时,需要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维权组织、社会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作用。一、政府监管的局限性首先,公共资源短缺是实际中政府监管缺位的重要原因。以食品检测为例,我国食品加工企业共50多万  相似文献   

19.
严琳 《经营与管理》2014,(9):123-126
食品在居民消费中占据首要地位,食品企业的营销环节也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变化而改变。笔者在分析了食品安全背景下消费者购买动机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典型模式,提出了在当前消费者对食品企业要求日益高涨的形势下,食品企业可借鉴实施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餐饮业面临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新闻频频发生,表明了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国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几乎完全缺失。作为餐饮业的企业来讲,食品安全问题是其首先要引起重视的社会责任。本篇文章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在理论上的介绍,并对我国的食品安全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