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文参 《学术交流》2008,1(3):158-162
出于对"立人"的期待,鲁迅认识到歌谣对塑造儿童心灵和反映民众生存处境的作用,很早就重视歌谣、谚语的收集整理.创作中广泛运用歌谣、谚语来分析社会现状,讽刺社会黑暗和弊政,揭示国民思想状况,鞭挞国民劣根性;文体上也增强了战斗力,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鲁迅通过分析歌谣,让人们认识到民众所具有的高超的讽刺艺术,并运用歌谣的流传和语体的自然生存形态,来探寻中国文学言文不一的原因.鲁迅对歌谣的认识和运用启示人们:民间文学永远是文人创作的一块营养丰厚的宽广土地,尤其在中国文学转型、五四新文学建设过程中.歌谣、谚语对建设生动活泼的"国语的文学"起着重要作用,成为新文学语言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
刘增美 《学术交流》2008,(2):159-162
美国华裔文学现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往往从中国文化视角入手,相对突出了其"华裔"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美国特征.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它首先是美国文学的问题.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中国文化中寻根,更应在美国传统中溯源.本文将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文学与主流文学间的互动,以及自由主义传统对华裔文学的"美国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荣新 《学术交流》2012,(7):181-185
明中叶后,性与艳情成为文学创作的热门话题,不仅小说中时有体现,戏曲亦是如此。该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城镇特别是江南一带进一步繁荣,市井文化需求旺盛,奢侈相夸、宣淫成趣,已成为当时的生活时尚。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写性写艳情盛行,正是基于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时人的现实生活中。明中叶后文艺创作中盛行写性写艳情,还有其思想理论基础。以发端于阳明心学、大成于李贽"童心说"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人性论的蓬勃兴起,把包括"色"与"艳情"在内的人欲,提升到了超出以往、天然合理的理性高度,进而更将其纳入到自然天成的审美范畴。按照此种理论,人的自然欲求,不仅不能限制,而且是天然合理的。故此,艳情文学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展现与缩影,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理念的衍生与表象。  相似文献   

4.
梁凤莲 《学术交流》2004,(3):135-138
认识与思考华文文学,离不开其置身的文化传统,华文文学的本质形态带有更强烈的"民族情结",和"边缘"地位的诉求,而这种属性的艺术表达,正处在漂泊与迷茫的路上,挣扎于认同与归属的寻觅中。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在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影响下,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文学地理"逐渐得到当代文学研究学人的关注和认可。由此,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成为了新的学术研究和关注的领域。也正是这样的理念和方法使龙江本土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有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借鉴。作为龙江本土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荒文学艺术"是龙江区域文化第一个独特存在。它不同于以往的泛东北区域背景下的文化和文学存在,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黑龙江区域文学艺术。作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北大荒文学艺术诞生于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从其初始扬名就有着与其他地域文学或区域文学不同的显明特征,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明中叶腐败政治和世俗欲望的双重激荡下,作为国家道德信条的程朱理学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代之而起的是以"心即理"、"知行合一"为信仰的阳明心学.在此种变革思潮的感召下,吴中四才子领天下之先,在与市井细民的接触中,勇敢地表现出对市井文化的重视和偏爱,并由此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重物求欲"的生活观念.确立了"享乐适志"的人生追求.而此种潇洒快意的外在表现,实根源于千百年来中国士人心底浓重的忧生悲嗟意识.  相似文献   

7.
李强 《探求》2012,(Z1)
近年来关于民众阅读率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当前文化建设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的形势下,回顾民众阅读率的演变及其相关特点,或可为进一步推广全民阅读、提升民众素质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启示. 一、纸本阅读率呈现徘徊趋势 近年来,关于我国国民阅读状况的讨论备受关注,其中"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及所得到的数据被广泛引用并作为分析依据.此项调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自1999年至今共进行了八次,调查内容不断完善,所得数据也更加详实.  相似文献   

8.
"文学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学性"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尤其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和"文学的"同样成为了问题.值得认真辨析和进一步清理.近来,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辛普森认为,当今世界出现了所谓"后现代文学性统治".这一说法,引起不同的反映.在我看来,只有在对后现代文学性问题各种看法分析的框架中,才能看清后现代文学性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本文的主旨在于:分析文学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语意滑动,并根据当代生活世界及文化现状考察文艺学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9.
肖勇  阮红梅 《唐都学刊》2008,24(3):112-115
翻译活动在晚清文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首先以翻译中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晚清(1894-1911)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学体系内出现了翻译文学得以繁荣的两个条件;接着结合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和传播学中的"文化增殖理论"来分析当时的翻译活动如何构建晚清的新知识结构,并说明了这种新侣知识结构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主体并重构了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文学评论方式和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单小曦 《学习与探索》2012,(12):131-136
当下国内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小于新媒介文学实践、理论资源视野狭窄等问题。开展数字文学研究有利于当下国内网络文学研究突破发展瓶颈,以实现新媒介时代赋予的学术使命。开展沿着网络文学研究"接着说"的数字文学研究,应首先把网络文学观念转变为数字文学观念,应强调文本分析法和借鉴国西方优秀数字美学、数字文化、数字文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开展数字文学研究需要在数字文学所独具的数字文本性与七层次文本形态、高技术化生产力与强势交互性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生产方式、身体融入式的审美范型、数字现代性的文化逻辑等方面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肖向明 《浙江学刊》2006,(2):128-133
作为一种古今共有的民俗信仰,"鬼"文化在古代文学中发挥了独特的题材资源、道德认知、美学想象等方面的文学功能.到了五四这一文学的转型时期,"鬼"文化在主题、情感、结构等文学功能上产生了多种角色转换,整体上呈现从证实性、寄寓性到象征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特征,其实是在与传统文学理论研究有别的另一种知识语境中、用另一种知识话语来理解和解释文学的。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却忽略了文化批评与传统文学理论在知识构成上的这种差异,忽略了文化批评的"问题意识"与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介绍和阐释,往往因为偏重"方法"或"模式"而忽略了理论生成的知识语境,忽略了理论研究的演变与知识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批评对文学研究的冲击集中体现在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知识状况的质疑,文学理论知识结构的更新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不必也不会都在文化的领域中研究文学,但却不能不思考文化批评的知识结构对拓展文学理论研究视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家>等现代家族文学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视角观照现代家族文化,都塑造了大家族的维护者、叛逆者、牺牲者、败家子等形象,但主旨截然不同.现代作家对宗法社会进行了无情抨击,全盘否定家族文化,刻画了封建大家族崩溃过程中痛苦挣扎的灵魂.<白鹿原>是"五四"后家族小说一次高层次的复归与超越,它还原了20世纪国民的生存状态,第一次正面描写家族文化,塑造了儒家文化浸染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族长白嘉轩.作家在展示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揭示了它对人性的压抑与迫害.  相似文献   

14.
黎荔 《创新》2008,2(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这个从山野民间和技术丛林走出来的"野路子"文学,经过了无人问滓的草创和备受指责的抗争后,如今似乎有了"咸鱼翻身"的迹象.尽管对它的存在和价值仍有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声音,但这个"草根庶出"的边缘文学族群开始被主流文学接纳和认可却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实,强势的文学传统终于从"招安"的门缝里给网络文学递上了一束示好的"橄榄枝",一部分网络写手也开始走上皈依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理论,在源头处就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两重性:政治性与文学性的并生关系.因此,"声音之道与政通"、"诗缘政"等观念,就成为中国文学发生或解析的重要维度.本文以晚清至民初的宋诗运动(又称"同光体"诗学)为考察对象,简要勾勒该派诗学所表现出的文学与政治互动关系的脉络.简言之,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觉的主体意识通过文学表达对政治的想象、期待以及挫折,客观地再现了此时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话语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铁生 《学习与探索》2008,1(1):184-187
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文学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权力"已成为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话语突破语言学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政治权力的意义,文学话语权在文学转型时期的价值取向就在于其政治权力的转向.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当文学发展到后现代主义阶段,出现了代表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学话语权与代表帝国主义企图继续独霸世界的西方中心话语权抗衡的新局面.这一文学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战胜帝国主义的"软权力"而赢得了民族权力,这是其进步的一面;但是,过分强调民族话语权,又极易滋生狭隘民族主义,这是其危险的一面.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使文学达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之目的,坚持多元文化的共存、共通与共融,在多元文化碰撞与整合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文学,进而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才是其可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韩雪临 《浙江学刊》2001,1(1):70-75
在左翼文学史上,政治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形成了左翼文学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真实性"与"主体性"作为现实主义的重要构成因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处于悖离状态,或者由于强调真实性而忽视现实主义的主体性,或者由于强调主体性而忽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前者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言说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而后者进一步发展为文学创作中的"乌托邦"叙事,三十年代"左"倾权威话语对文学不断渗透与介入,从而使左翼文坛的每一次理论调整都不断偏离求真之路,在现实与浪漫之间摇荡.  相似文献   

20.
继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出版之后,国内外文艺界掀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文学的死亡"以及"文艺理论的危机".事实上,文艺理论自身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艺理论都是在危机中向前发展的,没有文艺理论的危机就没有新文艺理论的发展.文艺理论没有永恒的形式和原理,文艺理论是在文学创作实践活动中提炼、升华并向前发展的.随着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文学形式也由传统的文本文学向影视、广告、大众文化、网络等新的传媒方向转换和发展.随着文学整体形势的发展,文学理论也就有了新的形式和新的话语.文艺理论已经向文化理论倾斜,甚至有融合趋势.文化的多元性也必将导致文学理论的多元化和大众化,文艺理论也必将走下纯理论的神坛而融于大众文化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