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词馀选》是吴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配合《词馀讲义》而编发的作品教材。1922年秋吴梅到东南大学任教后,仍以《词馀讲义》(改名《曲学通论》)作为教材,但没有再开讲《词馀选》课程,所以这部书稿没有再印。北大图书馆没有收藏,在各种传记及书目里也从未提及。今从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胡小石教授遗存的图籍中发现此书,可以说是为曲学大师吴梅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新资料。这是吴梅在1919年至1920年印发给北大文科三年级学生的油印讲义,共172页。内容是元明散曲选讲,以套曲为主。本文介绍了选目和编排体例,与《全元散曲》和《全明散曲》在题目、宫调、作者、字句方面作了些考核,并附有三帧书影。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李清照《词论》一再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围绕词别是一家,对北宋词人的评论,以及《词论》写作时间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是各执一词,言人人殊。笔者以为,《词论》之作,实沾溉于苏门评词风气,故不特其观点多吸纳苏门,且写作时间亦当在清照婚前。《词论》首句所说"乐府"乃"歌"之代称,语本《文心雕龙·乐府》,"声诗"则分指曲调与歌词。"别是一家"说即由词源自歌导出,其内涵当不止于协律,知词与否也并非仅由此裁定。《词论》或因晁无咎评词而作,其事其文极有可能载于晁著《骫骳说》,是书后以抄本形式流布,其中"晁无咎评本朝乐章"及李清照《词论》为吴曾收入《能改斋漫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因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潜社是存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吴梅主盟的词曲社团。除男性词人外,龚慕兰、周惠专、濮舜卿、翟贞元、盛静霞、梁璆、陶希华、沈祖棻等女词人先后参与。潜社断续存在十余年,前后分为三个阶段。吴梅构建了一种以高校课堂教学为主体,社团创作指导为辅助,课外私下传授相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词学教育新范式,这种教育既注重系统词学理论的传授,又重视创作实践的指导。吴梅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已呈现出现代教育中去性别化的特质。与此同时,以沈祖棻为代表的潜社成员在走上教学岗位时,通过兴趣引领,课堂内外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指导,完成系统化的词学理论知识、创作技能和创作精神的传承,她们成为了这种新的词学教育范式的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4.
吴梅早年即亲炙朱祖谋,其汇校梦窗词的举动、对梦窗词的体认,以及以苏辛救梦窗词晦涩密丽之弊的主张,莫不与清季民初词坛宗尚气韵相通.其沉郁悲壮、雄奇缜密的词风,亦即由此化出.且其长期执教南北上庠,民国诸多词家与学者多出其门,故吴梅在近现代词史中光前裕后的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者,亦有拥护者,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80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地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6.
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物,词学研究只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部分。他是20世纪词学史上科学地阐释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以史证诗,以诗补史”的方法,对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证,解决了词史上的“千年之惑”;他借鉴中国传统的诗论、词论和西方诗学的某些成果,解读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菩萨蛮》14首,不仅新意扑面,妙趣横生,而且发明了两种全新的读词方法。他的词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其贡献却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词学思想和治词方法,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词学蔚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2006年8月,齐鲁书社出版了崔海正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词研究史稿》(分五册),这是一套汇集词学史料和批评史料,并对词学研究进行历时性概括和述评的丛书。此书编纂体例新颖,史料翔实,述论结合,以当下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对于千余年的词学研究进行精到的述论,是词学学术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青睐。就词学领域而言,出版的学术成果业已不少。陈水云等著《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传播与接受》就是其中一部优秀的著作。作者之所以选择传播与接受作为词的研究视角,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试图打破文献、创作、理论相隔离的做法,想通过传播与接受的视角将三者的研究相打通,二是试图改变词史上先后代序的研究思路,将唐宋词与明清词放在同一个研究平台上进行综合考察,做到古今贯  相似文献   

9.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狭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受并扩充了黄侃、胡适及王国维的词史观,同时在俞樾、俞陛云的影响下吸取了传统词学理论的精华。他的三本词体鉴赏专著是其词史观的重要实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吴熊和教授(1934—2012),上海市人,我国著名词学家,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委会顾问。半个多世纪以来,吴熊和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词学的教学与研究。他是"一代词宗"夏承焘教授的学术传人,在唐宋词学、词学文献学、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词在20世纪成为词学研究的第二大热点,至今热度不减,好评如潮,李清照也由此进入到一流大家词人的行列.但在中国古代对李清照词的重视和评价存在重大差别:宋、元时期褒贬兼具、局部称赏;明代、清初则被一致推许为婉约词之正宗、甚至"冠绝"、"第一",这是与明代词坛以"诗庄词媚"、"婉约豪放"为标准来品评词作密切相关的;然而在清代中后叶,中国词学进入了高度发展,并对词的艺术规律的认识空前深入的时期,李清照的词史地位却落到了历史的低点.这是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和冷静地反思的.  相似文献   

12.
联绵词的古今内涵变化导致"鸳鸯"一词性质的归属不清。厘清"鸳鸯"是否是联绵词可进一步探源联绵词古今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进而确定现代汉语联绵词的判定标准。梳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权威辞书对"鸳鸯"的注音状况,可把握"鸳鸯"自汉代以来的语音演变,得出"鸳鸯"是双声联绵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词论》是李清照阐述其词学理念的一篇词学专论。李清照的《词论》,不囿成见,针砭文弊,气势酣畅,语锋犀利,言别人所未敢言,具有创新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体现出一种"神骏"之气。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前后,对中国古典戏曲遗产作出全面而正确的评价很不容易,吴梅是第一位学术权威。他不仅充分肯定了《西厢记》文学语言的优美,框架结构的煞费匠心,同时从曲律(音乐)方面发现《西厢记》也是完美的。可谓有胆有识。他尖锐地批评了金圣叹对《西厢记》的窜改,也是令人信服的。吴梅的评论实际上论证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的地位与“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对20世纪的《西厢记》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定量、定性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六册)课文中的V-V型复合动词,得出以下结论。V-V型复合动词大致分为4类:自立词V+自立词V、自立词V+附属词V、附属词V+自立词V、附属词V+附属词V。在《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六册)中使用的V-V型复合动词主要是"自立词V+自立词V"和"自立词V+附属词V"类,比例均在39%以上。而"附属词V+自立词V"和"附属词V+附属词V"类比较少,所占比例均在13%以下。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典"式语法著作。"文典"式语法著作贯穿着一个基本语法理论内核,那就是"品词"体系。在研究具体的语言对象时,东亚三国学者使用"品词"上各有所侧重,按"品词"分类情况不完全一致。站在东亚语史角度,可以看到,东亚三国"文典"式"品词"语法理论体系存在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环流"现象,即由模仿英国"英语文典"等西方"品词"语法理论体系而创造了日语"文典"式"品词"著作理论体系,风行于日本之后,又进入到了东亚中国语、韩国语研究中来。因为特殊的时代关系,日本学者又有机会极力推广"文典"式"品词"著作语法理论体系,对中国和韩国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日两国语法学者对"文典"式"品词"语法理论体系局限的反思,是各自国语语法理论体系变革的需要,具有摆脱《英文典》式"品词"语法理论体系束缚,进而建立"东方语法模式"的"东方民族语法研究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7.
历来关于蒋捷词派归属问题争论不断,根据《竹山词》文本归纳出的"贺新郎"、"霜天晓角"、"瑞鹤仙"、"高阳台"、"秋夜雨"5种词调为蒋捷的常用词调。虽然"贺新郎"为豪放派的常用调,但不能因此断定蒋捷属于豪放词派。通过对《竹山词》常用词调的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蒋捷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对于艺术风格的追求趋于多样化,这与南宋末年词风的多样化是一致的。当然,因才力所限,蒋捷未能熔铸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主导风格,最终仅是一位百炼未能成钢的"杂家"。  相似文献   

18.
佟晶心是最早使用“话剧”这个词的人,他在《剧学月刊》、《歌谣》等当时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戏曲及民俗研究论文数十篇,他的专著《新旧戏曲之研究》被誉为“革命式的书”,学术观点曾得到卢前、赵景深、台静农、吴晓铃、叶德均、顾颉刚、罗常培、谭正壁等著名学人及名伶程砚秋等人的关注。佟氏还是一名高产的剧作家,在话剧及传统戏曲方面均有作品问世。令人遗憾的是,佟晶心和杜颖陶、邵茗生等人一样,均是20世纪上半叶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不容忽视却久被忽略的“失踪者”。这种学术史地位与研究史现状之间的悖论,再次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史版图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和完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据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的凌景埏、谢伯阳编《全清散曲》,所选现代著名学者、戏剧家、散曲作家卢前《饮虹乐府》中773首小令,参考《康熙曲谱》,特别是与卢前相关的散曲论著及散曲专集,从断句、标点、用字等多方面,整理出《全清散曲》中卢前小令部分的文字舛误60条,正确再现作者作品的原貌,给人们研究现代散曲,研究作者卢前及其作品,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资料。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上海,是中西文明与文化碰撞激烈的地方。而词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如何认识新的时代与旧的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学界一直思考的问题。《申报》是近代上海文明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早期《申报》共刊载词作一千三百余首,涉及词家近三百五十人,由此着眼,可以考察上海词坛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这样一段新旧交替时期中的词学生态,厘清媒介变化对词家词作的影响,探索近代社会中词这样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