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自20世纪初形成东西方文化论战以来,"东方文化派"促成了一股颇具特色的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东方文化派"主张将中国伦理文化推及世界,使其成为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良方.它以道德调和论和道德形上学为基本思路,建构了中国伦理文化的近代体系.  相似文献   

2.
魏海东 《社科纵横》2007,22(11):18-20
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是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是列宁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的科学探索。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无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方技术关学是在儒、道、释三家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所独有的关于技术美的理论价值体系,它潜在于东方文化体系之中.儒家以正气为美,认为只有体现了"仁"的技术才是美的技术,功利性的技术被融化在非功利性的诗性人格境界里.道家以万物皆通为美,它能打通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玄妙是其技术美的外在表现.释家以见性为最高境界,只有"顿悟"才能"见性".它强调以慧能世界为根本,以智能世界为技术现实,慧智双修奠定了东方技术美学天然的反技术异化的力量基础,有着西方技术美学所不具备的境界优势.把握这些审美特征,光大中国东方技术美学.在西方科技与人文严重分裂的今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始通过文学作品初识中国,20世纪初曾邀请契诃夫一起来中国访问,并关心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希望了解孔子的思想,30年代曾就"左联"五作家被害一事向反动势力发出抗议;在高尔基的作品中,也出现过不少中国人的形象,这些形象既体现了高尔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面的痛切批判,又倾注了他对作为被欺凌、被损害者的"东方"和中国的真挚同情,两者都显示出作家对于中国的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期的俄国,不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落后于西方,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激进,这种现状催生了俄国思想界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问题的哲学思考。针对西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进步史观丹尼列夫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类型"说,他吸收了斯拉夫派的思想精髓,以文明为出发点提出了各个"文化—历史类型"在不同时空维度内的共同发展的世界历史思想,继而为俄国选择走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说开创了从文明角度研究历史理论的先河,其理论价值不但伴随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文明形态史理论的丰富而日益凸显,而且在亨廷顿和森格哈斯等文明冲突论思想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陈瑛 《求是学刊》2003,30(4):29-33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文章从对东方主义含义的分析开始,以承接和递进的关系探讨东方及东方文化的真实性、质疑西方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立性、论述东方主义话语的权力内质及萨义德的双重身份和处境.最后,止笔于中国该如何定义自身文化,向新世纪的知识分子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引人注目的公开论战。论战的双方是宗教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和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斯特拉霍夫,争论的焦点是《俄国与欧洲》一书。①一、背景和起因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始对农奴制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随着改革的进行,关于俄罗斯命运的讨论也迅速展开。如果说此前19世纪30~40年代“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讨论是为了寻找俄罗斯命运的独特性,那么此时讨论的重点则主要是选择俄国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他们继续争论,俄国的“发展地点”是处于“西方”还是“东方”;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经济学、社会…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从最初作为清算极"左"文艺思潮,冲破"文艺从属于政治"观念束缚的一支重要力量,到80年代中期文艺批评界"方法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再到90年代后期对文学创作观念和后现代文化研究立场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年的接受、演变与影响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星 《唐都学刊》2003,19(2):129-134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求新 ,建设新文化的方案 ,这对于 2 1世纪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丹尼尔·F.武科维奇(Daniel F.Vukovich)所著的《中国与东方主义:西方的知识生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书,是对中国研究领域进行的元学科反思。在考察和分析了西方中国研究界对毛泽东时代、大跃进运动、中国电影等的研究状况,以及西方大众媒体、文学作品和理论体系常引用中国作为参考的现象之后,武科维奇认为,当前中国研究领域的主流话语体系是"汉学东方主义",西方有关中国所进行的知识生产主要在这一框架下实施,因此难以避免对中国产生偏见和错误认识,中国研究领域亟须对该话语体系的自我意识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中,这种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受到主流话语权力的压抑,仅作为残存的文化审父情结蛰伏于当时中国作家群体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在当时主流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话语中,要么不具备现代性文化意蕴,要么其中隐含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被主流话语所置换、消解或遮蔽。而在"百花"文学和"地下"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中,却集中表现了接受过五四启蒙精神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或情结,虽然尚未构成大潮,但已然为新时期文学中审父潮流的出现埋下了历史伏笔。  相似文献   

12.
论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上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 《求是学刊》2004,31(1):102-106
在如何设计和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问题上,胡适与学衡派表现出实质性分歧.胡适是理论家,但更是实践家,他的贡献更在于开文学和学术的风气之先.学衡派所主张的昌明中国之真文化与输入西方之真文化,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东方文化根基的儒家文化,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发展和特有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此之下产生了具有东方特点的疆域与国家观念和边疆治理思想。它不同于以国家主权、边界条约为核心的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体系。在倡导新型安全观的新世纪里,作为东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仁、义、礼、智、信”,依然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但是,今天我们回顾古代中国疆国观念的演变,还要警醒,看到“大一统”的不足之处,看到东方文化历史遗产中的糟粕性一面。特别是在新世纪转折前后,周边国家出现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并为之寻找历史文化或理论依据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40年代,自然派登上俄国文学舞台,一批年轻作家在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美学纲领的指导下共同抨击着当时黑暗的俄国社会.自然派的创作延续并发展了源自18世纪的俄国启蒙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巩固了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地位,使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谢双明 《社科纵横》2010,25(12):5-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思想或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是对不同国度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他们的思想或理论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东方民主革命的理论,关于改造东方小农的理论、关于消灭城乡差别(对立)的理论,关于东方农民不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的初步构想等等都在后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探索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如列宁的关于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理论、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在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怎样改造小农并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等等;斯大林个体农民改造的思想、集体农庄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关于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论、农业合作化的理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城市支援农村的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但由于俄国、中国都是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革命胜利时由于战争或帝国主义的掠夺无论国家和人民手中的财富都消耗殆尽,在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理论对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衡派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流派,反对"新文化派",但也积极推进"新文化运动".学衡派思想体系宏大,内容庞杂,但是由表及里可以清晰发现其立论之基:有善有恶的二元人性论、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新人文主义、中庸之道思想、反法兰西激进风格,上述四点既有着对中国传统和现实的体认,更有着对西方古典和现代的解剖,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呈现了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7.
文化涉及的范畴极为广泛,国内关于文化也有众多定义,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典型的东方古国,不仅存在着东方文化的共性,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也拥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将着重从中西方“义”与“利”的思想、中西方家庭观念和英雄观念三个角度阐述中西方不同文化观念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自从古希腊人把位于他们东面的小亚细亚半岛称为“东方”以来,人类历史上就沿袭下来“东方”和“西方”这一对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东方”与“西方”,赋予它们以丰富、复杂的内涵。在思想文化史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一直被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它们2间既对立、撞击,又交流、融合。在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对立日趋淡化的今天,文化的冲突有凸显之势。如何摆脱文化民族主义的诱惑,理智地处理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学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这是一个关乎下个世纪人类命运的大课题,不可等闲视2。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19.
郑大华  曾科 《浙江学刊》2013,(1):102-108
黑格尔、新黑格尔学派以及勒南等人的国家学说,构成了醒狮派“国家至上”思想的西学来源.醒狮派的“国家至上”思想虽源于、但并不尽同于黑格尔等人的学说.原因在于,醒狮派根据中国传统思想和现实需要对黑格尔等人的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发挥.与其西方原型相比,醒狮派“国家至上”思想具有“‘托古’的表述策略”、“大同的终极目标”、“侧重国民义务的‘公民民族主义”’等内容与特点.透过醒狮派的“国家至上”思想,可以发现西方国家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晨 《浙江学刊》2001,(3):115-117
对于中国社会分层这一"社会事实",大多数研究者是通过"收入分层","经济分层","政治分层","职业声望分层"乃至"消费分层"等来加以探讨的.无疑,这种用客观社会指标来分析、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今后它仍然是揭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分层不单是一种社会事实,而且还是一种心理事实.也就是说,社会分层不但可以通过社会指标,例如,收入、财富、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来加以客观评价,还可以通过自我认定,进行主观评价,这也就是本文所讲的"阶层归属意识".具体来说,表现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本人所做出的阶层归属的主观认定,是归属于上层,中上层,中层还是中下层,下层等.显然,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存在,反映了用不同社会指标或综合社会指标来进行社会分层的这一社会事实;另一方面,这种阶层归属意识的本身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心理存在.从现实上看,客观的社会分层与带主观色彩的阶层归属意识难免会有不一致,不重叠之处,尽管如此,阶层归属意识本质上仍是一种社会存在,是现实社会分层结构的反射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阶层归属意识的角度,并根据1999年对广州市居民的有关调查,来分析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