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之仪作为北宋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成员,人们除了知道他那首颇有民歌风味的小词之外,对他了解很少,生平事迹一直没有系统的考论.作者比勘相关资料,采取考证、叙述、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对其生平进行了系统化的实证研究.本文是整个研究的第一部分,即对李之仪籍贯、家世与楚州生活的考论. 相似文献
2.
3.
4.
由于太平天国没有记述林凤翔的籍贯,在发现的诸王自述中,也没有说林凤翔是什么地方人,致使史家仅能根据有关的史料、调查,作出种种的推论。自故宫明清档案部秦国经同志发表《从新发现的太平天国北伐史料看林风祥的籍贯、身世及履历》,公布了《林凤祥供词》,明确了林凤祥是“广西桂平县人,在本县新村居住”。为了有助于史学界的研究,现将收集、调查得到的资料整理汇报于下: 相似文献
5.
诗人许浑生卒年新说及晚唐两许浑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许浑的生卒年有生于贞元四年卒于咸通二年或稍后的新说。但这种新说的根据尚需认真考辨。张祜诗中的"五十我无闻"句中之"我"乃自指,"五十"非指许浑的年龄,不能以此推出许浑的生年;而顾陶的《唐诗类选后序》作于大中十年而非约咸通三年前后,故不能以此文撰于咸通三年前后论断许浑、杜牧等人的卒年;考订《新唐书.宣宗纪》,认为其中刘皋被杀于大中十二年三月的时间记载有误,故不能据此而论定许浑卒于大中十二年三月之后;《吴越备史》中的侍御史、卫尉卿许浑,并非诗人许浑;晚唐有两许浑,不能将侍御史许浑的事迹作为考证诗人许浑卒年的考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7.
8.
9.
近因工作需要,我翻阅了傅惜华先生明清杂剧、传奇全目的书籍。他的这些著作,征引繁富,索检方便,每为戏曲工作者所称道。但是傅先生曾说,书系‘未定稿,谬误遗漏,实所难免”(见《明代传奇全目》例言),尤其是不少地方志,傅先生似未曾见,这就给傅书的完备性和正确性以一定的局限。不揣愚陋,我参照了明清的一些方志,特为补充或订正了若干条,尚望读者有以正之。 相似文献
10.
11.
“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的家世与家庭生活,在有关著述中大都语焉不详,而国内外读者则时以此相询,因掇撰此文,加以概述。蔡元培生于一八六八年一月十一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辛亥革命后,废府,山阴与会稽合并为绍兴县。蔡说:“我家住在绍兴城内笔飞坊中的笔飞弄,那时没有门牌号数。附近有笔架山、笔架桥、题扇桥、戒珠讲寺(相传为王右军故宅)……这都是纪念王羲之的故事。”还说“蔡氏以明季自诸暨迁山阴。”《绍兴县志资料》也说:“蔡恭政明隆万间由诸暨迁绍兴井巷”,并加附记:“此氏无谱,仅一抄本,记载甚略,其后 相似文献
12.
朕皇考是西周全文习见的词.用在祭祀场合,有特定的含义.核之<离骚>开始的表达方式我们看出,屈原是大夫身份.其父亲担任过伯,也就是相当于州长的职务,名庸,所以叫伯庸.州下为闾,所谓三阁大夫就相当于是州长,采邑在洞庭湖一带,此是屈原家世袭的职务,后来入朝为左徒,放流时回到采邑,所以渔父仍称其为三闾大夫. 相似文献
13.
14.
顾炎武生活在十七世纪。他是一个学者,一个具有开创性成就的大学者;并且,他还是一个爱国的人,终生无懈地关注着民族、国家和整个社会,跟社会的每一个脉搏都扣得紧紧的。更重要的是,上述两点并不是互相游离的,而是紧密地配合在一起。他从书本知识的积累出发,走向社会活动(包括明的活动和暗的活动),而社会活动的积累,又反转过来,使他的学术成就不是琐碎的和僵死的。他 相似文献
15.
16.
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浑是晚唐的一位比较有影响的诗人,时人十分推崇他的诗。韦庄曾激赏道:“江南才子许浑诗,句句清新字字奇。”然而,这座有价值的艺术矿藏至今开发得很不够。他的诗,有其鲜明的特色,宋人《桐江诗话》中早就指出:“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胡仔也注意到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其实,他的诗不但“水”字用得特别多,波涛、浪花、雨露、霜雪……满眼都是。笔者统计了一下,《全唐诗》所收他五百三十一首诗中,用到“水”字的有二百首,用到“雨”、“露”等字的有二百五十一首,两者约占百分之八十五,真可谓一个湿漉漉的世界!这在诗歌史上不能不算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做一点探源工作是很有兴味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假说,这对全面研究许浑的诗也许不无裨益。笔者认为许浑的佛教思想对“许浑千首湿”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诗人是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后代,虽出 相似文献
17.
18.
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辛文房《唐才子传》及清《全唐诗》等皆云:岑参,南阳人。这是据岑氏先祖汉征南大将军岑彭为南阳棘阳人,后世乃以郡望定属。岑参祖辈不居南阳棘阳已数百年,说是南阳人,与实际相距过远。《法苑珠林》、《大清一统志》则云,岑参,江陵人。自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主江陵说后,国内风从,遂成定论。岑氏之入江陵,自岑善方始。善方孙文本自江陵归唐,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家世”在现代文学领域亦具有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应用前景。现代文学学科若要进行家世研究,需要“以古为师”,更需适应学科实际予以升级改造。立足于人文互证、实证研究,透过作家家世里层内容,挖掘其对主体先在文化结构和创作心理形成的影响,进而分析动机驱使之下采取的叙事策略、编码原则及价值预设,或可更加深入地接触作家、文本与文学史。将家世作为一扇进入现代文学研究的窗口,既非历史学范畴的作家家世考古,也无意于宣传所谓的“家世决定论”。这条路径既有意义,也有限度,希望此种思路能为现代文学研究注入一丝活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