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筹帷幄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喝过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进爵,所以成就了大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才能的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被怀疑,所以他才失败。  相似文献   

2.
项羽在秦末阶级大搏斗中,一时号令天下,叱咤风云,被韩信称为“悍勇仁疆”的人物。所以他虽然失败,但古往今来,不少人对他表示同情。清代诗人郑板桥对“巨鹿之战”中的项羽曾尽情歌颂:“……项羽提戈来救赵,暴雷惊电连天扫。臣报君仇子报父,杀尽秦兵如杀草。战酣气盛声喧呼,诸侯壁上惊魂逋,项王何必为天子,祗此快战千古无!”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英勇气概的集中表现,大概不会有人表示异议。但对于项羽垓下战败不肯回江东而在乌江边上自刎一事,诗人们就各有不同的看法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对项羽宁死也不渡江表示了  相似文献   

3.
项羽是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朱熹从“心术”入手,对项羽进行了客观分析,他认为项羽有盖世之气,这是他能成就霸业的原因.但项羽不能养浩然之气,最终只是匹夫之勇,这也是其最终落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项羽自杀原因新探吴仰湘长期以来,史学界对项羽的研究虽多,但集中于探讨项羽败亡的原因,至于项羽乌江自刎,则认为是他垓下兵败被迫自杀。然而细读史书,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项羽从垓下突围南逃,在东城一番冲杀,撇下了刘汉追兵,到达乌江岸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相似文献   

5.
从公元1966年那“史无前例”的10年开始之时起,西楚霸王项羽“沽名”的罪案似乎就已成定案。不少名家、权威在解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时,都用“沽名的霸王”来称呼他。而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鸿门宴”,就是昭昭铁证。甚至他最后的被围垓下,身死东城,也好象都是“沽名”应有的下场。尽管在那场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中,他没被当作牛鬼蛇神赶入“牛棚”,但在1974年的“批儒评法”中,他却由于顽固地与“大法家”刘邦对立而受到了严厉的批判。项羽在盖棺2168年之后竟以“沽名”论定,无论是项羽本人和他的对手刘邦,以至大史学家司马迁,恐怕都是始料所不及的吧!  相似文献   

6.
称霸者必亡     
秦亡之后,有个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此人爱个人独裁,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另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五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称霸者必亡。  相似文献   

7.
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功败垂成,令无数人为之叹息。作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项羽身上弥漫着一个具有无限人格魅力的“气场”,笔者拟从霸气、义气、稚气、勇气四个方面来解读项羽。以这个历史人物为例,以资给今人提供深刻的鉴戒。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三日《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了计正山同志一篇题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的文章,对项羽乌江自戕的史实提出质疑,认为这是“民间传闻”造成“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作者立论的主要依据是《项羽本纪》论赞中的“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和《高祖本纪》的“汉五年……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以及《定远县志》有关阴陵、东城归属于定远等记载;至于太史公“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一段真实、生动描述,则认定是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无非是“巧借一‘欲’字,将发生在乌江一段民间传闻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借“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因此,方引起了“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相似文献   

9.
从项羽形象塑造看《史纪》互见法的作用何明新有人认为《史记》的互见法是司马迁“有意识强调传记人物某方面的伦理精神与意义,而摈去其他方面的性格表露的一个必然结果”,“有损于对传主形象准确完整的展示”。并举《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为例,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应让学生准确把握刘、项双方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处世之道。以便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项羽阵营中的项伯这一人物,在教学中往往把他看成项羽阵营中的内奸。在教学参考书等许多资料中也多有此说。笔者认为项伯绝非项羽阵营中的内奸。这里就《鸿门宴》这篇课文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谈谈一些浅见。大家知道,所谓内奸是指“隐藏在内部、暗中进行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当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便可称王。刘邦先于项羽入关中,定咸阳,按约当可称王。当项羽得知刘邦“欲五关中”的机密时,心…  相似文献   

11.
刘邦用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用才论谢元鲤汉高祖刘邦由一介亭长做了西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后,在与大臣们讨论其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得失时,王陵等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因而从项羽手中取得了天下。对此,刘邦认为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夫运筹策帷帐...  相似文献   

12.
无论你是一个如何不擅交际的人,在一生中总难免会参加一些大大小小的宴会。在宴会中你可以看见人生百态,活像一个社会的缩写,稍为不慎,很可能饰演了丑角也不自知。这里教你如何应付宴会中的窘境,使你避免出丑。 参加宴会时,千万别穿得像个新娘子,否则有人指指点点,你会在整个宴会过程中坐立不安。如在宴会上遇见朋友,不妨高高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以盟主身份压服刘邦等人,封立随他入关的主要将领和秦的重要降将及刘邦等明人为王,它就是项羽“分封十八王”。它是项羽政治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这一措施,史学界一般持否定的评价,并认为它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如:张传查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史纲》就说:“项羽虽在反秦斗争中立有大功,但在秦亡以后,他已成为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搞分裂割据,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小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中国古代史)也说:“当农民革命高潮一过,主要敌人已消灭,那些夹在反秦队伍中的…  相似文献   

14.
复仇情结与人生悲剧——论项羽悲剧的历史原因和审美意义龚熙文刘继保古今论者,对于西楚霸王项羽悲剧成因的议论颇多,其观点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项羽的悲剧是因其性情残暴造成的。“如《孟子》云:‘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籍亦为汉驱者耳,其能与汉争天下哉?迹其...  相似文献   

15.
谈刘邦、项羽的分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与项羽在灭秦之后,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战争,其惨烈的程度,在此以前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刘邦的力量大大弱于项羽,五年之中,“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可是最后却取得了胜利;而力量强大、屡战屡胜、不可一世的项羽,最后却成了孤家寡人,以自刎乌江而告终。刘、项之间进行的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决定当时中国历史命运的一次最重要的战争了。在他们的胜败之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发人深思、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奏亡之际.楚强汉弱。刘邦鉴于彭城之败,施“造势”战略.终诛灭项羽,创立汉朝,其战略思想,浑慎完密.本文试予剖析。楚汉战争中刘邦战略思想,以公元前二五年汉军彭城之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公元前二七年.在刘邦屈就汉中,怨恨项羽之时.萧何根据。今众不如,百战百败”的实际情况;提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之策①.不久韩信又指出.项羽“其强可弱\建议刘邦“举而东”定“三秦”.“东向争权天下”.萧、韩的这些策划,为刘邦所采用,成为了楚汉战争前期刘邦的战略思想(以下简称“前期战略”)。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17.
辨析意见以“△”号标明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关于“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郭琳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3):124-125
本文探讨宴会口译的特点和宴会口译中菜肴的翻译,以寻求培养译员宴会口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关于项羽之败,古往今来多从政治背景、决策得失、谋略运作诸方面去考察。笔者认为,不可忽视其观念和性格的因素。就是说,项羽悲剧乃观念性格的悲剧。 极端的复仇意识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之家,“项氏世世为楚将”。公元前223年,项羽刚刚10岁,祖父在平舆之战中兵败于秦,为秦将王翦所杀,楚王也成了秦军的俘虏,楚国800年的历史翻到了尽头。从此,身为贵室之胄的项羽成了流亡者,奔波藏匿在吴中的土地上。 这一变故对项羽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在与叔父项梁避仇吴中期间,项羽先学书,后学剑,继而又由项梁教习兵法,欲为“万人敌”,遂练就了一身扛鼎之力、拔山之勇。  相似文献   

20.
楚项氏与楚“三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项羽本纪》云:“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兴兵灭秦之后,为何如此暴虐?论者多以为这是项羽的残暴性格所致。如此解释固然可通,然总觉未能深入一层,切中肯綮。笔者以为,楚项氏为楚王族三闾之属中的景氏,项氏举兵反秦,带有强烈的复仇心理,故而对于亡秦有如此处置,此乃事情的关键。兹论说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