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增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山雨》是山东现代作家王统照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山雨》的作者,作为齐鲁文化的传人,五四新潮的长子,对民族的危亡和农民的命运,怀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山雨》便是这种主体意识的艺术呈现。其整体风格以凝重浑厚、惨烈宏阔见长,既体现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更渗透于人物的道德层面与人格理想之中。这种风格,与几乎同时出现于文坛的沈从文的《边城》相比,就显得更具有地域特色,更衬托出齐鲁文化的鲜明而独特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王邵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6)
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方便,特将一九三三年开明书店《山雨》初版和一九五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作一对照,选取其中较重要的改动列诸于下,供参考。关于对外国侵略者及对工人的看法旧版:(陈庄长)“老大,你放心,我那年在直隶的大道上没死于义和团大哥的手下,想来这一辈子还可以无妨。说起义和团,你们都不知道,那才是凶劲!……”(十五章179页) 新版:“老大,你放心,我那年,直隶大道上没在鬼子的枪炮下丧了命,想来这一辈子还可无妨。”(十五章150页) 相似文献
3.
姚淑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泰戈尔对王统照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王统照的第一部新诗集《童心》,尤其是其中的“小诗七十六首”,在意象选择,诗行的排列以及对大自然的礼赞诸方面,都深得泰戈尔小诗的神韵。王统照对泰戈尔诗艺的借鉴,在于他与泰戈尔在人生理想与美学追求上的切近。其中,王统照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女性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审美定势心理,是其与泰戈尔诗歌情新、恬淡、含蓄、哀婉的阴柔美产生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鲁迅及其文学风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从具体的创作历程和拥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上,显示出了这种影响的深远以及其中的差别,也更加显示了鲁迅的胸怀的宽广.另外,在两人的小说中,都包含着作家的主体的生命感受,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表现最为深刻的是文章中流露出一股孤单的情绪流,但是在孤独之后,两个作家的主体感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奋勇前进和低迷消沉. 相似文献
5.
姚素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0,(4)
一八九七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 丁酋) 二月九日(旧 历正月初八)生于 山东省诸城县相州 镇一个封建地主家 庭。 名统照,字剑 三,他的多数作品都以本名或剑三署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用过韦佩、恂子、息梦、默坚、鸿蒙、鉴先等许多笔名发表文章。 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五岁,始读私塾。 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七岁,父去世。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十六岁,读书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相似文献
6.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受泰戈尔影响最深的男性作家当属王统照。对比泰戈尔与王统照的诗歌创作,可以明显地看出,王统照的小诗无论意象的选择,还是潜隐的诗思,都与泰戈尔的小诗极为相似。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上的切近。而当现实生活苦痛的尖刺使王统照扬弃了泰戈尔式的“爱的哲学”、终止了泰戈尔式的低吟浅唱之后,他的饱含着民族忧患意识的诗作,则更加紧密地拥抱生活,在时代的血与火的浇铸下,始终沿着揭露社会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疾苦的走向更坚实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鲁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3)
王统照先生逝世后葬于济南金牛公园内的金牛山公墓。山东省文化局在墓前立有墓碑,其墓志铭为: 王统照先生,山东诸城人。生于一八九七年古历正月初八日,卒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岁。先生生平,酷爱文学。在文学创作上,并获得很大成就。其代表作有小说《一叶》、《黄昏》、《山雨》,诗歌《童心》和散文《片雪集》等。先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士之一。 相似文献
8.
姚素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3,(3)
王统照不仅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而且是文学研究会发起成立的关键人物。在12名发起人中,原北京“曙光”月刊的成员占三分之一,主统照是“曙光”月刊的核心人物。当年,正是王统照把南北(上海、北京)两地的文学青年联系在一起,进而酝酿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9.
姚素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6,(3)
在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的生平活动中有这样一段引人重视的经历,他于一九三一年三月离开黄海之滨的青岛,来到“风沙莽荡”的东北小城四平街(即今四平市)旅居了两个多月。其间,他以在此地的东北第一交通中学任国文代课教员为名,把四平街作为旅行东北各地的落脚点,在“九一八”事变前对东北的现实社会作了一番调查,同年夏初返回青岛。事实上,王统照在东北的时日,正值三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10.
姚素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1,(4)
在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群中,王统照是其中的一位。王统照热爱俄苏文学是受其人生理想和文学观念制约的。王统照高度评价俄罗斯进步文学对俄国革命事业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他大量翻译和介绍俄苏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宣传俄苏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此来启迪中国的文学青年,反对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王统照自己的创作也从俄苏文学宝库中汲取了营养,在经过民族化溶炼之后,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来。 相似文献
11.
12.
王立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6)
王统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之一。他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北国之春》、《欧游散记》、《片云集》、《青纱帐》、《繁辞集》、《游痕》和《去来今》。另外还有一部分未编辑成集而散见于报刊上的,其中主要是“五四”前后发表在《晨光》、《曙光》、《批评》、《中国大学学报》和《文学旬刊》上的杂感、书信、评论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青岛写的散文诗。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饱满的感情、浓厚的诗意。早在一九三四年,阿英就曾赞誉这些散文,“反映了他的奔迸的热情,有如一把火,到处显出热烈,震 相似文献
13.
朱德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7,(4)
五四时代,“世界潮流,如狂涛怒浪,日向东方尽力的卷来,中国是古的文明国,当然独受其迅烈的冲突”;正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猛烈冲撞中,中国的文学革命趋向高潮,“打破死艺术的观念,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新艺术”(王统照《中国的艺术革命》)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过程中,王统照“完全发展个人的独特天才”,“不失为一个独立独行的艺术家”。他不仅是创造新小说、新诗歌、新散文的多面手,也是新美学理论、新文学批评的建树者;特别在二十年代初随着新文学创作事业的 相似文献
14.
丁燕燕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5):43-47
受齐鲁地域文化影响,王统照善于从道德视角观察和描摹人物。兼具传统与现代文化修养的王统照在小说创作中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塑造了众多性格丰满的乡绅人物形象。按照时间序列,乡绅分为旧乡绅和新乡绅,王统照对两类形象都有所描摹,并以理解之同情写出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和心路历程。王统照的乡绅系列小说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反启蒙”叙事,具有以小窥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0,(4)
素英同志: 信收,材料尚未到。王统照先生是我最最尊敬的前辈和朋友,你研究他的著作,我很高兴!“文学史”上把王先生压得太低了,不公允。“子夜”与“山雨”双峰并峙。王先生的诗,堪称第一流,评价太低了。这与人事关系,行帮之风,大有关系。现在一般所有研究者,不少是看人不看作品。 我事情繁重,来信多得不能全拆阅。你的工作我赞助,只能间接的,而且无力多写信。我介绍以下三位研究王先生的专家,希望你去信联系并向他们请教: 相似文献
16.
阎奇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6):48-51
存在主义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可能有的感受。王统照早期创作诗集《童心》中许多诗歌,小说集《春雨之夜》中的部分小说内容及长篇小说《一叶》的《诗序》对生命存在的探寻和叩问,已具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和意味。 相似文献
1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王统照是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总体倾向虽然是现实主义的,但其早期小说也呈现出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文章从王统照“五四”时期的美学思想入手,以现代文学观念和理论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象征主义、意识流、印象主义等现代派艺术手法在他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在历史的轨迹中阐述了产生这种风格的“精神气候”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诗美是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因为,诗,是形象、情感和理念多样的和谐统一。小说的艺术美,从本质上看,也可以说是诗美在作品中的具体化。王统照,作诗,也写小说。他是一位天才诗人,也无愧为杰出的小说家。他的诗作风格以前期的清新、纤巧和后期的凝练、浓重为主要特征。而他的小说,从主题上看,20年代前期以反复吟咏“爱”与“美”的理想为主,到了20年代后期他的小说创作题材则更广阔、主题更深刻了,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特别是农民的悲惨和不幸.写出了“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山… 相似文献
19.
20.
田仲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7,(4)
今天我想说的是,王统照先生不仅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前驱,而且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前一点,是大家一般都知道的了,后一点则为许多人所未注意,今天有提出来加以说明的必要。 五四运动是我国的新文化运动,亲身参加五四运动,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学研究会的十二个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先生,他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只是由于多年来大家都说他是五四新文学的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从而将他其他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忽略了。 相似文献